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论坛”在京举行
陈进玉:把春节办得更加热闹和开心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1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同参事、馆员座谈,要求参事、馆员在推进国家文化建设上发挥独特优势。2月12日,马凯国务委员在全国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工作会议的讲话就此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为什么要联合举办春节文化论坛?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这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贯彻落实上述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第二,这是响应、支持北京市委、市政府建设“人文北京”的一个实际行动。第三,这也是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以及社会各界朋友多年来的一个美好愿望。因为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让老百姓在热闹中、狂欢中、休闲中过好春节,充分享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这在当前是政府改善民生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我们所致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离开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利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宝贵文化源泉和广阔活动平台。当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绝不是复古,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当前,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既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丰富群众生活,也有利于直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和发展文化产业。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来办。传统节日文化是民俗文化,归根到底要由民间来传承,但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指导。
马凯国务委员刚才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弘扬春节文化一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如何深入发掘整理春节传统文化内涵,如何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处理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与扩大消费、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与民间结合,以及如何借鉴世界各国节日文化的精华等。会后,参事室、文史馆将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作深入的调研,力争提出有分量、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探讨,我提出四个问题供参考:
一、如何根据现代社会特点,深入研究我国城乡不同群体的节日需求。这是办好传统节日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我们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首先要立足现代社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群体,研究他们过节的需求特别是文化需求是什么?例如,过春节,老年人注重家人团聚和享受亲情;已成家立业的中年人则注重休闲放松;青少年则追求节日的狂欢娱乐。我们应从当代人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出发,研究新时代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
二、如何认真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打造既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又适合现代人口味的节庆文化。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四大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形成了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餐饮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从一定意义说,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精髓是两个字:爱和乐,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乐,节日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缺少爱,节日就会缺少温馨和人情味。目前,各地举办的节日灯会、游园会、音乐会、露天舞会、文化庙会、情侣篝火晚会等,都应增强其参与性、趣味性和狂欢性,使全体中国人在过节中获得心灵的升华、情感的释放和审美的愉悦。
三、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共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民间事要民间办,政府不宜过多行政干预。但经验告诉我们,办好四大节,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单靠一家一户自己搞,难以成气候。这里所说的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政府利用自己拥有的行政资源,呼吁、支持、协调、协助民间社会把传统节日举办好、传承好。城市的社区、农村的村庄,应成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主体。可参照办奥运会的经验,利用机关、学校、企业、部队节日闲置的公共文化设施,动员组织各种志愿者队伍,为当地民众欢度传统节日提供多种便利和多方面服务。
四、如何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促进世界各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节日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所创造的活态文化遗产,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既要立足国情,继承创新;又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归根到底来自生活、创意和营销。我们要认真研究借鉴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同时,还要借鉴吸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在举办群体文化和发展节日文化产业的经验和模式。
北京是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举办春节文化论坛,带头把春节办得更加热闹并且赋予更多的文化含量,将会在全国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办得更加热闹和开心!(本文根据作者2010年1月8日春节文化论坛上的致辞和2009年3月发表的《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吴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