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论坛”在京举行

光明日报:文化名人畅谈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

信息来源:
发表时间:2012-04-17
字号:/
 今天上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窗外寒风凛冽,会议室内却是暖意融融。由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政府、中央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在这里举行,冯骥才、王蒙、张抗抗、舒乙、何星亮等诸多文化名人汇集于此,为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畅所欲言。

  “春节已成为展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表达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成为炎黄子孙永远不能忘怀的鲜明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因为这一时刻,民族认同得以集中体现,民族文化得以集中展示,民族情感得以集中迸发。”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首先阐述了论坛的主题。

  马凯表示,要把办好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作为改善民生、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一件大事来抓。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无论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旗帜鲜明地说。

  在申遗问题上,冯骥才建议将春节放在首位。他认为,“将其推入世遗,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怎样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的光彩?中央文史馆馆员王蒙认为关键是解决三个问题:提高和丰富我们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把传统节日和某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风俗联系起来;改善和提高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王蒙还建议把春节变成一个传统的戏曲节:“我们现在文艺生活越来越多样,但是春节期间唱大戏既是古老的传统,又是新的传统。如果春节期间再不听戏,还能在什么时候听戏?”

  国务院参事张抗抗提醒说,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警觉并剔除消极落后低俗的文化糟粕,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开放中国,应当善于吸纳各种优秀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如果说,家庭的节日气氛是春节的‘内’,那么,庙会游园则是春节的‘外’。究竟春节过得有没有劲,还要看‘外’的质量。”中央文史馆馆员舒乙建议,要到传统里去为庙会游园补充营养,增加庙会的文化成分,把已经失传的老玩艺、老食品尽量找回来。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星亮指出,“春节文化缺乏现代符号,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因此,春节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革。应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为春节创设标志物。”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承诺,将继续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让人们在热闹中、在欢乐中、在休闲消费中享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论坛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蔡赴朝致辞。参加论坛的还有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陈鹤良、方宁,副主任王明明,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启刚,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华书画家》杂志社社长赵德润,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杨延文,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民间艺术家郭太运等。

本报记者 赵达

(本报北京1月8日电)

(责任编辑:吴睿娜)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