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余文祥: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武汉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余文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参与面最广的一种文化活动。
春节文化,博大精深。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不断变异;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但不管怎样的传承和变异,其核心的三个内容是变异不了的,那就是亲情团聚、迎春纳福和健身休闲。
一
武汉地区,九省通衢,是我国著名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他们除带来土特产品外,还带来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外来的春节文化与本地的春节文化发生碰撞,迸发出新的春节文化的火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武汉地区的春节文化。武汉市有关文化部门,对春节文化活动十分重视。20世纪八十年代,武汉市文化局和武汉市群众文化学会就举办过“年节文化理论研究会”,专家和学者就年节文化撰写了一批学术论文,发表了一些真知灼见,对武汉地区的春节文化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武汉地区虽然带有外地一些春节文化的烙印,但本地的春节文化仍然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仍然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武汉地区的春节,应该是从
武汉地区的春节文化活动,除节前的准备活动如烫豆丝、打磁粑、扫扬尘、买年货外,主要有过小年、吃团年饭、贴春联、守岁、求财、拜年、玩灯等活动。
过小年这一天有一个接祖人的习俗,最能体现春节亲情团聚的内核。不仅活着的人在春节期间要团聚,而且还要接祖人回家过年,与祖先对话,与祖先共度春节。这是中国“百善孝为先”传统思想的演绎,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接祖人的时间是在
接祖人与敬菩萨稍有不同,要在方桌两边摆放凳子,最好是长板凳。桌子中间摆放左右两排菜碗(有的是八碗,有的是六碗),菜碗外边摆上同等数量的饭碗,饭碗外边是酒杯。饭菜上桌后,给酒杯斟上酒,将筷子分别架在饭碗与菜碗上。主持人在桌前磕头,心里还要默默的念道:“接祖人回家过年!”然后放鞭,焚烧纸钱,以示迎接。侍立数分钟后,酹掉杯中之酒,收拾碗筷,边收拾心里还要默念:“请祖人放碗!”过程完毕,就说明祖人接回家了。最后,将桌子换个方向,端上饭菜,一家人围坐,吃小年饭,这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接祖人时还必须注意一点,即大门不能关严,需要敞开,或拉开一条缝,让祖人先后不一接踵进来。倘若大门紧闭,后到的祖人就进来不了。最有趣味的是,还有的村子,要到村头去接祖人,在村头稻场的石磙上,作背驮状,回到家中,算是接回一个祖人。有多少祖人,要背驮多少次,往返多少次,才算将祖人统统接回了家。其孝敬之情,其虔诚之意,就可想而知了。
除夕之夜,能够体现武汉地区个性和风格的还有一个求财的习俗。当人们守岁守到转钟之后,即新年来临之际,家人点起事先扎好的柴把子(多以芦苇),端起黄泥制好的香蜡台和香烛纸表及鞭炮,到大门外敬香、烧纸、磕头,燃放鞭炮。等柴把子烧完,鞭炮发完,转身进屋,闩上大门,贴上门神纸,求财这一活动正式结束。显然,在这新年来临之际,求财这一习俗,充分地体现了迎春纳福的意味。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二
春节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不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在春节文化的传承中,使春节文化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而这种传承,除文字传承外,民间则大多数是口头传承。
相传在公元前两千年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开始有了庆祝岁首元旦的风俗。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历史学家司马迁创制了《太初历》,明确规定正月为岁首。以后,人们称
贴春联,是最能体现春节文化档次和品味的习俗,也是春节文化传承不断的品牌。
春联起源于“桃符”,是从律诗演化而来。据《宋史·世家·西蜀》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但真正使贴春联之风盛行起来,还是在明代初年,这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公元1368年,明朝建都金陵,为庆祝开国立业,朱元璋“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见清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他不仅颁旨天下,而且还在第二天即大年初一清早,微服出巡,漫步大街小巷,欣赏各家各户贴出的春联。当他发现城门口有一阉猪户未贴春联时,便命人取来纸笔墨砚,亲自挥毫,为这阉猪人家题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既诙谐,又贴切,一时传为佳话。自此,贴春联便传到了民间,成为民间春节文化最为普遍的民俗事象,并开始用红纸写春联了。明代还出现了《玉堂巧对》、《姝联》、《古今巧对》等对联专著。
春联不仅是春节文化传承的品牌,而且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可喜的是,由春联繁衍而出的对联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文艺园地的一朵奇葩。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艺宝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也大放异彩。到了清代,对联发展更快。不仅有《楹联丛话》、《对联汇海》、《分类字锦》、《楹联录存》等30多种对联专著相继问世,而且还出现了专门从事书写对联的艺人和“对摊”,成为春节期间街头一景。当时,对联不仅在国内盛行,而且还传到国外,日本下永宽次还编写了《中国春联集锦》一书。
春节文化靠春联增加文化含量和提升文化品位,而春联靠春节文化的传承得到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拓展。春联的内容较为单一,而对联的内容就丰富得多了,既有宣扬爱国的,又有反映革命的;既有述志的,也有劝学的;既有祝寿的,也有哀挽的;既有新婚之庆的,也有乔迁之喜的;既有名胜古迹联,也有客堂装饰联;既有机关联,也有行业联。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联创作和征联活动出现了几次大的高潮。全国和各省市都相继成立了楹联学会,创办了楹联刊物,举办了征联活动,出版了大量的对联专著和对联故事。国家重点工程《中国对联集成》,各省省卷,各地分卷,都已完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对联多达200万副,可谓洋洋大观。
春联在春节文化的传承中得到繁荣,守岁同样在春节文化的传承中得到发展。除夕守岁,始于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庾肩吾、
三
春节文化的地域性和变异性,是其又一特性。
俗语说,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这话一点也不错。即使是春节文化中同一主题的活动,比如健身休闲活动,人人都要干干净净的过春节,这是一种美好的卫生习惯,但具体的安排大相径庭。广东西部农村还有一首“迎春扫尘歌”:
玩灯,是春节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系一种广场文化,不需要剧场,不需要舞台装置。武汉市的新洲、黄陂、江夏、蔡甸等四个郊区,均有春节期间玩灯的习俗。玩灯是一个大的概念,龙灯则是玩灯这一活动的龙头。在玩灯的活动中,最为丰富多彩的则是民间艺术。
新洲区,是武汉的东大门,资源殷实,民风淳朴,历史积淀深厚,民间文化丰富。1995年2月,湖北省文化厅正式颁发证书和奖牌,命名新洲为“民间文艺之乡”。春节玩灯时,新洲著名的其他民间艺术一齐配合,成为新洲春节文化的一大亮点。其中突出的有牌子锣鼓、八十八行、高台狮子、高跷狮子、高跷亭子等独特的艺术形式。
牌子锣鼓,是新洲民间流传的一种吹打乐,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牌子锣鼓一般七人或十人演奏,有锣(含小锣)、鼓、钹、击铃、唢喇二支。牌子锣鼓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生动活泼。玩龙灯需要牌子锣鼓配合,才显得有气氛,有韵味,有情致。新洲区还成立了牌子锣鼓协会,对牌子锣鼓的曲谱、词谱、打谱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源流沿革也进行了探讨。
八十八行,又称灯戏,是一种说唱与戏曲相结合的民间广场艺术,至今有200余年的历史。因角色众多,所以名八十八行。八十八行,与楚剧有十分密切的渊缘关系,无论是从剧目上看,还是从音乐上看;无论是从演出方式和习俗上看,还是从演员经历上看,八十八行是楚剧的母体之一。八十八行平时不演出,只在春节期间演出,或跟在龙灯后面,或单独演出。
高跷亭子,源于明正德年间新洲区的张旗牌塆,流行于新洲区中部平原,迄今已有500年历史。高跷亭子是一种自娱自乐、庆贺丰年的民间文艺形式。表演者脚踩高跷,肩上背着“山”字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一岁左右的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别出,令观众瞠目结舌。
牌子锣鼓、八十八行、高跷亭子等民间艺术均被武汉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即使是同一武汉地区,其春节文化玩灯一项也有差异。如武昌区(含江夏区)的高龙,汉阳区的板凳龙、鱼龙,在新洲区就很少见。新洲区与麻城市接壤,民间艺术丰富,但麻城的花挑,新洲就一直没有。民间艺术就是这样,各地是各地的传统,各地是各地的特色,即使是借鉴,也不会喧宾夺主。
春节文化的地域性是显见的,春节文化的变异性则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笔者自身的经历,就有两项内容的变异性最大,其一是拜年,其二是贴年画。
拜年,就是新年拜家中尊长及到亲友处祝贺,是春节文化的一项重要活动。这一风俗古已有之,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过去拜年,有两种拜年模式,一种是本人亲自上门拜年,进门作揖,然后跪拜,主人连忙扶住,并敬烟泡茶。然后,主人则要安排时间回拜,以示礼貌。还有一种拜年模式是,本人不必进门拜年,而是将事先写好的“某某某拜”的红纸条贴在拜年对象的大门上,主人一看大门,就知道哪些人来过了。这样拜年的好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减少麻烦,主人不必招待,也不必回拜。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拜年模式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现在利用明信片拜年的方式,是不是这种模式的演变呢?尚没有结论。拜年的时间,在民间约定俗成,十分讲究。如武汉地区的新洲、黄陂两区基本相同。
贴年画的演变则更大。贴年画系由古代贴门神的风俗发展而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后遂以各种门画、年画代替了门神,并发展为独具一格的绘画艺术。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增加,家家盖了新房。春节前,家家都要买很多年画,贴在家中,以示喜庆。当时年画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电影故事连环画片和影视歌星的剧照、生活照,受人热捧和欢迎。台湾歌星费翔因在大陆唱响《冬天里的一把火》的歌曲而走红,当年我家属临时在春节前摆过一个画摊,就销售费翔的画片800余张,可见在全国的销量。曾几何时,时至今日,随着房屋装修档次的提高和人们时尚心理的变化,人们不再贴年画了,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长此以往,贴年画的习俗将有失传的危险。
四
春节文化,有一个思想舆论导向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号召,移风易俗过春节,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过一个文明、吉祥、和谐的春节。60多年来,人们不断弘扬春节文化中健康有益的东西,不断涤除封建迷信的东西。20世纪九十年代,在全国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共同建议下,北京、武汉等全国一批大中城市的政府予以采纳,逐渐实现了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禁鞭的愿望。可是,曾几何时,这些大中城市不知何故,不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协商,竞擅自推行“禁改限”的政策,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燃放烟花爆竹,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有百害而无一利。一是造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成为社会安全的隐患,直接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三是污染严重,其空气污染、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生存空间;四是引发社会纠纷,是和谐社会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五是影响城市的形象,特别是与武汉“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极不相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发展的进步,移风易俗的推进,文明程度的提高,大中城市有必要、有条件,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还各大中城市一个湛蓝的天空,一块圣洁的净土,一方宁静的尘世;还人民群众一个平安、吉祥、文明、和谐的春节。这样造福人民的大好事,把传统的春节文化与现代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春节期间,我们要提倡文化下乡,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去占领人们的休闲时间和精神空间,以增加春节的氛围和春节文化的含量。过去,湖北省、武汉市都有这方面的举措和经验,春节期间曾多次组织百团下乡活动,给农民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给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沈云陔生前,每逢春节期间,他都要带领他的楚剧团,深入到武汉市的新洲区、黄陂区农村演出。他们的演出,对于春节文化中的陋习抹牌赌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波。这样的演出活动,既丰富了春节文化的内容,又移风易俗,使春节文化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前进。
春节期间,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可以组织一些村落文化和社区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体现春节文化的传承,又可以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可以活跃春节文化,又可以提升春节文化的品位。近年来,有些社区在春节到元宵节之间,开展猜灯谜活动,既有趣又好玩,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展现时代风貌。灯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千百年来,灯谜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涌现了不少佳作,形成了许多谜格。猜灯谜是一项高雅的益智游艺活动,男女老少均可参加,猜中者还可以获得一份小小的奖励和礼品。既富有民族风格和生活情趣,又凝结着我国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0世纪九十年代,洋节特别是圣诞节在中国城市悄然兴起。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在每年的12月25日。中国大中城市,在每年12月,各大中商店门口,都要摆设圣诞树,扮演圣诞老人,借圣诞节开展促销活动。中国人大都不是基督教徒,他们不到教堂去作礼拜,只在24日晚的平安夜狂欢,吃喝玩乐,交朋结友。中国人智商很高,他们利用平安之夜,进行公关活动,或交友联谊,或洽谈业务,或沟通信息。将平安夜的活动,当作一次商务活动。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人们回到家乡团聚,亦可借鉴圣诞节的做法,开展商务活动。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借春节之机,为联络感情,交流信息,招商引资,召开各种形式的迎春茶话会、团拜会,使其成为春节文化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这样的活动,使春节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添加了新鲜的色彩。春节文化,也只有这样不断的传承和变异,才能真正体现“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哲理,才能真正出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