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需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阻力
我认为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是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首先要找清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要有顶层设计、全面实施方案,然后逐步推进。从问题来看,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一、观念上。对人才有片面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而人本身也各有自己的特长所在。尤其现在热衷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提法,冲击“人人皆可成才”的正确理念,似乎人人都应去努力成为拔尖人才。
二、制度上。在就业制度和分配制度上歧视、不公现象比比皆是,使大量农村和城市底层家庭子弟争取上名校成了唯一上升通道。
三、工作上。对学校和学生考核标准存在极大片面性,对学校的考核应该看学生在校期间的进步提高,是个相对标准,而现在只看毕业生的绝对水平,造成各学校像抽水机那样把本地区的优秀生源都集中起来。应鼓励进校时水平一般甚至较差而毕业时水平中上或中等的学校。建议重新学习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对学生评价则是分数第一,甚至唯一。
四、投入上。资源总体不足,同时分配不公、马太效应严重。保重点,忽视一般,放弃后进。
五、既得利益者形成的阻力。因为问题存在已多年,已形成错综复杂的价值链和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利益渠道有多种,主要有择校费、补习班和教材等,这几方面已经有很多材料揭露,并且价格在不断上涨、花样在不断翻新。主要涉及者有学校、教师、教材编撰者、出版机构、各种经营组织者、各种中介组织和中介人等等。已构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有些是公开的活动,也有些是若明若暗的,并且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机构、活动混杂在一起,有的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广大学生和家长是直接受害者,但问题就在于已经形成的格局,使得你不受害也不行,并且是自觉自愿的来受害,而且是争着抢着来受害。实际上他们是被绑架了,陷入了囚徒困境,无法解脱。
大量参与的教师则处在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有得益,但另一方面把本该在正常课堂上要讲的内容放到课外辅导或补习班中,依此要挟学生们参加,毕竟有违教师的良知,心情也不会好受,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受害者。
学校则被分为三流九等,一批顶尖学院靠“撇奶油”的办法集中了最好的生源,也吸引了最好的教师队伍和最好的物资条件,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也获得了各种额外的利益,同时班次过大、教师负担过重等问题也较普遍,而大量处于底层的学校则守着大批被认为“升学无望”、“教不好”的学生而苦恼挣扎、无所适从,学校的物质条件也跟不上,在很多地区还缺乏基本条件,从学生到教师校长都处在压抑的心情中。
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产业化。尽管教育行政部门正式否认教育产业化,但却没有对教育产业化的种种表现及其后果进行研究和清理,致使教育产业化的表现比比皆是,有的方面还越演越烈,如高校中举办的各种高价班等,而基础教育中的上述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发展则是办教育以盈利为目的的充分体现。
再进一步讲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家大方向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少人不是正确的去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误以为经济建设就是一切,把所有工作都当成经济工作,所以出现了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甚至政府也要创收、军队也要创收等,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后果。其中有些如军队创收后来被较彻底的制止了,但政府创收的后遗症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至于教育和医疗产业化则一直未被纠正,其原因之一是政府财政一直是建设财政而不是公共财政,在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上一直不肯足额投入,以至于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4%至今不能达到,因此无力去纠正产业化的各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前述体制内外活动混杂在一起,所以实际工作中要分清界限、区别对待难度很大,现在则已到了法不责众的地步。
目前很多改革深入不下去或改革措施落实不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这几十年来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关系错综复杂,这是当时没有的。所谓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就是说矛盾更复杂了,就是要触动更多人的利益,由于旧的利益问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利益,所以阻力就更大。
当然单纯就利益链本身来解决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前面列举的观念、制度等方面的因素给利益集团的生长提供了土壤、肥料、水分,所以一定要全面来研究分析问题,尤其要跳出单纯教育本身的圈子,从社会需求、基本制度等方面来澄清问题、提出办法,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