“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顺其天性 因材施教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信息来源:作者:顾明远
发表时间:2011-12-13
字号:/

 

    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因此,教育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教育竞争激烈,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忽视儿童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关切。教育的激烈竞争,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竞争,同时也受到陈旧教育观念的干扰。我们要正视现实,既要认识到现实社会的矛盾,又要认识到儿童成长的规律,争取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成长,都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
首先,要认识现代社会人才的多样性。现代社会是一个人才多元结构的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二元结构。什么是人才?热爱祖国,爱岗勤业,诚信负责,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变革,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都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来培养,并不是只有几所一流大学才能出人才。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人才,而是要提供多种规格和模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其次,要认识儿童天赋的差异性。这在心理学界已有共识。普通孩子的智商在100左右,但有些孩子的智商可以达到120,甚至130。我们应该承认有特别聪明的孩子,但这是极少数。另外,多元智能理论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认识,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但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语言智能比较强,有的孩子数理逻辑智能比较强,有的孩子运动智能比较强。单从思维来讲,就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分。而且思维的品质也会有许多不同。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深刻性、开阔性。有的孩子思维很敏捷,反应很快,但不深刻;有的孩子思维比较缓慢,但能深思熟虑;还有些孩子喜欢钻牛角尖。至于非智力因素,如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照顾到不同儿童的差异,因材施教。
当前,不少家长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种误区是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不加区分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施加学习压力。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希望他们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完全是合理的。但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是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儿童成长有一定的阶段性。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阻碍他的成长。我国古时候就懂得这个道理,即不能揠苗助长。同时儿童生来是有差异的,用一种模式去塑造他,必然会扼杀他的特长,所以古代就强调因材施教。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讲到: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他们的学习,否则就不会成功。《学记》又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有四种失误:或者贪多,或者不求进取,或者学得太少,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或者遇到困难即停止。这里都是对教师说的,但也是对家长说的。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情况,顺其天性,因材施教。
要知道,每个儿童的起跑线是不同的。刘翔和姚明的起跑线能一样吗?跳高的起跑线和长跑的起跑线能一样吗?都是运动员尚且如此,不同的专业的起跑线更是不同。现在许多父母不管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考虑儿童的差异,盲目地给儿童加重学习负担和压力,不仅不能让儿童健康地成长,而且会抑制他的特长,甚至会影响他的正常发展。报纸上报道了一个案例:小倩原本成绩平平,父母为了让小倩能上重点初中,从小倩四年级开始着手准备,为了及早占坑,孩子休闲活动时间几乎被奥数、英语以及各类补习班占满了。经过了无数次选拔,加上爸爸托朋友、找关系,并花了一笔不菲的赞助费,小倩终于进入了某重点中学的实验班。但孩子初中生活的艰难,却让小倩的父母始料不及。进入重点中学实验班的学生大都是各小学的尖子生,小倩时时都能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压力。此外,重点中学课程进行得特别快,小倩跟不上课堂节奏,常常听不懂。每月一次的月考更是令小倩丢尽了面子,无论小倩自己怎么努力,排名永远处在倒数前几名的位置。初二时,小倩彻底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每天一睁眼心情就不好,晚上睡不着,经常做噩梦,最后连学都上不了了。父母实在没办法,想让孩子转学,但小倩又不同意,说那多没面子,好像是被学校淘汰的。小倩的父母左右为难,悔之晚矣。(摘自《中国教育报》)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盲目跟风,后果不可设想。
家长另外一个认识的误区是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增长,忽视人格的培养。现在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十分严重,许多家长都要求幼儿园教识字,教数学,不注意儿童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养成。其实,幼儿时期儿童的可塑性最大,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可以受用一辈子。我有一个学生,生了孩子不久就去日本进修了,过了一年半回来,发现自己的孩子很内向,很胆怯,不自信。让孩子自己做什么,就说奶奶不让干。她说,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纠正孩子的习惯,培养她的开朗自信的性格,但至今已小学四年级,还觉得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她很后悔生了孩子就出国。可见性格的培养在幼儿时期很重要。
基础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除了学好最基础的知识,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创造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开朗的性格等。有了这些品质,他的学习和将来的事业就会成功。现在大家都关注苹果电脑之父乔布斯的事迹,乔布斯也好、比尔·盖茨也好,用我们现在这种以学习成绩的标准来衡量,他们都不是好学生,但他们做出了改变世界的事业。
认识的误区之三是,认为学习越多越好,练习越多越好,因此买许多课外辅导材料,上各种补习班,恨不得把天下所有题目都做过,把孩子的所有时间都占满了。其实,学习是有规律的,有方法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能够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那种死记硬背、机械练习,不仅会抹杀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抑制他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提出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思结合,要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意思。
认识的误区之四是,认为高学历就是人才。因此家长很早就给孩子预设进名牌学校,考高分,拿高学历。其实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日益激烈,只有学历没有能力的人很难适应今天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会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现在社会中许多企业招聘人员时都看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包括办事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还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取得高学历文凭并不难,难在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发展的潜能。
认识的误区之五是,对学生越严厉越好。最近大家都在议论虎妈狼爸,似乎他们都是用严厉的方法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我无意评论他们的教育方法。因为,进入名牌大学并非最终的结果,他们的人格特征还无法判断,人生还要靠他们自己去设计、去发展,父母是无法包办到底的。现在还难以判断他们的教育是否成功。我们有些父母常常引用我国传统的老话:不打不成器棒子底下出孝子等。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这是封建社会说的话,现在是民主时代。棒子底下只能培养奴才,不能培养人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儿童也有这些需要。如果儿童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郁闷,就会自暴自弃,或者心理受到扭曲,反过来用暴力对待父母。社会上出现暴力现象,大都是因为孩子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而发生的。
所以,我建议,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特点,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其天性,因材施教。对孩子既不溺爱,也不苛刻。要了解孩子,就要善于倾听,经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她)自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引导他(她)读书、学习,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锻炼他(她)勇于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有了这些习惯与品质,他(她)就能自由地发展,将来自然会有幸福的人生。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