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规范办学行为
——减轻孩子们过重的课业负担

信息来源:作者: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 胡平平
发表时间:2011-12-13
字号:/
一、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普遍沉重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焦点,也是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2008—2010年全国多个领域专家的团队在3年中分年度共计对17个省的义务教育段学生进行了大样本的科学抽样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普遍沉重。下面仅以2010年对8省(天津、辽宁、浙江、安徽、湖南、海南、四川和云南)79个县1409所中小学的四、八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为例进行剖析。
学校周课时数超标现象严重,而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不足。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明确提出,四年级学生每周课时数为30节;八年级学生每周课时数为34节。
本次测查发现,测查样本学校四年级38.3%的学校周课时数超标,八年级42.3%的学校周课时数超标。超时的均是中、高考要考的科目,如:四年级语文周课时超标的学校比例为63.6%,八年级物理周课时超标的学校比例高达95.9%
相反,体育课时数严重不足(按规定每周应为3节),四年级不足率达到了56.5%,八年级更是达到了76.0%。有8.8%的小学四年级不开科学课,8.3%的中学八年级不开艺术课。
半数左右的学生完成学校作业时间超标。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教体艺〔20087号)提出: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小学四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
调查结果发现,48.4%的四年级学生和67.9%的八年级学生每天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时间超标。另外,21.9%的四年级和41.6%的八年级学生每天还需花1个半小时以上完成家长、家教等安排的作业。
相当比例的学校每学期组织6次以上考统,18.6%(四年级)和54.8%(八年级)的学校每次考试都排名次。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排名。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明确规定:小学的学习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
2010年调查发现,49.4%(四年级)和17.8%(八年级)的学校每学期统一考试的次数在“6次及以上。同时,18.6%(四年级)和54.8%(八年级)的学校每次考试都排名次并公布。
30%的学生周末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补课。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明确提出: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或集体补课。34.2%的四年级和32.4%的八年级学生参加学校周末组织的各种补课。
对补课内容分析发现,在参加补课的学生中,50%~70%的学生是提前对未学习的课程进行学习,并且补习已经学过的课程,另外,也有62.3%的四年级学生是学习奥数、作文或趣味英语等。
沉重的课业负担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短期看: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近视率高,同时侵占了学生休闲娱乐的时间。例如,2010年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基本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12.8%的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20.3%的四年级和43.4%的八年级学生近视,约78%的学生每天进行文体活动的时间不足1小时。长远看,长期的考试、竞争等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巨大的压力感和疲惫感。如:2010年八省的调查发现6.9%四年级学生和21.7%八年级学生经常感到疲惫;16.0%四年级学生和40.4%八年级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很大或太大。2008年在一个成绩普遍很好,但负担普遍很重的省调查时,竟然发现有1/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上学。这种厌学的情绪将会阻遏孩子们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激情。
二、功利的成年人是孩子们过重课业负担的推手
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深层次原因是来自社会竞争和就业的影响,而这种竞争通过社会、家长、学校转递到学生,并由成年人导演,演变成严重违反孩子成长规律的各种功利行为。具体来看:一是家长期望过高,期望孩子进入重点学校,用考试分数衡量目标是否达成。其表现为,相当比例的家长为学生请家教、报补习班;学生需花时间完成额外作业。2010年调查发现,47.7%(四年级)和39.1%(八年级)家长为学生请家教、报各种课程的补习班。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造成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国父母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特别是现今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更是希望孩子在各个方面表现优越,在优质学校供不应求的状况下,家长盲目从众的择校热越演越烈,学校想出种种名目和办法选择优秀生源的择生热也风起云涌,结果是都全然不顾孩子的年龄认知特征、不顾孩子个人兴趣爱好和感受。补习班、补习学校、在优质学校和家长中间牵线的中间人、猎头公司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一条围绕家长择校,学校择生的利益链条。在各利益方的联手和博弈下,孩子们失去了童年的欢乐,迫于奔命的加班加点使他们不堪重负。
二是社会(包括政府部门官员)对学生掌握知识广度、深度的高要求、而且大一统的用学科分数、升学率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表现为,(1)学校课程多,内容容量大,难度高。课程是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调查过程中大多数教学一线的教师反映,现行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很难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时间上,由于双休日和各种节假日的设定,教学时间随之调整,小学六年比起调整前整整减少了1个学年的教学时间,但是各学科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有些学科知识还有所拓宽。小学同时还增加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又接近增加了1个学年的教学内容,用现行课程计划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相当于用5年的教学时间去完成7年的教学任务;初中情况也类似。这势必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另外,现行课程知识范围广,难度大,调查反映,20.4%的四年级学生认为语文课太难,12.4%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地理课太难。(2)考试评价制度不科学,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尽管国家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政府对学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也是以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考试分数为指标。在考试内容方面,以知识记忆性内容为主。这些考评办法,客观上为增加授课时间、加大作业训练、强化模拟考试提出了需求,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无限制的投入,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是学校和教师,在各方高期望之下为分数和高升学率而奋斗,导致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周课时超标,考试频繁,作业量大,组织学生集体补课现象普遍存在。尽管教育部对学校办学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2010年调查仍然发现,相当比例的学校周课时数超标,尤其是语文、物理等传统考试科目课时数严重超标,而体育、艺术等课时却严重不足;学校考试频繁,相当比例的学校每个学期统考达6次以上;学生作业量大;30%左右的学生周末到学校参加集体补课,且相当一部分是老师要求一定要参加的。学校的各种不规范办学行为无疑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另一重要来源。
可以说是社会(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家长、学校、教师这些成年人的功利形成了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压力,压力的层层传递全部压到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使得孩子们不堪重负。
三、建议政府要有所作为——规范办学行为,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让教育回归理性
我们熟悉的中、高考承担的是甑别选拔功能的考试,这是目前无法取消的考试。而中小学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考试、测验应该是为改进师生教和学做诊断之用的考试。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几乎所有考试都引用了中高考的选拔理念和方法,对学生、老师、学校进行单一的分数排队,用来甄别选优罚劣的依据。这些结果和学生、老师、学校的利益紧密挂钩,是高利害的考试。在考试中获得胜利的只是排在前列的少数的学生、老师、学校,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老师、学校体验到的是排在后面的失败。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用学生乡、县统考成绩排队评比,甚至用来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依据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明确规定:小学的学习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为什么这种要求一直无法落实?这是因为,除了考试分数外,教育体系中几乎就没有被广泛认可的其他的评价标准和项目,因此建议:
(一)政府在抓好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校际差异的同时,下大决心、采取严格措施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严禁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利用家长的攀比、从众心理在义务教育阶段用各种堂而皇之的名义和名目繁多的标准、方式选拔学生。
(二)国家要改革当前的考试评价制度,要研究建立对学校、教师的全面考核且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改变当前主要用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考核学校、教师的事实做法。中小学日常考试、测验要理性回归到诊断、改进的功能。严格落实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等要求。
(三)从十二五开始,参照其他国家的普遍做法,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能体现国家意志,覆盖所有应开设的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工作,逐步建立面向(县域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监测制度和体系。对各地学生的学业水平、均衡发展、课业负担状况等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及时了解其不同年度的进展变化情况,并通过获得的真实数据检验相关政策和资金的实施成效,为政策调整和政府问责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结果的公布,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科学的育人观。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