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论坛”在京举行
蔡赴朝:发挥首都优势 重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已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传统节日所凝结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一脉相承、历久弥新,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文化交流、激荡、渗透、融合的形势下,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团结奋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向好,经济逐月逐季稳步回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增长9.5%以上;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面完成了全年发展目标。而这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接近12%,其逆市而上的良好发展,为北京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这些数字的背后正是文化的全面繁荣。
北京市高度重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工作,抓住筹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要契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立了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目前北京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4项,市级项目153项,区县级项目586项。我市大力开展民族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从2005年至2009年,共投入5000万元资金,举办了5000场民族传统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覆盖全市70多所高校和2500所中学、小学。
北京每年春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庙会、灯会活动。2009年春节期间全市共组织各级各类大型庙会、灯会活动一百多场次。这些活动着力挖掘节日文化内涵,突出其精神品质,强调大众参与。如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厂甸庙会等。我们还充分利用其它传统节日的契机,推出了清明诗会、端午文化节、中秋文化节等一系列传统节日品牌活动,仅2009年在节日期间举办的传统文化、民俗展览展示活动就有近200场次。我们还积极探索将传统民俗生态氛围与现代城乡生活相对接,积极推进文艺“三下乡”活动,组织和鼓励社区村镇群众业余演出队伍的演出活动,组织书画家送对联、送年画到农村。同时,探索运用新媒体手段弘扬传统文化,例如举办网络新春短信大赛、网络视频春晚等,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播渠道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增进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此外,我们认真完成了“十一五”规划项目——“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推广”课题研究,出版了系列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我们还设计制作了传统节日系列宣传画,拍摄传统节日电视宣传片,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引导人们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措施不仅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和谐的节日氛围中充分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还让人们在身心得以休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熏陶。
当前,北京市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要瞄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把北京建设成为最具人文关怀、文明风采、文化魅力和创造活力的城市。传统节日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正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推动人文北京建设的宝贵资源。
我们诚挚地期盼和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在就宏观文化层面思考的同时,多为北京市文化发展创新提出宝贵意见。北京将为各位的创见提供实践条件和实现平台。
(责任编辑:吴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