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学生的快乐从哪儿来 我们要做什么
学生的快乐从哪儿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是考虑到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还是觉得只有“大而话之”才能找到“综合治理”的方向,因此决心尝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本文根据对学生生活的观察了解、对优秀校长办学思想的学习和对学生发展中的问题的深入思考提出学生快乐的来源(前提条件)以及我们相应要做的事情。
一、学生的快乐首先从基本的睡眠中来,全社会要为保障学生的睡眠而共同努力
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是快乐的首要条件。各年龄最佳睡眠时间如下:新生儿20小时,婴儿14-15小时,学前儿童 12小时,小学生10小时,中学生 9小时,大学生 8小时,成人8小时。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中国青年报与中国教师报、中国中学生报、《知心姐姐》杂志、中青在线、中少在线等几家单位联合曾在2006年进行了“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及睡眠问卷调查”。共有1783名中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在回答每天睡眠时间时,选择“7~6小时”的学生最多,占34.21%,选择“6~5小时”和“不足5小时”分别为16.38%和17.44%。仅1.4%的中学生能够保证每天睡9小时,能够保证一天睡8小时的也只有7.07%。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在同年3月21日世界睡眠日来临前开展了一项睡眠质量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回收率为98%。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占被调查总数的33.5%,其中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睡眠少于6小时的占多数(78.1%)。因睡眠不足而导致白天精神差、打瞌睡的现象占到43.7%。在被调查学生中,认为自身有长期失眠症状的占12.3%。目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普遍不高。看来,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生的睡眠。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保障睡眠的重要性”的共识。其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要随时监测学生的睡眠时间,并以此作为对教育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评价指标。第三是确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第四,凡是有学生住宿的学校要加强对住宿的作息制度和环境的严格管理,到时间要统一拉闸断电,并对在宿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的学生严格管理。总之,应该将睡眠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益看待,作为国民素质的一项基本内容看待,实实在在提到各个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
二、学生的快乐从“足够好的母亲”和“足够好的老师”那儿来,家长和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全神贯注的爱”
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的概念和理论。所谓“足够好的母亲”,“她创造了一个抱持性的物理和心理的空间,在其中婴儿受到保护却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保护。需要母亲的时候她一定在,这是至关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不再被儿童需要的时候她就后退。也就是说,在生命早期,母亲完全适应婴儿,然后逐步去除适应,鼓励儿童自己独立。”[1]温尼科特用“原初母爱贯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来表示那种能使“够好的母亲”提供婴儿所需环境的心理状态的特性。在原初母爱贯注的状态下,婴儿会产生主观全能感 (subjective omnipotence)。在这种主观全能感中,婴儿弱小的自我得到了力量,生命中产生了一个真实自体。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相对应。只有真实自体才有真实感。真实自体还与身体的活力联系在一起。只有真实自体才有创造性。当然,真实自体也是孩子们快乐的基础。在现实中,有多少母亲是“足够好的母亲”。由“足够好的母亲”想到了“溺爱”这个词。足够好的母亲和生活中所说的溺爱孩子的母亲是不同的。“溺爱”是不恰当的爱,在本质上是因为母亲没有对孩子全神贯注,没有认真地“倾听”孩子,没有对孩子真正负起责任。
由“足够好的母亲”想到“足够好的老师”并想到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提出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勇敢地退和适时地进”的主张。教师的“退”是指,在凸显“差异”、凸显“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从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到,从主要的、主角和主导的地位勇敢地“退”到次要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地位,放手还课堂教学给学生。教师的“进”是指,在“退”出主角和主导地位的同时,教师要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重新走上讲台,给予必要的“引导”和“促进”,从而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的“退”首先表现在时间占有率方面。其次,教师的“退”表现在教师的站位上。再次,教师的“退”还表现在教师的追问和评价上。教师要在何时“进”呢?首先,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应来自于教师。其次,关键点的强化,有赖于教师的“进”。再次,矛盾的澄清,错误的纠正,也有赖于教师的“进”。关键是“时机”和“度”的把握。我理解,教师要把握“退”和“进”的“时机”和“度”必须对学生“全神贯注”,就像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一样,是足够好的老师。
三、学生的快乐从自己做主中来,教育要让学生们自己做主
北京一师附小在二十多年“快乐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发现学生的快乐不仅来自课业负担的减轻,还来自于他们的“当家作主”。首先是要做“学习的主人”。学校提出了“五个一”,即学生在学习中要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发表一个不同的见解,参加一次讨论,做好一次实验,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后来发现,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想成为“生活的主人”、“学校的主人”。于是,学校进一步以“我是学校的主人”为主旨发展一师附小学生社团,如小机灵总管社、金头脑研究社、心灵互动贴心社、小鬼当家服务社、小能人风采社等。学校还开展了校园十小体验活动:小干部、小读者、小记者、小老师、小技师、小园丁、小志愿者、小研究员、小引导员。从一师附小出去的学生都要做过这样的事情。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的探索经历说明,学生的快乐从自主中来,学校要为学生自主提供条件。
四、学生的快乐从自由选择和个性飞扬中来,教育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也都有自己的优势特长。有机会发展和展现自己的优势特长,能够帮助每个孩子得到认可,找到自己的“地位”,获得自信。而且,以优势带动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观和发展道路,如果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优势并以此引导学生的发展,会让学生处于积极的体验中,获得快乐。另外,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教育如果能够为不同学生的兴趣的满足提供条件,同学们会更加幸福。为此,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学生的发现者,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其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彩的世界。刘彭芝校长指出:“开放和流动的社会,要求人在一生中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及工作做出选择或重新选择,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式,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参与其中。基础教育也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并增进对自身的了解”,“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以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因此,刘校长说,“我要让人大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我要让校园成为孩子们最向往、最喜欢、最留恋的地方。” [2]
五、学生的快乐从生活中的基本问题的解决中来,教育需要设置对学生进行人性教育的课程
老师和家长都会对学生说:要专心学习,别的什么都不要想。实际上,这种要求是非常理想的,是唯心主义的。人的需求是丰富的,不可能只想着学习。大概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女孩子们就开始每天要照镜子了,而且几乎每天都会问,我长得漂亮吗?逐渐地,她们开始关注什么样的发卡更漂亮。这是性别自我的觉醒,是美好的青春期的开始。在一定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比学习还重要。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如果同学约自己出去玩而自己不太想去怎么办?别的同学的书包打理得很整齐,我的书包怎么整理?别人有这样那样的兴趣,我的兴趣是什么?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发展得那么好,我现在的学习和自己的未来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基本问题。所谓“基本问题”,指的是关于自我存在的特点和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不得不面对的。对这些问题能否回答,意味着是否对自我能够进行肯定,是同学们能否得到快乐的重要前提。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无暇顾及孩子们的这些问题,这和我们的课程有关。
从实践来看,学校的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德育和教学。德育主要是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知应会的知识教学。从内容上看,这两个方面都是从国家对未来公民的要求的立场出发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中有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和社会属性的发展,人的发展中有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和才能的发展,也有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成为幸福的人的人性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世纪末的最后一个重要教育文件首次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方针的基本理念,将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开始体现出教育为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在“战略主题”部分以四大段文字详细阐述了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要求。其中在后两段文字中提到“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些阐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人性的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些关乎学生个人幸福的人性发展的教育应该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的空间。至于人性教育的具体内容,需要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但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至少可以包括学生健康成长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学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否能够形成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主动适应社会,能否获得幸福。
提到课程设置,大家总是容易想到开设学科或者需要专门的课时,其实,课程在本质上是指实现目标的途径,其存在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人性教育的课程并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而是在各种学生指导的工作中自然实施。例如,编制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处理的指导手册,可以放在学生随手可得的地方,供学生和教师参考。或者,针对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也是课程。再如,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责任主要在家长,但是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其他原因没有自觉意识到需要履行这样的责任,学校就应该将家长的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范围,要求家长并同家长一起讨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也是课程。
六、结语:只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获得快乐
学生的快乐从哪儿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上面所谈到的五个方面肯定是很不全面的。如何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能够使这个问题的实践探索更全面呢?我想,应该以“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明了“以人为本”的含义。他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尤其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主张的是从教育内部尤其是人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去考察教育的本质,去揭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只有以人为本,学校才能提供真正的高质量的教育,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以人为本教育的思想内涵,积极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的探索。
学生健康状况的一些数据
北京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体检完全合格者13281名,占12. 5%。专业选择受限者共93155名(87. 5%),其中男生50342名,女生42813名;视力不良73736名(69. 3%),色觉异常(包括色盲、色弱)2 106名(2. 0%),身高不足(男性165 cm以下,女性155 cm以下)16463名(15. 6%),超重和肥胖37 083名(34. 8%),乙肝病原携带者850名(0. 8%),单项谷丙转氨酶(ALT)升高546名(0. 5%)。体检不合格者总计7名,全部为继发性肺结核。
——季建英,唐健:北京市106436名初中毕业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7-8。
12206名中学生中,有抑郁症状的为2891人,检出率为23. 7%。其中女生高于男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城市中学和乡镇中学中学生抑郁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454,P=0. 063);云南省3类不同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 107,P<0. 01)。地区间两两比较(Bonfferoni调整法,α=' 0. 017),第1类地区(经济指标:差)和第2类地区(经济指标:中)中学生抑郁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 129,P<0. 01),第1类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第2类地区;第2类地区和第3类地区(经济指标:好)中学生抑郁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 864,P>0. 05);第1类地区和第3类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 149,P<0. 01),第1类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第3类地区。
——黄莹,李燕,胡安艳,陈桂存,刘宏,李姣,黄鑫,郑志华,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2(2):241-242。
兰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3.24%,其中男生为 21.44%,女生为 25.37%,女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 农村和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 24.26% 和 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初中各年级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各年级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初、高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 21.46%和 2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陈学彬,王文,梁妍,刘琦,兰勇,孙永恒,兰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88-989。
高中女生月经病发病占门诊就诊比例高达91. 27%。在高中女生月经病发病情况构成方面:月经失调居首位,占43. 63%;其次是闭经和痛经,分别占31. 27%和16. 36%。其中轻、中、重度痛经分别占64. 7%,33. 8%和1. 5%。
本次调查显示,高中女生月经病全部是由内分泌原因引起的,进一步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和先天发育异常。高中女生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压力都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和焦虑。而大部分高中女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从而引发内分泌失调,表现为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失去平衡,出现月经失调或闭经。
——方向东,桐庐县高中女生月经病患病情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7):873-874。
肺活量是反映呼吸机能的基本指标,结果显示:2005年7~15岁学生呼吸机能水平较之 2000 年有所下降。在“十五”期间的五年中,城市男女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值均呈下降趋势,仅城市男生 17 岁,城市女生 16 岁,乡村男生 11~13 岁、16~18 岁,乡村女生 15~18 岁呈正增长趋势。城市男生各年龄组肺活量平均下降 144.43ml,最大下降幅度为 476.4ml。
城市女生各年龄组平均下降 132.38ml。乡村男、女生 2005 年与 2000 年相比虽然分别有6个、4个年龄组肺活量有所上升,但平均水平下降85.23ml、63.87ml。总体而言,近五年河南省学生肺活量水平较“九五”期间有所下降,特别是城市学生肺活量下降幅度大于农村学生。同时,城乡男女学生肺活量 7~18 岁的总增长量“七五”、“八五”期间基本表现为逐渐递减趋势,1995 年各项数据均低于1991年和1985年。“九五”期间城乡男女与“八五”相比均呈现出明显增加现象,特别是城市男女学生 7~18 岁的总增长量 2000年超过前 3 次调查水平,为十五年来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而 2005年全省城乡男女的各项指标都明显低于2000年,再次出现负增长现象。且城乡差异依然明显存在。提示河南城乡男女中小学生的呼吸机能发育水平“十五”较“九五”期间有所下降,特别是城市中小学生发育速度下降明显。
(一)速度素质(50米跑)。与2000年的调研结果相比,城市 7~18 岁男、女各年龄组学生的速度素质(50米跑)有升有降;乡村学生除13岁男生持平外,其余各年龄组全部下降;其中乡村17岁女生组2000年平均为9.48秒,2005年为10秒,下降了0.52秒。
(二)下肢爆发力(立定跳远)。在城市7~18岁男、女学生24个年龄组中(男、女学生各12个年龄组),男生全部下降,女生有9个下降。乡村学生有升有降。
(三)力量素质(男生斜身引体和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男生7~12岁测试项目为斜身引体,男生12~18岁测试项目为引体向上,女生测试项目为仰卧起坐。与2000年调研究结果相比,我省7~18岁城乡各年龄组男、女学生力量素质全部呈下降趋势,其中城市男生10岁组斜身引体平均25.6次,2000年为42.27次,5年间下降了16.67次,比全国91年的26.41次还低;乡村男生10岁也下降了8.83次。城市 13~18岁年龄组中男生引体向上值平均仅为2.7次,农村为3.4次,其中乡村男生18岁组引体向上平均值由2000年的8.14下降为 4.8次,降幅达到40.5%。7~18岁城乡女生腰腹力量(仰卧起坐)与 2000年相比较全部下降,其中城市女生16岁组30.5次,比2000年 37.87次下降了7.37次。
(四)耐力素质(50米×8往返跑、800米跑、1000米跑)。7~12 岁小学生测度为50米×8往返跑,13~18岁女生测试800米跑,13~18岁男生测试1000米跑。与2000年相比,城乡7~12岁各年龄组学生的耐力素质有升有降,而城乡13~18岁男女各年龄组的耐力素质全部下降。其中城市女生16岁组800米跑成绩下降了14.22秒;乡村女生17岁组下降了11.54秒;城市14岁组男生1000米跑成绩下降了 21.7秒;乡村男生18岁组下降了17.73秒。
——张继辉,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