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第三个“老师”
——大众传媒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大众传媒逐渐成为孩子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
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在对其所生活的世界进行理解,以及为了自身成长而进行间接经验传承时,可能存在着种种信息不对称——他们应知道的和他们实际上已经知道的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巨大的反差。为了化解这种信息不对称,从古至今,人们先后请出了几位化解者,依次是父母、老师、大众传媒。
在“前大众传媒时代”,父母和老师在化解孩子们的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而进入大众传媒时代,父母与老师虽然仍然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但他们的影响力与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呈“此消彼长”的趋势。2005年、2008年、2011年,笔者委托相关调查机构先后随机抽取全国近百所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进行“信息、知识、技能获取渠道调查”,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调查数据。调查结果见下表:
表一 小学生信息、知识、技能获取渠道调查一览表
类别 年 份 | 小 学 生 |
|||||||||||
2 0 0 5 年 | 信 息 | 知 识 | 技 能 |
|||||||||
父 母 | 老 师 | 传 媒 | 其 他 | 父 母 | 老 师 | 传 媒 | 其 他 | 父 母 | 老 师 | 传 媒 | 其 他 |
|
35% | 44% | 20% | 1% | 30% | 58% | 10% | 2% | 40% | 48% | 10% | 2% |
|
2 0 0 8 年 | 信 息 | 知 识 | 技 能 |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 师 | 传媒 | 其 他 |
|
23% | 40% | 35% | 2% | 28% | 40% | 30% | 2% | 38% | 50% | 10% | 2% |
|
2 0 1 1 年 | 信 息 | 知 识 | 技 能 |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 师 | 传媒 | 其 他 |
|
7% | 25% | 65% | 3% | 17% | 42% | 38% | 3% | 35% | 36% | 27% | 2% |
表二 初中生信息、知识、技能获取渠道调查一览表
类 年别 份 | 初 中 生 |
|||||||||||
2 0 0 5 年 | 信 息 | 知 识 | 技 能 |
|||||||||
父 母 | 老 师 | 传 媒 | 其 他 | 父 母 | 老 师 | 传 媒 | 其 他 | 父 母 | 老 师 | 传 媒 | 其 他 |
|
35% | 42% | 22% | 1% | 30% | 46% | 22% | 2% | 40% | 28% | 30% | 2% |
|
2 0 0 8 年 | 信 息 | 知 识 | 技 能 |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 师 | 传媒 | 其 他 |
|
25% | 43% | 30% | 2% | 28% | 40% | 30% | 2% | 28% | 50% | 20% | 2% |
|
2 0 1 1 年 | 信 息 | 知 识 | 技 能 |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 师 | 传媒 | 其 他 |
|
10% | 17% | 70% | 3% | 20% | 47% | 30% | 3% | 20% | 38% | 40% | 2% |
表三:高中生信息、知识、技能获取渠道调查一览表
类 年别 份 | 高 中 生 |
|||||||||||
2 0 0 5 年 | 信 息 | 知 识 | 技 能 |
|||||||||
父 母 | 老 师 | 传 媒 | 其 他 | 父 母 | 老 师 | 传 媒 | 其 他 | 父 母 | 老 师 | 传 媒 | 其 他 |
|
35% | 44% | 20% | 1% | 30% | 48% | 20% | 2% | 41% | 35% | 22% | 2% |
|
2 0 0 8 年 | 信 息 | 知 识 | 技 能 |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 师 | 传媒 | 其 他 |
|
25% | 35% | 38% | 2% | 31% | 32% | 35% | 2% | 28% | 40% | 30% | 2% |
|
2 0 1 1 年 | 信 息 | 知 识 | 技 能 |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师 | 传媒 | 其 他 | 父母 | 老 师 | 传媒 | 其 他 |
|
10% | 32% | 55% | 3% | 20% | 32% | 45% | 3% | 20% | 28% | 50% | 2% |
数据来源:北京央视科技有限公司
从上面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大众传媒(尤其是方兴未艾的新媒体)对孩子在认知世界,获取间接经验方面不仅有着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呈逐年递增态势。
二、大众传媒怎样影响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
传媒学有个“议程设置”理论,说的是在大众传媒时代,芸芸众生都生活在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里,媒体虽然不能影响人们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有专家曾经做过相应的统计,近年来,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往往都集中在娱乐方面,而且有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因此,国家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如国家广电总局近段时期以来多次下发文件限制过度娱乐化节目的播出。
美国著名的大众传媒学者尼尔·波兹曼曾经在《娱乐至死》序言中指出“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可怕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话还是非常深刻的,而缺乏“把关人”的网络传媒,更是问题多多。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自2007年开始,每年发布一次《中国青少年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07年的调查表明,有高达73.7%的青少年玩过网游,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网游的普及率只有35%。2008年青少年使用网络游戏的比率为67.4%,2009年增加到77.2%,2010年虽然回落到74.8%,但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仍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对青少年在网络时代上网行为的担心。
2007-2010年中国本土青少年相关上网行为一览表:
| 网络游戏 | 网络视频 | 网络音乐 |
2007年 | 73.7% | 68.2% | 86.6% |
2008年 | 67.4% | 69.3% | 87.7 |
2009年 | 77.2% | 67% | 88.1% |
2010年 | 74.8% | 66.6% | 85.1% |
数据来源:CNNIC
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2010年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6.4小时,折合成课时计数,约为22节课,有约3成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有网瘾。
过度的娱乐往往会导致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对真实世界的不正确理解,“想唱就唱,唱得响亮”,为了一夜成名,不惜走上邪路。
而大众传媒的传播者的审美情趣、价值偏好往往也潜移默化地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以前经常听人说起过,某某人是看了一本好书而因之走上革命道路的,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也曾经说过“是书籍使我在黑暗的年代没有沉沦”。但近年来,似乎越来越难找到类似的典型案例,倒是诸如“女粉丝狂追13年见到刘德华,债台高筑老父自杀”,“富士康员工因媒体报道连环自杀”之类的负面信息不绝如缕。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大卫·菲利普斯(David Phillips)通过分析1947-1966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一个概念,这就是所谓的“维特效应”,是指大众传媒中的主人公自杀,渲染描写可能招致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效仿。菲利普斯和肯尼斯·伯伦(Kenneth Bollen)的研究证明,报纸与电视上的自杀新闻报道是与随之而来的自杀数量成正比。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包括微博在内的新媒体正在成为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的新的强大推手。
三、媒体应当做什么
(一)遵循“外化”与“内化”两种路径,实现文化自觉。
前不久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自觉”写入全会公报,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在最高级别的文件中提到“文化自觉”。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日前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说文化自觉乃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基础,在我看来,文化自觉也是媒体充分履行应尽职责,紧扣时代脉搏,勇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随着六中全会公报写入“文化自觉”,这个词汇已进入公共话语体系,怎样建构媒体的“文化自觉”,我认为至少可以遵循以下两个路径:
一是“外化”。毛主席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既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为人的头脑里所固有。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同样的道理,媒体的文化自觉也不可能来自天上或是自己头脑固有,要想建构它,相应的外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外力包括但不限于来自相关法律法规的压力,来自党和政府部门的压力,来自社会公众的压力,来自特殊社会群体的压力等等。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以上几种压力又都有所欠缺:来自法律方面的压力往往失之于“突”,来自党和政府方面的压力往往失之于“粗”,来自社会公众及特殊群体的压力往往失之于“忽”。“突”者,亟需突破之谓也。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部与媒体有关的、规范媒体行为的法律;所谓“粗”,就是有关方面对媒体的管理往往失之于宏大叙事,粗放式运营;所谓“忽”,则是指有关方面往往自己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自己的权力,没有利用“场效应”对媒体形成“围观”压力。为化解上述这几个方面的欠缺,还应呼吁有关各方能够充分认识到媒体对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性,尽快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相应的监督,使媒体只能向善,不能、不敢去做不负责任的恶事。
二是“内化”。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伟人说过的这句话同样值得深思。外在压力如不能转为内驱动力或内生动力,恐怕媒体的崇高感、责任感、使命感也不一定会可持续。“内化”的前提是内化者对外部现象或行动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内化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更是一个过程,“内化”过程中应避免将手段、目的与过程割裂开来,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逼近、不断修正的过程,不能也不应期望可以一蹴而就,周总理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就是强调了“内化”过程的终身性。当然,“内化”之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点,筑牢几个基本的根基,才能够使自己海纳百川,这几个根基就是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
(二)盯准“精英”与“草根”两个阶层,借助并培养“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是个大众传播学概念,其含义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能够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极传播。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意见领袖往往与精英阶层挂钩,而在泛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则有从精英向草根阶层漫延的趋势,所以我们在今天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要盯准“精英”与“草根”两个阶层。
——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又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方式进一步划分为“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以建设性为主要诉求的”和“以质疑甚至是批评为主要诉求的”等不同类型。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以实名的方式进行舆论传播,对于他们更多的应当是因势利导。中央最近提出要善用媒体、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其实将这三“善”后面的“媒体”换成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也完全合适。
——草根阶层的意见领袖。由于自身所处的位置,使得草根阶层天生就对精英话语层具有非常复杂的情感,他们自身也往往愿意以极端的行为方式或话语方式吸引公众的注意。在传播渠道多样化,甚至对每个人都唾手可得的时代,草根阶层不断会产生新的意见领袖,对于他们的影响力同样不能忽视。与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不同,对于草根阶层的意见领袖应当采取早发现、早培养的方式,引导他们进入主流话语层和主流价值观所期盼的轨道。
(三)依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种路径,促进传播渠道的联动。
任何有影响力的传播者如果失去了赖以传播的路径,他的影响力都会成倍地下降。在多媒体乃至泛媒体时代,单一的传播路径已很难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多种媒体互动、联动,才能使传播效果最大化。这里所说的“多媒体”,其实概括起来说,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种。二者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千秋。要想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就不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包括但不限于微博在内的新媒体寻找新闻传播线索,征集受众反馈;新媒体则可以借助传统媒体为自己加上“V”字认证——解决受人怀疑的信息源可靠性等问题。而作为有意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过程中发挥良性作用的媒体人,则应尽快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从立足于信息的发布权到立足于信息的解释权;二是从意见的表达者到意见的平衡者;三是从“社会守望者”变成“社会对话”的组织者。
(四)感悟“选择”这两个字,把传播当成一门艺术。
韩非子曾经慨叹过,说服别人是门技术活。为此,他专门著有《说难》。要想当好孩子的“第三个老师”,在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就有必要感悟两个字:“选择”。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同样一件事情,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这就是著名的“正反之选”、“先后之选”、“明暗之选”和“情理之选”。
四、几点建议
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全媒体语境下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点,思维特点、价值取向,以便对症下药地对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进行引导。
二是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全媒体语境中“意见气候”的形成,关注局部性优势意见的形成与扩散,以便确立主流话语层希望的媒体总体“意见气候”的形成。
三是建议有关部门以变应变,巧用3T原则,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青少年舆论引导工作。
四是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关注力度,关注真实物理时空事件的虚拟网络化和无关事件的恶意转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