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潘鲁生:从春节符号谈文化传承与创新

信息来源:
发表时间:2011-07-18
字号:/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经过几千年传承发展,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参与度最高、最隆重的节日。当前,春节一年之始的意义和家庭团聚情感交流的意义最为突出,已成为重要的标志性节日,作为天地自然和人生的节点,通过人们的集体参与,实现普遍的交流,获得共存的经验。从根本上说,内在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春节绵延不断的发展动力。 

具体来看,春节文化的意义往往通过一定的节俗活动实现,而且具体的民俗事项由一系列要素组成,文化符号是重要元素,符号不断丰富变化的形态和延续不断的深层内涵之间的联系和呼应,是我们把握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就此希望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春节符号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中国结在春节的应用和调研作为案例,探讨现代生活空间里春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将宏观的文化视野和具体的创新举措相结合,提出春节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建议。 

一、当前春节符号存在的主要问题 

春节的传统符号由门神、桃符、春联、年画、窗花、字,生肖、灯笼、爆竹等构成,色彩以红色、黄色为主,包含敬神祭祀、求吉纳福、辞旧迎新、欢乐喜庆等诸多民俗内涵,是春节精神实质、民族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符号化呈现,传递文化信息,增强节日气氛,是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一)对春节符号意义的认识有待加强。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心理、趣味、知识、信仰、价值、道德、风俗、习惯等素质的自发因素,是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因素在其发展锁链上的折射物,一旦形成,就具有巨大的内在价值和内蕴潜力,作为传统长远地发生作用;那么,符号就是它的概括和表现。以圣诞节为例,其世界性的广泛影响与文化符号的作用紧密相关。例如,圣诞节在中国社会已形成普遍影响,每到圣诞节城市里会有浓厚的节日气氛,圣诞的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红绿搭配的圣诞色彩等组成的视觉符号丰富多彩,往往使孩子们充满童话想像,使青年得到温馨浪漫,使中老年感受天伦之乐。但中国目前的基督教徒大约有1600万,占全国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3%,真正因为圣诞节背后的精神意义而庆祝圣诞的人群数量并不庞大,人们接受了圣诞节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它看成是一个具有狂欢性质的冬季节日。视觉符号对节日文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对春节符号重要性的认识应当加强。 

(二)春节符号体系亟需发展。长期以来,春节视觉符号发展主要处于自发状态。从巫祝色彩浓郁,到民间喜庆气氛增强,以及近现代以来反映现实、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逐步增强,作为民间文化的符号化体现,融合绘画、文学、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经过了较为稳定的传承、演化和发展过程。 

  

  

春节符号的流变 

意义及应用 

桃符 

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于春节时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后演变为书写对偶的吉祥语,也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 

春联 

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书写对联,贴于门庭,在桃木镇邪的原始意义上增添了祈求来年福运和装饰门户、增加喜庆气氛的内涵。 

窗花 

以剪纸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融入其中,春节时分贴在窗上,富有装饰性,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节时分装饰门庭。斗方形字,寓意天圆地方从四面八方来,此外还有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环以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红灯笼 

被称为天灯,象征天地万物生生不息,遇示五谷丰登、日子红火,增添了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木版年画 

由桃符及门神画演化而来,题材逐步由鬼神转向人间,不仅有八仙庆寿二十四孝庄稼忙等内容,更扩大到政治、军事、祭祀、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以及风光、民俗等包罗万象的程度,被称为民间的百科全书 

月份牌 

年画 

月份牌年画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上海,是年画、日历与广告的结合体,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商业大发展的阶段迎来鼎盛时期。内容包括时尚仕女、古装人物、吉祥祝福、风景名胜等,融合西洋画法和市民趣味,形成色彩鲜艳、富于体积感的擦笔水彩风格,融入日历、广告等实用内容,被视作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镜像,体现了生活方式、生活场景的变迁和审美视觉的转换。 

新年画 

建国后,新年画多以歌颂和赞美革命领袖、祖国风光、世界名胜、爱国斗争、劳动生产、历史故事为题材,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愿望。 

挂历 

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盛行,作为视觉符号,实用功能更强。 

中国结挂饰 

典型化的中国结主要为大红色,间以中黄,以盘长结及菱形、圆形等对称构型为主,整体上蕴含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吉祥平安的寓意,切合喜庆情结,在春节时分广为运用,不仅作为实物装饰悬挂,而且应用在春联、年画、字图案中,成为重要的春节符号。 

  

这一系列视觉符号在当前的春节文化中仍不同程度留存,有着深厚积累和较为稳定的延续性,同时,由于部分符号的功能相同、相近,呈现出更迭趋势,比如从桃符春联,从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挂历以及当前的中国结挂饰等,这意味着符号功能亟待丰富,需进一步转入设计和选择的自觉状态,在已有的符号基础上,就春节符号的形态和功能体系化地加以完善。 

(三)春节符号的文化内涵展示不够丰富。当前,传统视觉符号虽不同程度保留,但不再具有普遍性,加之电子技术和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符号的工艺、材质、形式等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电子印刷的春联、卡通化的生肖图像、电脑刻印的窗花、字等,在更加快捷而广泛地传播的同时,不同程度地丧失了传统春节符号的意义。科技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势必影响文化符号构成,但文化精神要坚守,文化内涵要进一步提升。应该说,春节视觉符号的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取向,符号体系的设计和建构,是春节文化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阐释、塑造和传播,如何在形态变迁的过程中保留丰富的内涵和韵味,是春节符号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春节符号的传播功能有待加强。符号的首要功能在于展示和传播源文化,并以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约束或聚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考察其他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民族传统节日可以看到,其视觉符号在具有核心文化内涵的同时,在当代往往进一步通过设计师和生产商外化为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通过全球性贸易活动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在购买商品过程中,接受其符号意义,节日文化通过商业消费得到有力传播。同时,影响较大的节日文化,其视觉符号往往与仪式、音乐、文学等其它文化符号呼应、结合,形成更强的感染力。我国春节视觉符号的传播功能还应进一步增强。据统计,我国现有13.39亿人口,且海外华人已超过3500万,分布在世界各地120个国家和地区,在春节文化广泛传播的过程中,视觉符号具有更直接的识别度,可以有效发挥文化凝聚和辐射作用。 

(五)春节符号创新设计和研究是时代命题。目前,关于春节符号深入的、体系化的理论研究尚显欠缺,春节符号创意还缺乏足够的文化高度,需要进一步发掘运用丰富的春节传统文化,借鉴传统图式,立足春节民俗和当代生活方式,加强春节符号设计研究,包括春节符号形象化的形态创意和功能定位,完善春节符号理论研究和形象创意,使春节符号成为传统节日现代传承和推广的重要媒介。 

二、中国结在春节的应用及案例调研 

近年来,中国结在春节的应用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中国的编结技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绳结即已摆脱实用的羁绊,把单独的结型和玉环,玉磺等组合成组佩来使用,视作祥瑞饰物,集装饰,寓意,比兴于一身;或者用于器皿的络纹装饰,以相对独立的审美姿态进入到装饰领域。明清时期,绳结技艺发展到更高水平,在轿子、窗帘、彩灯、帐钩、折扇、腰带、发带、花篮、项坠、香袋、荷包、烟袋等诸多日常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绳结装饰。 

一直以来,编结吉祥物也流传在祭祀、典礼和节庆空间中,今天,人们结合精神需求把中国情结加以放大并在春节得到很好的应用。特别是将中国结符号化、典型化,集中用于春节节庆,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典型化的中国结主要为大红色,间以中黄,以盘长结及菱形、圆形等对称构型为主,整体上蕴含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吉祥平安的寓意,而且在融入现代春节过程中,创新增添了五谷丰登”“吉祥有余的题材,在春节时分广为运用,不仅作为实物装饰悬挂,而且应用在春联、年画、字图案中,切合喜庆情结,成为重要的春节符号,既是对传统节庆符号的传承,也是当代春节视觉符号应用的成功案例。 

(一)中国结传统图式富有中华文化内涵。张道一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许多细小的事物在国人眼里都可能是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条司空见惯的绳子,不仅因材质、做法和用途的不同而分别称呼,并且由此引申出很多词语,若将绳子编结,还会成为一个艺术的系列,并赋予深刻的寓意。在此时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用作捆、扎、系、绑的功能,演化为意识形态。”“中国结继承丰厚的传统文化创意创新,形成具有象征意义、具有凝聚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的民族文化符号,不仅有助于春节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有助于发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中国结丰富了春节符号体系。以被称为中国结艺之乡的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为例,当地农民在继承传统编结技艺的基础上,自发开展结艺生产,尤其面向春节等节庆市场不断创新,目前已由农耕社会用作传统服饰和器物配饰的盘扣、绦子等编结物件配饰,转变为体现春节文化的节日挂饰以及包括家居饰品等几个门类在内的1000多个花色品种。面向春节市场的中国结产品有中国结挂历、喜庆结、福字中国结、鱼结(如吉庆有余年年有余)、板结等,用于家居装饰、晚会现场及酒店商场等公共空间装饰、服装等喜庆配饰、春节礼品等,满足民众追求喜庆祥和、吉祥富贵、年年有余的节日企盼。 

山东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春节产品 

  

   

(三)中国结作为春节符号得到有效传播。例如,临沂红花乡一般每年8月开始陆续接到春节订单加工生产,一直持续到年大年三十。春节订单主要来自沈阳、大连、成都、广州、北京等大中城市的批发商,以及政府单位订货,同时,通过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和临沂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在北京、上海、青岛、广州等城市设立批发零售点,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部分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和南非等国家。红花乡中国结面向春节市场的生产销售占全国中国结市场的60%,遍布全国城乡,在春晚舞台、商场超市、宾馆酒店等大型公共空间都能看到中国结装饰,在城市、农村的百姓家庭中,中国结也是大家所喜爱的节日装饰和春节礼品。 

  

 山东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国内市场网络图 

 

  

(四)中国结生产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从春节符号的传统资源开发,到农民传统手艺应用,以及中国红中国情结中国元素得到广泛认同,是一个重要的传承、传播和创新过程。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结不仅在应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挥了文化符号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而且其生产加工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手工艺主产区的农村,对传统技艺的传习和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生态建设,在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的同时,有效推进了当代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中国结等手工艺生产,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例如,临沂红花乡中国结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现有中国结专业生产村20余个、经销公司6家,带动从业农民2万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3。从业者多为中老年妇女,有承担家务和农活、不便外出打工的带孩子的母亲,也有残障、寡居、病患、孤老等弱势人群。春节前多为农闲时间,农户在家务之余,或居家编结,或聚集在房前屋后,边聊天边生产,编结时间和地点十分灵活,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创造了较高的幸福指数。此外,春节往往订单量大,加工点数量比平时增加1/3,大多在周边乡镇以及枣庄、莱芜、济宁、淄博、东营等地区增设作坊,带动加工人员数量比平时多一倍。据统计,2010年红花乡中国结手艺产业产值3200万元,产量4000多万件,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9800多元。2011年红花乡中国结手艺产业产值预计达3800万元,产量4800多万件,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11000多元。其中,春节市场的中国结产量全年总产量的占60%,产值占全年总产值的2 /3 

  

山东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春节产销信息统计表(2010年) 

经销公司 

(个) 

生产专业村(个) 

带动从业农民(万人) 

产值 

(万元) 

产量 

(万件) 

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 

20 

2133 

2400 

60% 

  

山东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编结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走势图(2005-2011                         单位:元 

  

 

山东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产品生产模式图 

 

  

目前,春节市场已经成为红花乡中国结的稳定市场,极大促进了相关生产发展,促进了中国结手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当地农户表示,最初从事中国结生产是种尝试,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春节稳定的市场给大家极大的信心,红红火火的春节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 

三、关于春节文化发展的建议 

生活方式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节日是这种理解和认识的集中体现。如何将这种生活方式传达出来,需要通过核心文化符号的观念辐射,春节符号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对一个核心符号的深刻认识、记忆和感情,就足以牵动这些符号背后整个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就春节符号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利用民族的基本思考与表达架构文化,透过这种表达结构,通过设计者的吸收转换、将相关资讯用于自我内化和外在表达,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活态的呈现形式。从整体上看,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还需要宏观视野和切实举措,就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国家文化战略,启动春节文化工程。春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之纳入全局性的国家文化战略。因此应首先加强国家文化战略研究,在具有经济战略的同时,为中国的国家文化战略谋篇布局,从长远着眼形成文化长期发展的决策,对文化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实施方式进行整体性的谋划。建议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深入思考国家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战略,把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目标是增强国家意识形态意义上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打造高端文化和时代经典,打造国家文化形象,形成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地位;第二,深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从国民素质提升、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三,全面研究中国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力的建设问题,以文化产业为重点,发掘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的实践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具体在春节文化工程方面,全面加强春节文化研究,解析春节文化要素,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力量就相关要素的创意、生产、推广等进行专题研发,形成实施建议。 

(二)保护春节民俗,弘扬传统美德。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以积极态度加以保护。建议围绕春节民俗活动,加大力度弘扬传统美德。老百姓过年讲究团圆、和美,年俗中包含了许多美好的期望和价值观,应当将春节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加以宣传和弘扬。例如可以启动年度性的崇尚和谐,崇尚孝顺,崇尚团圆家庭评选活动,在春节时揭晓,营造老百姓崇尚孝顺,喜欢团圆,期盼和美幸福生活的大氛围,塑造符合新时期和谐社会氛围和优秀传统美德的形象和方向。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护春节文化生态。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基础,是国家的基层社区,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根脉,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血脉联系。一直以来,许多春节传统民俗保留在农村,春节节日产品生产也主要在农村,传承和发展春节文化应当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一方面,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农村文化资源,建立文化生态视野,使文化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相结合,使春节民俗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一方面,围绕节庆文化,加强城市、农村文化互动交流,既促进保留在农村的传统民俗弘扬和发展,同时推动城市创意和知识信息向农村流动,活跃农村文化。具体可举办百团千乡大舞台等文化活动,通过传统戏曲、曲艺等多元化的文艺表演和交流,促进城乡春节文化交流发展。 

(四)完善春节符号体系,振兴中国手艺文化。应使春节符号体系成为中华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实完善过程中要与人们关于春节的心理期待相呼应,包括汲取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艺术语言,关注人们当下的审美期待,以象征性的符号表现生活的智慧和美好的希望。既要在形态上保留民族风格,又要符合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传统文化、民俗研究等与当代生活、设计应用对接,加强实用、审美等意义和功能的开发,充实完善中国春节的视觉符号体系。同时要积极促进春节符号传播。接受和传播既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也需要积极的宣传和推介,应当使春节视觉符号成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和谐幸福的精神象征,在传播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消费的传播渠道、衍生产品开发等应当受到重视,这往往是春节符号世界性接受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春节符号实物化的过程中,可带动中国手艺文化传播和相关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可以此作为切实的着力点振兴中国手艺文化。 

(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春节文化传播。面向青少年及海外,开展春节文化教育宣传活动。一方面,可将春节传统民俗作为文化知识加以普及,设立体验课程,让孩子们参与制作春节的传统工艺品、传习春节礼俗,培育传统文化情感,使春节文化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促进春节文化的世界传播,可以在春节期间开展全球性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民间传统文化团组开展活动,慰问各地华人,展示文化,展现善意,使春节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契机。可开展春节文化课堂民间文化团组春节行等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 

总体上说,春节文化的现状就是当前国人精神和文化现状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人们最重视的、渴望的、缺失的和怀念的,就此展开对春节文化传统自觉地传承和创新,将春节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文化生态视野,发挥春节在传承传统民俗、弘扬传统美德、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会在落实过程中取得积极成果。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