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论坛”在京举行

马凯:让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信息来源:
发表时间:2012-04-17
字号:/
 

  己丑牛年即将过去,庚寅虎年正向我们走来。在此辞旧迎新之际,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央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春节文化论坛,研讨如何把中华民族这一盛大节日办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件事很有意义。我代表国务院对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孕育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其中,春节是喜庆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多、节日气氛最浓、影响范围最大、全国各族人民最为重视的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先民们在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的劳动之后,在新的一年春天到来之前,庆祝丰收、祭祀先祖、祈福未来、除旧布新。这一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喜庆节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所形成的一整套民俗文化和民众活动,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已经成为展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表达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成为炎黄子孙永远不能忘怀的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因为这一时刻,民族认同得以集中体现。春节像一条割不断的精神纽带,把炎黄子孙的历史与现实、思念与期盼紧紧连在一起,人们油然而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无论游子走得多远,春节都要回乡团聚;再穷的人家过年也要吃顿饺子,一家人除夕守岁其乐融融;海外华侨无论离祖国多远,也无论移民几代,对传统节日春节依然一往情深。因为这一时刻,民族文化得以集中展示。人们通过放鞭炮、写春联、贴年画、挂福字、吃年饭、串门子、逛庙会、唱大戏等一系列活动,除尘沐浴、辞旧迎新、敬天祭祖、尊老爱幼、团圆祝福,都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为贵”等民族伦理和精神的反映。因为这一时刻,民族情感得以集中迸发。“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期间,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情、亲情、友情,这正是爱国主义情结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随后把春节等传统节日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强调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执政为民是人民政府的根本宗旨,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民生,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要把办好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作为改善民生、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一件大事来抓。近些年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如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海内外数亿观众都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长达四个半小时的节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围绕春节的各种文化活动,如中央和国家机关14部委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也很受百姓青睐。

  但从总体上看,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当下不少人明显感到春节的“年味”淡了,不像以前那样吸引人了;随着圣诞节、情人节热了,又使一些有识之士产生某些担忧。如何增加春节文化含量,并与现代生活接轨,从而满足人民基本实现小康以后新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各级政府和文化艺术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春节文化论坛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可谓恰逢其时。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春节,怎样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的光彩?

  我认为,首先要深入发掘、保护和传承春节优秀文化内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传承数千年的春节习俗,如除尘、祭祖、守岁、拜年、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文化内涵是什么?许多人未必都能说得清,而专家娓娓道来就可以诠释文化的力量,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从春节的礼仪性、理想性到时代性、民族性、传承性,都需要发掘整理。

  其次,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古老的传统节日要融入时代的新内涵,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善用现代化的新手段。比如拜年形式就在不断发展,过去磕头、作揖,后来投帖、寄贺卡,现在发短信和电子邮件,传统文化融入了现代技术和传播手段,很受大众欢迎。据报道,去年春节期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全国发送的拜年短信超过180亿条,其中不乏精彩的诗词和“段子”,这种“拜年短信”的文学现象,就值得我们重视,应当运用好、引导好。古人咏春节的诗歌很多,贴对联更为普遍。如何利用好古典诗词和对联的艺术形式,融入时代的内容,也大有文章可作。春晚已经成为当今春节文化的重要平台,人们的艺术要求越来越高,也有个不断创新和提高水平的问题。

  第三,要积极促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与扩大消费、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春节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讯、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特有的“春节经济”。近两年春节经济“东方西渐”,许多外国商家也打起了中国春节牌。一些商家为体验中国文化来中国过春节,伦敦、纽约等城市在市中心举行春节游行庆祝中国农历新年。如何善于利用“春节经济”,既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又拉动经济增长,也是一篇大文章。

  第四,要有效发挥政府和民间两个积极性。春节,涉及十几亿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政府有责任花大力气起好主导作用,同时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鼓励和引导艺术家、民间团体和个人发掘整理旧民俗,创造和完善新民俗。政府与民间结合,对提高春节文化活动水平,增强趣味性、参与性意义很大。

  第五,要认真研究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节日文化的精华。我们应有宽阔的胸怀和博采众长的气度,丰富和创新我们优秀的节日文化;同时也要理直气壮地反对以外来文化取代和否定我们的本土文化及其文化传统。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老北京民俗里保存着许多春节文化的因子,北京市政府参加主办这次论坛很有意义。希望北京市在挖掘整理弘扬丰富春节文化上带好头。让传承数千年的春节文化在首都地区首先热起来,火起来,靓起来。

(责任编辑:吴睿娜)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