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陈 竟:如何让青少年过好传统节日

信息来源:
发表时间:2011-07-18
字号:/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陈 竟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多,西方文化也随之而来,中国传统节日不免受到某些冲击。许多青少年(尤其是城市青少年)对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产生浓厚兴趣,而对春节等传统节日却不感冒。为什么我们的青少年对本土传统节日逐渐冷漠,而对外来洋节十分热衷?如何使我们的青少年过好传统节日?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想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调研、实践,就这个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生态环境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生发于农耕社会。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和农耕社会文化的急剧变革来势迅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还来不及文化转型,就遭到严重破坏,传统节日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演变、恶化,出现凋零、丢弃、丧失现象。这种状况首先在我国城市中更为突出,许多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形式逐渐被遗忘和践踏。近年来,在农村也面临挑战、出现危机。 

传统节日文化是几千年沿袭的一种文明成果,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协调发展的关系,我们绝不能重复西方要科学就忽视人文,要现代化就要丢掉传统的愚昧作法,社会的发展也绝不允许以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来残害传统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为代价。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保护已失落的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以此构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 

这几年,我们一直关注和调研我国传统节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不少内容和形式,被视为封建”“落后的东西被丢弃、被遗忘、被破坏,这是造成青少年心境空虚、无知、失落、岐视本土传统节日文化的关键原因。 

对此,我建议国家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好传统文化和节日文化的生态环境。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在中央党校开设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生态学习班,成立全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研,发动全社会有识之士投入这项工作,唤起人们对对传统文化和节日文化生态的重视,以此形成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觉保护意识。 

二、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对传统节日冷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在西化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影响下,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应有的重视和价值认知。整个教育系统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处于脱节的状态。学校只注重科技和外语方面课堂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传统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教育,忽视了对青少年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没有设置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课,大学教育中非遗文化遗产学科设置近乎空白,而且严重地缺乏这方面的师资。许多年轻教师不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理论知识和民间艺术技能,不了解,怎么能谈得上热爱,怎么能谈得上教育学生。相反,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加之无良商人和媒体的过度炒作,我们的青少年一代缺乏免疫力,很容易出现崇洋节,轻中节的倾向。 

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为此,我从1993年开始率先在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民俗文化艺术课。至今已有十八年,选修这门课的中外大学生有一万多人。许多选修这门课的大学生谈体会说:我们学与不学不一样,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理论知识,掌握了一些民间手工技艺,提高了综合文化素质,而且也培养了我们抢救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许多学生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通过多年教育实践,我感到对青少年进行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此,我们呼吁教育部要狠抓这个问题,在各级学校中尽快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青少年一代对春节文化的认知、理解和热爱。我们深感,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传承人才的严重缺乏,建议国家创办一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在师范院校和其它大学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或学院,培养这方面高级人才和中小学教师。同时,建议文化部加强对各省、区、市、县、乡、社区、青少年宫文化干部的培训,让社会各界都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传统节日活动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空间年俗事象文化,没有一定的空间活动内容和形式,无法让人感触和享受。春节是周期最长的年节,节中又有节。年节并非历日,也非节气,更非假日。年节必须有一定的风俗活动事象,其中包括宗教信仰民俗活动事象、生产生活民俗活动事象、人生礼仪民俗活动事象、商业贸易民俗活动事象、文艺游艺民俗活动事象。诸如扫尘、守岁、祭祖、祀神、祈福、乞愿、辟邪、驱疫、守岁、拜年、贺春、送穷、迎新、庆祝、游戏、娱乐、社火、庙会、联欢等民俗活动事象,在春节期间都得到了表征。由于春节风俗具有稳定性、传承性,所以,世代沿袭相传。而这些年俗文化活动都是群众约定俗成、自发参与。现在,为什么民众感到年味淡了,青少年对过传统节日无兴趣,除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生态恶化和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教育缺乏外,近年来,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逐渐减少,气氛逐渐减弱。作为各级政府、文化馆、学校、青少年宫、社区、团体、家庭,只要多挖掘、恢复、策划一些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增强气氛,适当引导,积极组织青少年参与其中,与群众同乐,就可在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中耳闻目濡、潜移默化,使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形式逐渐了解、认知、认同、喜爱,直至自觉参与。十多年来,每逢传统节日,我们就组织一些青少年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一些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氛围浓郁的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参与活动,让青少年的思想感情在传统节日民俗环境中受到教化。例如2005年春节期间,我曾给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了江苏省暨南京市春节年俗文化活动月,举办了系列年俗文化活动;元霄期间,又给南京市鼓楼区委、区政府策划了湖南路首届年俗文化节,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提灯游街和大马灯、川剧变脸、踩高跷、舞龙、耍狮、击鼓、皮影戏、手工艺术、气功等民间社火表演活动;2006年和2010年春节期间,我又帮助柳林县委、县政府和吕梁市委、市政府策划分别举办了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首届吕梁市年俗文化节2007年春节期间,我在媒体上发出了国家应当尽快地启动春节申报世界遗产工程的呼吁,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响,得到了广大民众和两会代表及主流媒体的支持和响应。每次活动,我们都组织青少年参与。我建议,如条件允许,城市中的学校、文化馆、青少年宫、家庭和旅行社可以组织青少年到乡镇、农村中去过传统节日。也可邀请乡镇、农村中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进城市校园、社区,让城乡传统节日文化相互交流,让青少年在参与活动中得到启迪、感染、教育。 我有个设想:明年春节期间,能否在北京举办一次声势浩大、隆重热闹的首届中国年文化节 ,将全国各地富有特色的年俗文化活动集中到首都展示、表演。同时,召开春节文化论坛。今后每年在全国各地选择一个春节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的城市连续举办这样的活动,以此推动春节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此项活动可以由国务院参事室牵头,邀请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等部门一起主办。 

四、继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核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是重伦理道德和礼俗。传统节日文化形成于农耕文明,活动空间主要在家庭和宗族,以伦理道德组织社会,因而集中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和礼俗。有学者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是孝、亲、慈、爱文化。所有的传统节日文化礼仪活动皆体验了一种对人生福、禄、寿、喜、财的美好追求,对家情、亲情、友情、族情、乡情、国情的净化升华,进而使民族精神之境界得到提升。千百年来,无论各个时代不断给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变异新的形式,但其核心精神始终保留着、张扬着,一条主题红线——团圆、和谐、吉祥、如意、期盼之亲情始终贯穿着。例如:哪怕路途艰难,哪怕暴雪成灾,也不能阻止人们回家过年的渴望,这就是亲情的动力,这就是春节文化的恒久魅力。 

可是,近年来,由于我们放松了青少年在传统节日文化核心精神的教育和继承,致使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审美观发生变化。所以,部分青少年觉得中国传统节日乏味,感到过得无意义。 

如何才能将传统的理念继承给现代青少年呢?我曾经在前年春节期间与《现代快报》合作,策划了向社会征集春节福禄寿喜财形象代言人活动,凡是姓名中有福禄寿喜财字者均可应征竞选为形象代言人。征集通告在报纸上一发布,各种吉祥的姓名如潮水般涌来,参与的人很多,其中有不少青少年。可见人们对吉祥文化是多么钟情。今年我给孝义市策划的年俗文化节方案中,包括有:晚辈给七十岁以上老寿星做寿礼俗活动;政府官员及各阶层代表向九十岁以上老人拜年敬老礼俗活动;新媳妇携丈夫回娘家向父母拜年民俗活动;祭祀人祖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庙会礼俗活动;组织学生和家长千人敬老感恩报告会活动;评选孝子、孝女、孝媳、孝婿、孝星、新二十四孝、孝星之家活动;在学校中开展孝亲敬长、感恩父母、真情回报活动;在城乡公众场所,提倡年轻人给老人让路、让座、让医、让乐等尊孝老人的礼貌活动。树立全社会敬老、助老、侍老、娱老的社会风尚。同时,在展览馆、公园、广场举办以·为主题的民间艺术展览、彩灯艺术展览大赛、春联书法艺术展览大赛、摄影绘画艺术展览大赛等系列展示活动;以乡镇、社区为团体在剧院、广场、体育场、庙宇举办以·为主题的皮影戏、木偶戏、文娱晚会、二十四孝彩车社戏巡游等系列娱乐表演艺术活动。只有将春节传统文化内涵、精神实质、核心价值与青少年现实生活和心理需求融合起来,才能调动和激发他们自觉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过传统节日有意义。 

五、不断创造契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 

近年来,我一直思考: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为什么对中国传统节日无兴趣,感到过得无意义,相反却去追求过洋节呢?这里除了我们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核心精神教育被忽略、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少外,恐怕传统节日文化有些内容和形式,不契合现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 

西方圣诞节并非法定假期,之所以能吸引人参与,日益红火,因为圣诞节热闹,它有节日典型标志和象征符号:圣诞老人、圣诞树、麋鹿,火鸡、袜子、星光等,还有脍炙人口的圣诞歌《铃儿响叮当》。看到熟悉的形象符号,听到熟悉的歌声,圣诞节浓郁的气氛就来了。这种热闹气氛正好迎合了现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其实,我们的春节标志和象征符号并不少于圣诞节,比如鞭炮、门神、春联、福字、窗花、灯彩、面花、绳结、舞龙、福禄寿星、财神、灶神、饺子、元霄、年糕、桃子、桔子等,都是春节标志的象征因子,盘长、如意、绣球、万字、寿字等象征吉祥的符号在民间艺术中比比皆是。如果将春节与圣诞节的标志和象征符号作一比较,春节比圣诞节形式更丰富,内涵更深刻,寓意更吉祥,热闹更强烈。我们的春节歌曲也不少。而为什么西方的圣诞节要比我们的春节更能吸引年轻人呢?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春节文化研究不够、总结不够、宣传不够、推广不够。一句话,还是我们的教育和宣传上出现问题。至今,我们的春节,竟然没有推出象征的典型形象标志、符号和脍炙人口的春节歌,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近年,也有人设计了春节形象,但是偏重卡通漫画形象,不能充分反映中国老百姓的民俗心理,其实,说白了,就是太洋化了,与中国人的吉祥文化不相符。为此,我建议参照中国传统的福禄寿喜财五星形象,设计出代表春节形象的福寿老人,包含喜庆幸福、生命长久等内涵。加上鞭炮、红灯、福字、窗花等,作为春节典型标志性象征形象。将盘长、如意符号立为春节吉祥符号。将桔树列为春节吉祥树。将水仙花列为春节吉祥花。将十二生肖列为春节吉祥动物。将《恭喜发财》《好运来》《步步高》《难忘今宵》《新春乐》《好日子》《新年快乐》等列为春节歌曲。国务院、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广电局、团中央等部门要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使国民人人知晓,个个会唱,直至传播到世界各国。 

除此以外,我们应大力鼓励青少年不断创新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例如贺卡、网络、短信、电话、彩铃、鲜花拜年等已发展成为新的拜谒形式;卡拉OK、街舞、聚会、游园、旅游、参观、影视、晚会、竞赛、狂欢等已发展成为新的娱乐活动形式。我们应大力提倡,不断引导、改进和完善,防止流于形式,依赖现成技术,缺乏真挚情感的投入。 

总之,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经营。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只要我们科学引导和经营得法,它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就会觉醒过来,热爱本土传统节日文化,从而形成一种自觉保护、继承、发展的意识和行动。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