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儿童教育应重在培养好习惯

信息来源: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孙云晓
发表时间:2011-12-13
字号:/

 

 
时常有些父母跟我抱怨孩子的坏毛病太多,如不爱写作业、贪吃零食、乱花钱、整天粘着电视、沉迷网络等等。父母们还说自己几乎天天训斥孩子,孩子就是改不了。我相信父母们说的是事实,但我也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他们之所以遭父母如此数落却难以改变,可能是被坏习惯的一道道绳索束缚住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发布7年多了,贯彻落实的效果如何呢?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对全国10个省(市)的46个区(县)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在92所小学和92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各地党委政府普遍重视学习贯彻《意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两张皮一阵风搞运动等问题和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长期以来,德育实效性差常常受到人们的批评。我想,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办法,就是既要改变观念更要改变行为,确立起一个新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如何,主要不是看他们怎么说,而是看他们怎么做尤其是习惯于怎么做。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即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自然也是道德建设的核心目标。
有人会问,习惯到底是什么呢?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如何做到好习惯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呢?也许,从我们10年研究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习惯培养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其中,被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遵从,主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认同,自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内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两个转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由主动再到自动的转化。
一种习惯的培养大致要经历以下五个步骤:(1)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提出目标;(2)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3)持之以恒的训练,进行行为强化;(4)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矫正不良行为;(5)创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养成集体的良好风尚。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培养儿童的好习惯。
北京有一个妈妈,儿子上五年级,写作业磨蹭。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妈妈开始采取习惯培养的措施。
有一天,妈妈下功夫观察儿子到底是怎么写作业的。发现儿子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7回,一回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回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不到十分钟站一回转两圈,这样写作业能不磨蹭吗?
妈妈于是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一个小时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楞,想不到妈妈挺宽容的,说3回就3回。妈妈继续说,你如果一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听了非常高兴。妈妈又说,先别开心,有奖必有罚,如果你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超过了3回,当天晚上的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母子协议达成了。
结果是5天下来,儿子3天做到了,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不超过3回,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一到了6点钟,就急,因为不能看动画片,可怎么央求妈妈也不能看。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孩子就这样慢慢地变化了,一想到一个小时只能站起来3回,就会慢慢的控制,并用争取晚上看动画片来激励自己。
就这样,经过90天的训练,这个孩子终于养成了专心写作业的好习惯。
我觉得这个妈妈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我从她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把好的行为不断的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就是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
我们课题组将少年儿童习惯培养确定在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具体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即:
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
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好习惯与坏习惯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在对未成年人不良习惯形成原因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以下4个主要的教育误区:
第一,许多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要求虽多,却不懂得或不够重视儿童教育应从习惯培养做起,更不了解习惯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依然严重。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我们把九年义务教育叫做基础教育。儿童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显然,基础教育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健康人格。
第三,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学校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许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这往往使养成教育半途而废。
第四,许多父母与教师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学生入校,一般都习惯于向教师行礼问好,可有些教师毫无反应,似乎只有学生需要有礼貌,这些错误的认识与不良的习惯,都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呢?这里,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如下5条具体建议:
一、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
所谓核心环节,就是把习惯养成当作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既体现于教育过程,又体现于教育目标。可以说,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
二、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必须是具体细致的
如《弟子规》中倡导的两个好习惯可以视为范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时必须告知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再如,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如果听见年长者呼唤人,就应立即代他去叫人。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三、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
学校每个学期应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家庭和社区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为此目标,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建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道德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成为单纯的行为训练过程,而是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
道德习惯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心的道德需求。这样,才能实现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飞跃。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差异与权利,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五、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也就是说,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与教师应当首先养成好习惯;为了让孩子改正坏习惯,父母与教师应当带头改正坏习惯。
总之,我们应当牢牢抓住行为习惯养成这个关键环节,这既是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奠基,也是为文明中国奠基。当然,习惯培养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把人培养成为主人,也可能把人训练成为奴隶。因此,习惯培养的原则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