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陶思炎:春节的文化要素及活动构想

信息来源:
发表时间:2011-07-18
字号:/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 陶思炎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虽产生于农耕社会,却能穿越时空,长传不息,至今仍给我们带来喜庆、欢乐、亲情和希望。春节不仅是各地民俗与艺术大展演的舞台,更成为中华民族乐观、坚韧、亲密、和谐的文化象征。 

春节作为喜庆、欢乐的节日,有其独特的主题、色调、标志物和节日基调,这些要素不仅属于历史传统,也连接着现代生活,春节活动的创意和展开既是传承、应用的需要,也构成了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春节的标志物 

(一)春联 

春节的民俗节物很多,如春联、门笺、窗花、爆竹、年画、灶马、灯笼、福字等。这些带有喜庆色彩的年物无不透露着祥瑞的气息,寄托着国人的生活激情和美好祈愿。其中,春联可视作春节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何以言之? 

首先,春联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承过程。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应劭《风俗通义》、宗懔《荆楚岁时记》都有除夕挂桃符之载。在宋代,过年挂桃符已是民间的寻常风俗。《东京梦华录》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王安石《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句。在桃符上题写诗句,传说始自五代后蜀的孟昶,他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句,成为春联的滥觞。从明朝起,人们开始用红纸书写联句于除夕张贴门户,完成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 

其次,春联的应用经历了从辟凶到纳吉的功能转换。最初的桃符作为辟邪驱鬼的法物,与鬼岛度朔山的神话相关,桃符辟鬼度阴的功能随桃符向春联的形制变化而发生了价值取向的转化。后世的春联已渐渐脱去神话和巫术的气息,以纳吉迎祥的功能和喜庆热烈的气氛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年标识。 

再次,春联的文化内涵具有生命动跃的活力。春联所使用的诗句,可溯源至《诗经》、《楚辞》中的对偶句,其基本特点是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格调高昂,乐观进取。在文化内涵上,春联主要用来表达志向、情感和愿望,充满了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豪情。 

最后,春联具有装点新年景象的特殊作用。春联的贴挂能使门庭蓬荜生辉、焕然一新。千门万户贴上春联便汇成大地皆春的新年图景。春联作为雅俗交融的文化造物,它书写的是新年的瑞气,带来的是烂漫的春景。每到春节,各地人家都张贴大红春联,即使是不住人的老宅也会贴换崭新联,在昭示春到人间,万象更新的同时,也实在地给新年生活涂上了火红的色调 

(二)爆竹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中国人心中,祥和吉庆的春节是离不开爆竹的。除夕爆竹一响,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以前的种种都消隐在散落的纸屑烟灰之中。爆竹渲染的是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寄予的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期望。 

中国人以爆竹迎年由来已久,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曰: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自南宋以来,火药爆竹在新年里极为盛行,人们除了以爆竹驱除不吉、迎接新年外,还用来送神、迎神。 

在新春佳节,围绕爆竹这一文化符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年夜饭前人们习惯于放一通爆竹,称为闭门炮仗,然后关上大门,一家人喜气洋洋的坐在一起,饮酒谈笑,辞岁迎年。到了岁更的子时,更是鞭炮大作,满天震响,人们以猛烈的爆竹声表达自己对春天、对新年与幸福的追求和呼唤。新年首次开门往往又是一通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喜,放六枚叫六六大顺,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让炸碎的鞭炮纸屑覆盖自家的门前,则称作满地金钱。此外,爆竹在春节社火、庙会等活动中也是不可或缺之物,它为春节的狂欢定下了一个喜庆热闹的民俗基调。 

(三)灶神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被我国很多地区的百姓称作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祭祀灶神。送灶祭灶可视作春节的序幕和各项民俗活动的开始。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公东厨司命定福神君护宅天尊等,俗信灶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保护和监察各家各户。每到小年这天,他便要到天上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德,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他又重返人间。 

灶神作为一家之主,是人家的监察神,他能给人增福,又能给人减寿,其职司十分重要。祭灶习俗既表达了人神间沟通的需要和衣食丰足的功利追求,同时也有劝善戒恶的道德教化作用。灶神作为揭开中国新年序曲的一位老人,推动着春节一步步走向高潮,他把财富、喜庆、吉祥、欢乐洒向人间,让人们感念上苍的恩德,并注意自己的德行。中国的灶神和西方的圣诞老人一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作为寓意幽深的文化符号,已成为中国春节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四)花灯 

花灯是材料简易、造型精美的民俗艺术品,作为星辰的象征,早已成为我国春节的文化标志。春节期间上灯、赏灯的周期以南京为最长,从正月初八正月十八日。是时,万灯竞放,火树银花,绚烂的花灯总能把人们带入一个异彩纷呈的欢乐世界。 

张灯结彩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故元宵节又称灯节。现在从正月初八上灯日开始,市面上就挂出各色花灯,供人选购。到了十三试灯日,各处纷纷搭牌楼、立灯棚、放烟花、展灯彩。到了十五正灯日,各处都多有灯会赛花灯,连小孩子都提着花灯游行玩耍。这种热闹场面一直要持续到十八日的落灯。花灯作为星辰的象征和星人合一的媒介,成为点画节日氛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花灯的历史看,汉代已经形成正月十五赏灯、观灯的习俗,直到当代,制灯、赏灯的习俗依然传承不息,花灯实已成为春节的又一文化标志。 

二、春节的色彩、主题与节日基调 

春节的典型色彩是红色。红,亦称等,被民间看作是最吉祥、喜庆的色彩。 

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福字,红色的门笺,红色的窗花,红色的爆竹,红色的灯笼,红色的贺年卡,红色的中国结……红色象征着喜庆、热烈、吉祥、兴旺,作为主色调,红色为春节绘就了阳气腾跃的太平景象。选定红色为春节标志色的理由如下: 

其一,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的本意就是指农作物的丰收,而农作物的丰收又离不开阳光的普照。《淮南子·天文训》曰:日至而万物生,这说出了太阳对世间一切生命活动的决定作用。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就是太阳的颜色。《释名》曰:赤,赫也,太阳之色也。因此,红色可以作为太阳的象征,其寓意与光明、生命联系在一起。 

其二,春节与火紧密相联,而红色也是火的象征。在春节的民俗活动中有送灶祭灶,燃放鞭炮,除夕烧籸盆、庭燎,元夕张灯、放烟花、打社火、放烧火,以及过年不借火等,均与火相关。以祭灶为例,灶神祝融也就是火神。根据中国传统的五行观,火为南方,与色相配。《说文解字》曰: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赤色即是红色,可见,火与红色有着明确而直观的对应关系。 

其三,在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中,红色有着巨大的法力。例如,传说中除夕来到人间的神兽,见人就吃,但它怕红、怕火,于是人们就用春联、爆竹来驱赶它。红色在这则传说中具有辟凶的巫术作用。 

其四,春节里的红色物象有着吉祥表达的内涵。春联、福字、门笺、窗花、爆竹、灯笼、贺年贴、中国结等年物的红色选择,都基于红色固有的吉祥意义。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红色已成为中国传统年文化中的一个稳定的符号。 

红色作为春节的标志性色彩,符合春节的历史实际和文化主题。 

春节的文化主题是喜庆,而其节日基调是:合家团圆,欢腾喜庆,衣食丰足,天下太平。 

拿春节与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对照,我们更易看出春节在主题、色调、标志物和节日基调方面与其他传统节日的联系与区别。(见表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要素表 

  

  

主题 

色调 

标志物 

(元素符号) 

          

    

(含元宵节) 

喜庆 

 

花灯、灶神、爆竹、春联 

合家团圆,欢腾喜庆, 

衣食丰足,天下太平 

  

再生 

绿 

杨柳、风筝 

万物复苏,走向自然, 

缅怀先祖,伦理教化 

  

除灾 

五色 

粽子,龙舟,五色缕,五毒图 

天地和合,风调雨顺, 

驱瘟逐疫,褒美人杰 

  

团圆 

 

圆月,蟾蜍,玉兔 

天地幻想,月圆人圆, 

长生不死,美在人间 

  

长寿 

 

菊花 

九九老阳,长寿长生, 

日精菊花,阳气长养 

  

三、春节活动的新构想 

春节活动的策划应围绕春节文化的主题与基调,并在传统风格的承传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使春节这一文化遗产让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们所热衷。下面,分别对城市与乡村、青年与少年的春节活动提出项目构想。 

(一)城市方面 

1.民俗踩街 

民俗踩街在正月初一的下午举行,各城市可自行设计行游的路线,游行时间以一个半小时至两小时为宜。踩街以当地的民俗表演为主,包括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挑花篮、打莲湘、舞蚌精、荡湖船、跑驴儿、跳马灯、扭秧歌、打腰鼓、吹唢呐、抬花轿、抬阁、大头娃娃舞、武术、杂耍、气功、戏剧、傩舞、傩仪、社火脸谱等;也可装饰花车、神舆,并适当引入现代的和外国的内容,诸如服装展示、鼓号队列、体操表演、体育竞技、西洋器乐、现代舞蹈,等等,使民俗踩街成为春节风俗的大展演。 

踩街表演能把市民从家室中引出户外,并产生欢腾、热烈、万人空巷的狂欢效果。 

2.提灯游行 

提灯游行按传统在元宵节举行,各城市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正月初八、正月十三或新年中的其他日子的夜晚举行。所谓提灯,主要指手提各种纸扎花灯和丝绸的、玻璃的、羊皮的、塑料的灯盏,诸如荷花灯、花篮灯、兔子灯、蛤蟆灯、金鱼灯、狮子灯、菠萝灯、西瓜灯、飞机灯、人物灯等,以及灯笼、宫灯,甚至还包括火把、灯车,也包括龙灯、马灯、火流星等发光的表演项目。 

提灯游行可在街道、公园或其他公共空间举行,作为夜晚的室外活动,提灯游行亮化了新春的夜景,能吸引市民们走出家宅,涌向欢乐的街头。 

3.焰火表演 

焰火表演可放在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二的晚上,由市里统一选点,公开燃放,让市民们走出户外群聚观赏,共同感受节日的欢乐。焰火晚会的举办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个人或家庭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使传统春节由家族中心向社会中心转移。电视等媒体可适时转播焰火晚会的实况,让家室空间与社会空间连接,男女老少随处可同享其乐。 

4.广场联欢 

广场联欢是一种带自娱性质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正月初一至初五的白天或夜晚举办,大城市可多点开展。参与者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各自申报表演项目,经主持人安排上场表演。不论是由文艺单位主持,还是由社区主办,主要是让群众自发参加,自己表演,台上台下互动,场内互推互拉,变被动观看为主动参与,从而营造欢乐、和谐的新年气氛。 

5.咏春诗会 

咏春诗会可酌情在室内或室外举行,选择古典诗词或现代诗歌中有关迎春、贺春、颂春、咏年的作品吟诵,也可朗诵自己创作的歌颂春天、歌颂祖国、歌颂生活、畅想未来的作品。诗会能提升节日生活的文化品位,传导乐观、向上的情调。 

6灶王爷美食大集 

灶王爷有定福神君护宅天尊司命灶等名称,送灶祭灶作为中国年的序幕,有似西方的圣诞老人的出现一样,是吉祥人物和节日标志。可用灶王爷的形象作为美食大集和年货市场的标志,给春节的饮食、商卖活动增添历史传说和文化情趣。在美食街市和年货集市除装饰灶王爷的图像外,还可表演跳灶王的民俗舞蹈和送灶祭灶的仪式,使年文化更其可视可感。 

7.春节大讲坛 

春节大讲坛是面向全体市民,介绍春节文化传统的公益性讲座。它以新年民俗、历史传说、民俗艺术、游乐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主旨,普及年俗文化知识,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大讲坛不仅可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学校等公共空间举办,也可借助电视和网络的转播,扩大讲坛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8.新春通信月 

将每年夏历的正月定为新春通信月,每年发行一枚有关春节民俗的邮票、专用信封和明信片。鼓励给长辈、老师、亲属、朋友、军人、学者、科学家、文艺家、边疆民族等写封贺岁信,以倡导敬重老人、尊敬师长、推崇亲和、褒美杰出人物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增加集邮新品,带动藏品与礼品的开发,以年文化拉动年经济。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可征集新春通信月的信件,有选择地发表,以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 

9.小区新年团拜会 

团拜的风习由来已久,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城市小区内的居民可通过团拜的形式,相互拜贺,谈年说事,交流感情。 

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城市小区内邻里间的交往明显变少,新年团拜可以弥补平日里的交际匮乏,增进邻里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互助,活跃新年的气氛。 

(二)乡村方面 

1.文化庙会 

各地根据自己的地方传统,选择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初八、十五或其他日子举办乡村文化庙会,可在原有的传统庙会基础上组织,也可作为新的文化活动策划。乡村的文化庙会是各地民间艺术和民俗生活的大展示,以各种具有乡土特色的表演为主,汇集各种手工艺品、民俗食品、特色物产和游戏活动等,以欢乐、喜庆为基调,以亲和、乐生为追求,让乡民们过好我们的节日 

2.鼓舞迎春 

活动放在除夕之夜或正月初一。除夜击鼓是我国民间的过年传统,并有通宵击鼓的风俗,俗信若能击通鼓面,则会迎来一个太平、丰收年。除了在村头、场头架设大鼓擂击,也有用小鼓群击的迎年方式,在北方则有边击边舞的鼓舞之戏,场面往往欢快、热烈,表现出对春天的呼唤和盼求。在乡村开展鼓舞迎春的迎年活动,不仅能传承、沿袭中国的风俗传统,而且能振奋精神,唤起农民们的创造活力。 

3.元夕走桥 

元宵节,我国南北素有走桥走三桥的风俗,又称作走百病踏太平,时间在元宵节之夜或正月十六之晨。古人走桥,以求强健脚力,祛病禳疾,延年益寿。这一风俗早已传入韩国。在我国过去在元夕妇女通宵走桥,并在田野浪游;在韩国,则是按年龄大小,走比自己年岁多一座的桥。当今,在安徽全椒每年元夕有十数万人走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仍可以健身、观灯、看烟花、闻爆竹、乞太平为主题,恢复这一民俗活动。元宵佳节,皓月当空,天上繁星点点,地下火树银花,人们成群结队地徒步行走,既可健身强体,又可营造出火热、壮观的元夕无眠的乡村景象。 

4.搭台唱戏 

俗谚说:丰年唱戏多,荒年土匪多。农民们搭台唱戏,往往是生活丰足的象征。在春节期间,农村的草台可上演各种乡间小戏、民间歌舞和地方戏剧,城里的剧团要以乡村为主要服务对象,送戏下乡。同时,农村的电影放映队也要利用农民们都已回乡过年的有利时机,放映电影,聚集人气,使农民们在春节里能愉快地享受到多形式的文化大餐,并得到艺术的陶冶,同时增浓乡村的节日气氛。 

()青年方面 

1.青年春晚 

每年除夕举办青年的春节晚会,各地若有条件可自办春晚,青年演,青年看,让广大青年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全国可搞一场专场,通过电视实况转播,成为全体青年的新年大餐。青年春晚以欢快、活泼为基调,鼓励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充分展现继往开来、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 

2.新春街舞赛 

在大中城市利用广场、公园、街道等空间,在春节期间组织青年街舞表演和比赛,以把流行的新型艺术纳入传统的节日活动,让青年享受时尚与传统交融的乐趣。地方街舞比赛的优胜者,可集中某地参加全国性的比赛,或作巡回表演,以吸引更多的青年走出户外。在街舞表演与比赛中,还可穿插集体舞的表演,并让围观的青年们有随机参与的机会,让我们的春节多几道舞动的风景线。 

3.灯盏制作展 

纸扎灯盏,尤其是形态各异的花灯,作为民俗艺术品,构成了春节的标志物之一。组织青年制作手工灯盏,使用竹木、铁丝、丝线、纸张、胶水等普通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和动手制作,并做集中展示,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同时用以装点节日气氛,并鼓励创造的激情。除了灯盏,青年制作的剪纸、刻纸、编结、雕刻、泥塑、面塑等手工艺品,也可配合灯盏展示,让青年用自己的双手美化我们的春节,并强化春节情结。 

4.新春跳蚤市场 

在正月初一至初五日选择公园和其他城市空地开辟青年跳蚤市场,让青年拿出自己的多余物品,包括礼品、纪念品、收藏品、玩具、文具、书籍、衣物及其他小商品,各自摆地摊交换或出售,既可聚集春节的室外人气,又可锻炼经营的能力,还能增进青年间的相互交往和对社会与生活 的认识。 

5家乡的春节征文比赛 

家乡的春节征文比赛每年在第四季度启动,在正月初一揭晓,在元宵节颁奖。征文用记叙文的形式,记录和描述各自家乡的春节传统和趣闻,涉及年俗、年物、年礼、年信、年食、年事等方面,以鼓励青年关注家乡的新年风俗,培养爱乡爱国的情感。对获奖的征文可举办朗诵会和讲演会,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扩大传播,以吸引更多青年参加春节征文活动。 

6.新春义工队 

组织由青年志愿者参加的新春义工队,在春节前夕和春节期间到车站、机场、商场、景区、广场、街道、养老院、孤儿院、烈属家庭和残疾人家等地方,帮助掸尘清扫、维持秩序、疏导交通、扶助老弱、送贴春联等,以社会公益劳动度过有意义的春节,培养集体意识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营造一个讲奉献、重伦理的和谐社会环境。 

7相约春天远足交友活动 

组织青年参加步行队、自行车队、摩托车队、汽车队,在春节期间到市郊名胜、乡野古村、名山大川和革命圣地,作为一次社会调查和交友联谊的活动。他们可带去春联、年画、字、门钱等春节用品,带回对自然与社会的感受、对春节价值的感悟和彼此间的友情,从而使春节充满旅行的快乐和生活的憧憬。 

8.网上过大年 

当代青年大多离不开网络,在互联网上开设过大年的窗口,介绍春节的历史、民俗、民间艺术、传说故事等,并让青年们介绍自己的春节经历与感受,家乡的春节传统,以及有关春节的各种见闻,也可在网上作对联、猜灯谜,交流手工技艺和特色美食的制作等,从而在渲染春节气氛的同时,在青年们的心中加深中国节日的情结。 

(四)少年方面 

1.少儿春晚 

办一台主要由小演员表演的春节联欢晚会,由各省市、自治区选送节目,在春节期间由中央电视台择时录播。节目除了歌舞、曲艺等文艺表演之外,还可穿插民间技艺的展示、民俗知识的讲解、传统礼仪的演示等,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对祖国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新春学艺 

春节期间在广场、公园、体育馆、文化馆等室内外空间举办少年学艺的活动,主要学习民俗艺术的一般技艺,例如:剪纸、刻纸、刺绣、捏面人、做泥人、扎风筝、扎花灯、编绳结、画彩蛋、印年画、做竹木玩具,等等。民间艺人现场设摊教授,让少年儿童观摩并动手,以培养他们对民俗艺术的兴趣和对文化遗产的亲近感。学艺活动可以是零星的、自发的,也可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甚至可举办学艺的仪典,丰富春节的文化生活。 

3.贺年卡创意设计 

贺年卡源于中国古代的名刺,是传统的新年节物。春节期间可组织青少年们开展制作贺年卡并加以评比的活动,让他们各自创意设计,利用各种简易材料(包括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个性化的贺年卡,并参加评比。这些手工作品用以敬献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同学间亦可相互馈赠。贺年卡的创意设计倡导的是尊敬长辈、亲和平辈的传统,追求的是勇于创造、心灵手巧的目标。 

4.春节故事会 

各地流传着不少有关的神话、传说,以及各种过年的风俗故事,而少年儿童最爱听故事,也爱复述和演讲故事,因此,以传统的大年为主题组织少年故事会,对少儿了解春节的风俗传统,熟悉本民族的口头文学遗产,将大有裨益。同时,少年的春节故事会也可突破传统故事的范围,把各地春节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人物,以及各种健康的趣事、传闻作为故事的素材加以编写和讲演。故事会能传播春节的知识,并受到少年儿童们的喜爱。 

5.开展春节在我家纪事活动 

中国的春节属于每个家庭,但因地区、民族、家族历史等因素,每个家庭的过年方式却是同中有异,不尽一致。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春节在我家的纪事活动,是为了记录和展现不同家庭过年习俗的丰富多彩,也是为了锻炼、培养少年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并让他们更好地认知并体悟我们的年俗现象和节日氛围。 

该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初中生和小学生,让他们在春节期间记录下在自己家庭中所经历的,或听闻的节俗活动和年中生活。开学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相互交流、介绍,以年俗活动大讨论的方式加深对中国年的了解和情感。 

6.少儿春联展 

春联是我国春节的标志物之一,它以鲜红的色彩、隽美的书法、吉祥的诗句而使千家万户门庭一新,呈现出喜庆、祥瑞、欢愉的新春景象。当今各地练习书法的少年儿童很多,组织少儿春联展,不仅是他们书法作品的展示,更是对春节文化符号的渲染。在写春联参展过程中,可以同某乡村、某街道联系,把春联赠送他们,供乡民、市民贴用。也可组织少年书法爱好者在节前现场书写春联,供路人免费求取,以作为爱我春节的公益活动,并以此推动全社会对春节文化的关注。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