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政府责任
应试教育和择校热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两大痼疾,它们联为一体,相互作用,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应当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群策群力,切实解决。
一、小升初择校热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来,关于择校热有关部门已经做过许多调查,对造成这一病态的原因有基本共识。其原因既有教育内部的,也有教育外部的。
(一)社会和文化原因。
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传统价值观念,精英主义价值和名校情结深入人心,并因独生子女政策而被放大和合理化;学历社会的出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用人制度加剧了对优质教育资源和高学历的追求;高考制度和升学率攀比对基础教育的不良引导;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致使中小学学校差距过大,迫使家长不得不择校;关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宣传,教育培训市场的推波助澜,加剧了择校竞争和学生负担;社会性的特权和腐败行为对教育公平的伤害,等等。
(二)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
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快速发展,教育资源明显改善、教育机会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大城市择校竞争之所以愈演愈烈,主要是由于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区域内学校的差距过大,从而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收费成为扩大学校差距的主要原因。在许多地方,以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名义出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从未真正停止,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区教委一般按70%-80%的比例返还给学校,要求收支两条线,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正因为如此,名校收费的动机十分强烈。
(三)义务教育学校入学规则不公。
择校竞争的炽烈程度与3个因素密切相关: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程度、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规则,以及政府对招生市场和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程度。
近年来,参加电脑派位的比例逐年降低。共建生、择校生等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的途径逐渐合法化,择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无权势者只能靠强化奥数、考证、特长而“以优择校”。据调查,北京市超过一半的小学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补习班。据估算,各种形式的择校比例已经超过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的比例。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被逐渐模糊。
(四)名校的不正当竞争恶化义务教育秩序。
在恶性的择校竞争中,少数重点学校形成特殊利益集团,通过升学率、“北清率”攀比以攫取更多的择校生生源和巨额择校费。名校出于自身利益的提前掐尖,致使升学竞争不断提前,恶化了基础教育秩序,加剧了家长的集体恐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课外奥数培训和选拔,致使奥数成为小学生的梦魇和社会公害。在开展教学实验的名义下,名校的“早培班”正在成为提前掐尖的新渠道,它被称为“小五校”。
(五)小升初过程中的“政府失灵”。
在小升初择校竞争中,出现了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政府失灵”现象。政府的公共政策和价值观游移在这样两端:一端是执行国家意志,保障教育公平,维护公众利益;另一端是维护重点学校制度、对升学率的政绩追求、培养拔尖人才的精英主义的价值观等。因而出现政策之间的前后矛盾冲突(例如取消保送生与实行推优)。政府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的是重点学校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形成了明确的利益格局和利益交换,显示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失灵”最基本的原因。
二、六管齐下治理小升初择校热
我们提出“规范办学行为、调整小升初政策、缩小学校差距、改革办学体制、社会监督、教育问责”,“六管齐下”的治理思路。
(一)规范办学行为,维护义务教育的基本秩序。
地方政府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令行禁止。需要重申的这些规定主要是: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收费;禁止举行幼升小和小升初考试和变相的考试;禁止办面向小学生的各类学科竞赛,尤其是全国和全市的大赛;禁止在课堂和考试中加入奥数内容、在小升初评价中使用奥数成绩;禁止公办学校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在校外培训机构中兼职。
(二)调整和改革小升初政策。
小升初入学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整顿和改变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和以优择校的方式,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逐步取消“占坑班”、共建生、条子生、推优生、特长生。这一进程应与学校均衡发展的进程相一致,逐步推进并提前公布。
(三)取消重点学校,切实缩小学校差距。
取消初中阶段的重点学校,重申并坚决实行示范性高中与初中分离的政策,维护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理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明晰权责。今后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归区、县教育局主管,高中和中职院校归市教育局主管。大学附中同样应当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建议大学附中实行高初中脱钩,分离后的初中归区教育局管理。
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既要限定“最低标准”,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水平,也应限定“最高标准”,不允许示范校过度发展,限制违反教育规律的超大规模学校,禁止建设超标准的豪华学校。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原则上不应再投向重点学校。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改革中考制度,将示范校高中的名额下放到每一所初中学校,是为小升初降温的釜底抽薪之举。
(四)改革办学体制,促进学校的多样化和特色发展。
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高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在依法规范和禁堵以外,特别需要建立促进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发展的机制,引导和满足公众对教育的选择性需求。要积极推进新形势下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引入“特许学校”、“在家上学”等不同机制,促进公办学校的自主发展和竞争,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家长的选择性教育需求。
(五)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有效地治理小升初择校热,确保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关键是要建立在市场条件下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参与的新的教育公共治理机制,通过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行政问责、多元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等制度创新,建立新型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各级人大、教育督导部门、大众媒体、社会组织都应当把督促主管部门和重点学校公开教育信息作为一个重要任务。
(六)建立教育问责制。
长期以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几乎从未得到过认真的查处和追究,是导致择校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对政府的评价、考核和问责制度。将区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是否解决择校热、教育乱收费等问题与官员政绩考核挂钩,对领导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