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尊重规律 珍惜多彩生命体验

信息来源:作者: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李 烈
发表时间:2011-12-13
字号:/

 

一、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以从教30余年并纵览各家学说的经历,我个人认为,孩子成长的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上:人。
这个字应如何解读,它所蕴指的涵义如何,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必须研究与深思的重要课题。结合我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学习和认识,借助该字的结构,我认为这个字可以被解读为以下内容:
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也可以称之为非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字。
其中,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完成的,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然而,每一个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却未必相同,未必等值。因为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于学会求知中的字,而不是。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种手段和一个机会或者过程,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的方法、激发更深入去的渴望,而不是知识掌握本身,或者说知识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所以,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也因如此,从孩子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掌握了思考方法、技巧和路径,并且有思考欲望的孩子,才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而至于知识,即使记忆暂时有偏差,即使只来得及学习了一部分,都能接受,因为这些后天都可以弥补。但思考思考力却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认认真真抓好和培养的。我以为,这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不建议老师和家长每天花大力气去死抠那些具体的知识是否记忆准确,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
之所以敢于这么提,是和儿童成长的规律密切相关的。如,孩子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自觉的发展愿望和动力。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无穷个为什么和充满探索的这摸摸那瞧瞧的好动天性,就是最好的证明。教育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并持续激发这种发展愿望和发展动力。包括来自孩子天真的、直接的、新鲜的经验中,其实就蕴藏了非凡的创新思维原型和创造力。这种激情和渴望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遗憾的是,这些最具有力量的原始的探索欲望和探索精神常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大人们营造的环境中渐渐被泯灭。所以,教育必须循规律而行,保持孩子们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才能。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初生婴儿如小动物一般,其喜怒哀乐主要受各种基本的生物属性支配,被称为自然人;而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什么场合下才能做等等一系列的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所倡导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渗透在孩子的骨子里、血液里,孩子就逐渐蜕变成为了一个社会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就叫社会化,这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的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一个人凭借想象加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大家熟悉的狼孩故事为例,初生婴儿在被叼到狼群后,就是在与狼形影不离的交往中完成了社会狼的蜕变。所以说,社会人成长的关键在于与人的交往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部分,不可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他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可怕的偏激认识。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如,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以为就获得了加入权;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或者大喊大叫大发脾气;在集体生活中没有轮流等待甚至所有权的概念,以为别人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东西,以为自己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了;或者无法读懂别人行为的意思,经常把别人无意的或者出于好奇的碰触当成他欺负我,然后挥拳相向;更遑论什么团队合作……这些问题的解决常常成为老师在校的主要工作,花费着极大的精力。
细看这个字,我们还可以发现:左撇和右捺之间,右捺部分又提供了更多支撑的力量,我想这正巧合了我常讲的那句话:育人教书,育人为先或者人格培养是教育的基础。提出这样思考的背后同样与儿童成长的规律密切相关。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就主要分为两大领域:认知发展理论和个性社会性发展理论。这两大领域的发展必须相辅相成,才能构建出一个基本的。所以,在我看来,教育中把握好这两点:教孩子学会思考、教孩子学会交往,就基本把住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循规律而行,生命体验必然多彩;做人生智者,珍惜多彩生命体验
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思考还是交往,都有成败或者被接纳、被拒绝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背后就会随之而来不同的生命体验,有积极的,如自我认同、自豪、兴奋、喜悦和满足等等,也有消极的,如自我否定、沮丧、愤怒、内疚和自责等等。除了与结果相关的体验,还有伴随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焦躁、焦虑、坚持、坚定、鼓起勇气再去尝试和耐心等待等体验。此外,
还有日常生活的平淡、平静、平和和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等等。每一方面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和体验的生命部分。
每一方面其实还拥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如,发展结果中的积极的生命体验,自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活着的乐趣,并且成为进一步行为的动力。发展结果中消极的生命体验,则更像是一种信号,或者告诉我们:嘿,需要注意了,这正是我们暂时欠缺的,需要付出努力来提高的方向;或者告诉我们:这会不会是我本身必须面对的劣势,必须接纳的缺陷或不足,我需要转换方向了。而发展过程中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和日常生活中每天重复不断的平淡,往往直接磨练的是我们的意志品质与个人修养,从而直接影响着发展的结果。面对这些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智者还可以继续循规律而行,发现这些不同生命体验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从而为自己的一生创造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很多令人扼腕叹惜的现象。其原因多是悖规律而行,剥夺了孩子正常应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典型的表现一:只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淘气也好,不小心也好,都曾受过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所以,某种意义上讲,当我们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真正的智者能够正视酸甜苦辣多彩生命体验的存在,因为他知道存在必有道理,每种存在背后必有其独特价值。
典型的表现二:认可失败的存在,但面对消极体验则无力、无助,从而走向自我放弃甚至自我毁灭。真正的智者善于寻找问题之间的关联,或等待、或尝试积极争取、或另辟蹊径,完成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化,开始又一段积极的人生。谁都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绚丽的辉煌背后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艰辛与痛苦。什么人、什么事都不例外。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那么消极体验对智者而言,就是一次磨练、就是一次可贵的经验,于是才有了邓小平经历三起三落后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壮举,也才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古训。
典型的表现三:无论成败,只喜欢绚烂,忽视了平淡、平凡和平和的力量。这个世界由领袖来引领,然而却要由一位又一位普通人来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实现。所以,任何一位开明的领袖都会懂得民意的重要性,知道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的道理。我们的孩子有可能走向领袖,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成为中的一员;即使那些未来成为领袖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后浪推前浪,也会逐渐让贤而归于平淡和平凡。除此以外,我们知道,任何有力量的思考都是在宁静的状态下完成了。宁静首要的就是心静,就是心的平和,就是对平静和平凡的接纳。所以才会有宁静致远的说法。我们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学生先静心。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自我实现的人是能享受孤独、退隐和宁静的,心理健康的人需要在宁静中学会和自己相处。真正的智者,是能享受平淡、平和这些不张扬的宁静体验的。
可见,循规律而行,生活本就会丰富多彩;同样循规律而行,面对多彩生命体验,人生智者会正视、接纳,更拥有一份对其价值的坚信和把握,还能在享受绚烂的同时享受一份孤独和宁静。正如有黑,白才显得分明;有了酸甜苦辣辛,甜才显得弥足珍贵一样。所以,只有珍惜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才有可能使得孩子在生病之后、在失落之后更加懂得何谓健康、何谓快乐,也才会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去创造健康”“快乐!这才是智者的表现。
三、拥有多彩生命体验,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奠基
一次教学研讨会中,一篇课文的内容再一次坚定了我的想法:协助孩子拥有多彩生命体验,让孩子作为发展主体,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就是在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奠基。文章中有这样一故事:
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木都长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树。有一天晚上,出现了异常的暴风雨,又夹着电闪雷鸣。经过一晚的雷雨天气后,空气格外清新,两位老人又来到了自种的树林边,看见有一片树林经不起雷电的折磨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树林则像原来一样站在原位。
  倒下的树林是天天给树浇水的老人种的,因为老人给树天天浇水而树根就不会向下生长,也不会紧紧抓住土地,当然经不起狂风骤雨的摇撼,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而一两个月才关照的老人不是天天浇水,所以根就向下不停的生长以至于把土地抓得稳稳的,遇到再大的暴风雨也当作芝麻一样的小事。
事实就是这样,关注过度,包办过多,就是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就是爱的错位!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在真实的世界中培养,必须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中面对真实,体验真实,拥抱真实。
为此我提出,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首先,真实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思考、促进孩子的交往。孩子周边现实的生活中,就有丰富多彩的课题可以研究,如天上为什么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地球变暖,汽车分号限行为什么每天拥堵现象不一,马路边地下管井排放的热气是否可以利用,人老了为什么会变矮……孩子们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生成一个个小问号,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其次,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亲历这些求知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不是旁观,而是身临其境。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小干部竞选的参与,到敬老院给老人洗脚,为爷爷奶奶洗头,去科技馆做义工,在社区宣传环保,为妈妈做个菜……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这些事实,无一不夹杂了他们各自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只有真正做过,个中滋味才会真的涌进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与奇妙之处,也才是真正的引导了孩子们的向善、向上。第三,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亲历之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有多幼稚或成熟,有多零散或严谨,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但凡学生写在里面的字字句句就已经是刻在他心上的了,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
我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话题,不是在试图寻找到一劳永逸地能够让孩子们自始自终、时时处处处在一种快乐中的妙方,因为它不存在。人生本就是五味杂陈,生活本就是酸甜苦辣,不经历风雨如何有彩虹?!不经历自我艰苦卓绝地探索,如何能获得真正有力量的快乐?!正如前文的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那样:只有真正扎根深处,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我以为,今天是以此为契机,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怎样珍惜当下每一份的快乐和不快乐等各种多彩的人生体验。这才是我们应该讨论的重要话题。这是我的理解,也是我的观点。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