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北京樱花园实验学校校长林辉:从学业成功向生命成长的转变
——兼谈学校的文化传承使命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问题看似清楚明白,但是在功利化的追求下,现实的教育却沦为为了考分的教育、为了学校声誉的教育,很多学校和家庭对社会进步要求视而不见,除了现成的几门学科,很少有去关注社会对人才有什么要求,关注社会对人的素质、品格和人格有什么要求。也就是对学业成功的追求超越了对生命成长的追求,这是教育的一个致命误区。
一、学生的生命成长应该是教育的本质追求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命成长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但在目前的考试升学体制下,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这是一个为赢得学业成功而拼搏奋斗的时段。学业成功是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把办学的视野放在为考试而准备之上,更要把教育放在爱和责任上,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提升学生的智慧,使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知识,更关注知识的运用,以及知识的创造。
当前不少学校和家长仍然把升学率、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迫使学校及教师不得不“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甚至课后补习层层加压,许多城市周末补课接送孩子的车辆堵满了整条马路,成为新的“景观”。学生生活机械、单调、平庸、乏味,学生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山上爬坡,个性受到压抑,发展出现畸形。媒体曾报道,湖北省一位名叫周剑的青年,2001年他第一次高考考上了武汉大学,但随后由于痴迷网络多次旷课而被退学。他复读一年后,又考回了武大,但随后“屡教不改”再次被退学。后来,他又参加高考,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中科大读到大三时他由于学分不够又被退学,接着他第四次参加高考,今年9月份又考回了华中科技大学。他的这种独特的经历,在中国的大学生里恐怕找不出第二人。看到这样的人,在为他叹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那种纯粹追求考分、只会考试的学习方式是畸形的。中学是一个人能力、人格、态度、价值观的初始定型阶段,我们需要的是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锻炼各项能力,塑造人格,端正态度,树立高尚的价值观。这些都体现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包括怎么安排高效的学习,怎么处理学习与玩的关系,怎么在困境中坚持下去,怎么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它们都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当学生做好了这几个方面,有了这些软实力,学习成绩这项硬实力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学校要以文化传承促生命成长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未来50年发展的有益的教育?我的理解,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事业,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这里的“文化”不仅包括课堂教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行为习惯、高雅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些才是融入学生身心,流淌在血液里,影响孩子思维、行动的根本。我们要秉承“传承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使命,办回归本质的教育,办遵循规律的教育,办尊重人格的教育,办注重发展的教育,办回归课堂的教育,真正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师从传递知识向传承文化转变,追求专业教学、创新教学、有效教学、做良师典范;学生从学业成功向生命成长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悦纳自己、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做事、学会认知体验、学会生涯发展规划。为此,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着眼,推进“三个提升”:
一是着眼学校发展,提升学校精神,深刻理解教育的使命。一流的学校不是因为有一流的环境设施,而是因为有一流的教师、有一流的文化。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曾经说过,思想自由是大学的基本原则,大学为大,在于有思想自由与文化。重建学校文化,形成一种崇尚一流,拒绝平庸,不断超越自我的校园文化,对教师、学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提升学校精神,要认真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办学理念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一要加强学习和强化,使办学理念内化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和共同愿望;二要坚持德育为首,着力成人、成才教育,为办学理念的践行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三要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办学理念的践行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四要实行个性化教育,形成办学特色,为办学理念的践行打造特色鲜明的亮点;五要营造学术氛围,注重科研兴校,为办学理念的践行提升办学的内涵。
二是着眼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精神追求,深刻领会教育的意义。“教育不是谋生,而是生活;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 学校每个教师都应该是教育幸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目前,部分教师精神生活缺失,梦想失落,激情枯竭。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校长应当重视学校的精神生活,为教师的发展、生活多考虑一点,提高教师成就感和幸福感。学生的幸福感是教师给的,教师的幸福感是学校给的,只有快乐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
三是着眼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生追求,树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体系,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智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多元评价;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环境体系,挖掘一草一木的教育价值。要在思想上解放学生、学习中相信学生、管理中发动学生、活动中发展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我自主我快乐”、“我参与我快乐”、“我收获我快乐”。
三、学校传承文化的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社会关于教育质量,其衡量的标准是多元的、多样的。对于学校而言,不能只追求学生的成绩、成功,强调获得了多少奥林匹克奖牌、学科竞赛第一。学校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成功的标志,更加强调学校为学生作了多少贡献、学生取得了多少进步,而不是学生最终达到了什么水平。当前,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缺少文化滋养,抑制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学校除了文化的涵养,还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体系、方法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一是要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朱永新常引用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如果热爱读书,他就能从书中得到文化的滋养和追求这些东西,“打下精神的底子”。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校把实施阅读工程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培养会读书的能力,教会学生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建设高效课堂,使课堂成为激发创新思维的场所。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要坚持“主体探究、 综合渗透、 合作活动、 知行并进”的课堂教学原则,使课堂教学聚焦学生学习,集约化设计学习过程,一体化统筹把握学科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与能力点,常态化加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与价值观渗透教育,成为激励教师与学生创新教与学方式的平台。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贯穿在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贯穿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运用推理、辩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科学的精神,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生命成长作为教育的本质追求,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也更需要精心的维护和着力的建设。生命成长,带给学生的是希望,是信念,是走上社会坚实的基础。
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让我们并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