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调研组:以春节文化为载体传承 创新民族优秀文化 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信息来源:
发表时间:2011-07-18
字号:/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调研组 

  

节日娱乐与节日文化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具有的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区广袤,由此而形成了众多的传统节日活动和节日文化。早在《尚书尧典》中即有正月元日,舜格于文祖的记载,这是尧让位于舜的日子,意义巨大,仪式形式隆重庄严。秦代至西汉建立之初沿用颛顼历,到汉武帝元封年间,颛顼历时差积累已不适用于农事,在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下汉武帝同意改历,并广招民间天文学家。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到长安参加改历工作,并在他们的努力下创造了《太初历》。《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以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正好与春夏秋冬、种收忙闲的农业时节合拍,又弥补了颛顼历的误差。于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元封为太初元年,并颁行新历,史称《太初历》。至此之后,《太初历》影响了中国二千余年,岁首欢度春节的习俗便是其之一,它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以春节文化为典型代表。春节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标志和象征;三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因此在形形色色的节日文化中,最值得国民企盼与重视的无过于每年的春节了。 

农历正月初一,在中国历史上,无论那个朝代,也不管执政者是否为汉族,都很重视正月初一的年节。虽然与后来的春节不尽不同,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是可以肯定的,当然,也有人认为正月初一年节肇始于殷商时期。总之,是一个非常古老而重要的节日。 

春节活动,一般以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灯以后才算结束。但是,实际上灯会一般都会延续至正月十八日之后。在这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是中国人民举国欢庆,心情愉悦,官府放松限制,自由度最高,节日内容最丰富多彩的隆重娱乐期。概括起来,以下活动必不可少,气氛热烈庄重。 

一、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吃腊八稀饭,感恩天地,善待亲朋好友。春节的序幕由此拉开。据史料记载,每家每户,清扫庭院,张灯结彩,熬煮原料丰富而可口的腊八粥,招待亲友。腊八粥一般由枸杞、红枣、核桃、花生、糯米、腊肉等合锅熬煮而成。食用腊八粥之前,先感恩天地,祭拜祖先和神灵,以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吉祥。这对建设和谐社区亲和改善邻里关系非常有益。 

二、腊月二十三祭灶。灶内点灯,灶头烧香,设置祭灶杂糖,据说灶神食用糖食之后,上天面见玉皇,多奏家中善事,勿论人间短长。除夕灶神回来之后,即可带来吉祥富贵,保佑全家平安。一家人还要把陈年旧灶神像烧毁,同时祈祷: 

今年又到二十三,齐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到平安。 

供的糖果香又甜,请对玉帝进好言。 

三、贴门神,保平安。腊月二十四日一过,即开始贴门神。灶神菩萨上天之后,除夕才回来,门神在此期间,担负起守护一家平安的任务。门神由威武雄壮的秦将军(琼)胡元帅(尉迟恭)担任。这当然来源于唐太宗神游地府故事,但是一直为民间信从、恪守。 

四、腊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天大洗浴,除去一年积垢与晦气,以清洁之身愉快度岁。民间还传说:二十日洗去污垢迎福禄,二十七日洗疚疾,二十八日洗邋遢。总之,以大扫除的方式,干干净净迎新年。 

五、腊月二十八日团年饭,又称小除夕。团年饭各地具体时间不一定相同,四川省一般以每年的腊月二十八为多。这可以说是最为丰盛齐备的家宴了。菜肴、果蔬、糕饼、水酒应有尽有。团年饭进餐之前,一定要向天地神灵先祈祷祭祀之后,始可进食。这是春节团圆聚亲的文化柔和力。 

六、腊月三十,除夕守岁。吃年夜饭从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十分隆重。年夜饭内容丰富,各地不尽相同,饺子、馄饨、长面、元宵都是不可少的。果蔬、糕点也要设置。灶神这时也要回家,必须在新布置的灶神灵前设香案祈愿。 

七、正月初一,迎岁首。正月初一这天,一岁之首,十分隆重。人们侵晨而起,开门放炮,瞬间碎红遍地,灿若云锦,满地瑞气,人人喜悦。庆贺三元的到来。所谓三元是指正月初一是一岁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是一个十分喜气难得的日子,又称为三朝,即这一天是岁三朝,月三朝,日三朝,当然不可等闲度过。因此,元日饮食也不同寻常。早餐食糯米汤圆(取招财进宝之意),也有吃面条的(取风调雨顺之意)。早餐后,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集镇、庙宇看热闹,敬神灵。人们见面,互道祝贺,笑容可掬,心情畅快。节日热烈气氛洋溢于大街小巷,民间百戏上演,市面龙灯狮舞热烈,男女老幼,同迎新春佳节。 

此外,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每天都有娱乐活动和欢庆的内容。女娲造人之前的造鸡、狗、猪、羊、牛、马,分别为鸡日……初七为人日,每天都要举行相应的活动。其中初七人日庆典最为隆重。成都正月初七人日游草堂吟诗,纪念诗人杜甫也很热烈。至于初二祭财神,初八迎谷神以及石头生日就不一一细说了。但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灯是传统春节中最热闹、最隆重、最聚人气的一天是不能被遗漏的。据司马迁《史记》说:汉家以望日祀太乙,从昏时到明。可见灯节由来已久。元宵节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人们怀着留恋不舍的心情抓紧度过美好幸福,光明祥和的节日。唐人韦述《西京新记》:正月十五夜,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都记载了历史上上元灯会盛况。 

春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又具有全民性和重复性两大鲜明特征,自然就成为节日娱乐与节日消费的重要节庆,而节日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节点。一般地说,人们平常忙于生计,余暇有限,积累不多,消费常在可有可无之间徘徊。可是,一到过年过节,时间闲暇,积累必达到一定程度,过节的心情又是那么愉悦舒心,从容不迫。于是,平素压抑的消费欲望,寻找到了合理的释放的窗口。节日消费出现井喷现象,实为必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衣、食、住、行、游及娱乐等等。 

我国春节习俗中,新年购物的色彩极浓。就衣着而言,忙碌一年之后,添置新衣及个人生活用品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一年辛勤劳动,积攒的财力给全家老小置办新衣新裤及日常生活用品,取辞旧迎新的吉祥寓意,的确是件让全家人开心悦意的乐事。这时人们出手大方,不必象平时那样拘谨和算计,春节犒劳家人和自己,不正是家人的共同愿望吗?因此,我们在城市乡村的各大商场,感受购销两旺的热闹情景就不难理解了。在所有节日中,春节的购物热烈场面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 

春节的消费,除了购物,最引人关注的是食品消费及餐饮业的火爆。春节从腊八粥的熬制、到祭灶食品,从团年饭的丰盛,到守岁除夕食品,小食及休闲食品的置办……哪一样离得开猪牛羊兔家畜的供应?哪一样少得了鱼虾和海鲜的配备?食物消费,副食品的供应,糖果点心的点缀,消闲食品的需求等等,正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最佳时机。 

就往而言,如果条件具备,经济基础较好的家庭,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置业购房,乔迁新居,自然是很惬意的事情,这对于房地产商而言,当然是最佳的促销良机。如果说购置新房并非所有人家皆能办到的话,春节来临之时,为住宅添置或更换一些新家具,或装饰整理一番是可以实现的。这时,如果家具商和装饰行业开展一些优惠促销活动,其收效是可以想象的。就一般家庭而言,春节前的卫生大扫除,更换必要的家庭饰品、用品,如窗帘、家电、床上用品等,完全可以考虑的。此外,对于而言,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的提高,改善出行条件必是近年来人们的普遍愿景,由自行车改电瓶车,电瓶车升级为私家车。自驾车外出旅游观光,增长见识与闻听,开阔眼界,拥抱大自然的渴望一年盛于一年。从春节黄金周来看,旅游出行的人家呈逐年升温态势,节日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旅游消费收入十分可观,如果改善人们的经济收入,其效果就更为显著。在旅游过程中人们既是交流的主体,又是消费的个体。可见,春节期间的商机不可低估,对拉动内需的意义十分巨大。 

节日娱乐生活,是国人春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扩大内需的巨大蛋糕。古代节日娱乐活动中,有诸如蹴鞠、射箭、打猎、投壶、郊游、踏青、庙会、灯会、爆竹、秧歌、秋千、弹棋、六博、跨蒲、股戏、打马、马吊、酒令、灯谜、茶令、杂耍、百戏名目繁多的娱乐活动,也为那个时代的就业与消费带来了不少机遇。时代演变到了今天,娱乐活动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内容,传统的游戏娱乐项目还部分地保留着,如围棋、象戏、骨牌、股戏、麻将、杂技、品茶、饮酒、庙会等。而电子时代的到来,展现了更为丰富繁多的项目,电子游戏、电影、电视、音乐会、舞蹈、保龄球、台球、高尔夫球、桑拿浴、健身房、卡拉OK……甚至发展到与电子计算机对弈,旅游度假,登山涉水,快艇兜风,赛车竞技,乘直升飞机到山水秀美的原始森林……把先前农业文明不可想象的事情变为现实。未来的太空度假,月球旅游等都有可能实现。娱乐市场的空间是不可限量的。 

综上所述,春节文化拉动的内需是十分可观的。由春节文化刺激的文化产业更是方兴未艾,前景诱人。春节文化产业显然有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区别。前面所探究的衣、食、住、行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内涵,是我们必须首先把握住的。它与扩大内需,改善人们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也是文化产业关注的着力点。而旅游产业和文化娱乐的开展,则是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交融与整合,也是重点之所在。至于春节的习俗与人们心理期待,更多地呈现为非物质遗产的属性。春节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所展示的凝聚力和完美情怀、团聚省亲、归宁血脉的情愫尤其可贵。 

我们一方面必须努力挖掘春节习俗在人们生活中日渐淡忘的记忆,延续传统春节习俗中宝贵因素,使之传承下去,浸润于世世代代的华人血脉之中;另一方面又要为春节传统习俗中注入活力,与世推移地重构价值体系,将传统精神与文化内涵,通过与时代合拍的方式予以转换和重构,让春节文化习俗在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中传承下去,永葆青春。 

我们在四川省阆中市调研时了解到他们的思路和几种做法:一是,阆中领导班子特别重视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他们看到了春节文化在民俗文化中的代表作用,有意识的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先后出版了一批研究春节文化和有关阆中地域文化的图书、音像资料等宣传品,这些书籍较全面的介绍了阆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从这些资料中我们能感受到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关系。二是,将春节文化娱乐节目延伸到平时,扩大民众的参与性,使之成为文化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如,张飞巡街、鞭春牛、耍牛灯、竹马马以及唱灯戏等节目,让你能实时感到春节还在我身边。三是,兴建了春节文化主题公园以春节文化为载体,将阆中的民俗、民间艺术、历史人物、古代科技等等展示其中,使之成为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四是,树立整体形象,整合旅游产品,加大管理力度,保证产品质量和确保食品安全,以求提高产量,扩大消费。五是,政府出面组织春节期间的公众娱乐项目,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像玩龙灯、亮花鞋、舞狮子、游花市、逛庙会、腰鼓队、秧歌队等节目。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有意识的将现代元素与古代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创作出广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如,皮影戏各地都有,它的制作和演出相对说来是比较容易满足的。制作简便,对演出场地要求也不算太高,如果表演者技艺精湛,受欢迎的程度是惊人的。在调研时,调研组成员亲身感受到川北王皮影戏的魅力。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要实现现代转型比较容易,如果能编排一些让人们感兴趣的现代内容,推陈出新赢得观众是可以办得到的。如,小朋友们喜爱的一些动漫内容,科幻作品,对于成年人寓教于乐的二十四孝故事和历史上忠臣义士的神话故事在皮影中上演,我们坚信是会广受欢迎的。 

以政府为主导,必须将传统春节文化娱乐习俗沿袭传承下去,通过政府各级文化部门主动导向,加强管理开发,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的纽带与主导作用,在尽可能完整系统地保留春节传统习俗的前提下,注入时代的新鲜元素,倡导积极、有益、娱乐性和操性强的健康文化,去除封建迷信糟粕和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内容。加强对各级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的领导,在人员配置和资金拨付方面予以必要的保障,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站的主导作用,配置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与文化专业的培训、辅导,培养一支活跃在基层的业余文化艺术队伍,并由这些业余文化积极分子向社会各界展衍生发开来,扩大影响。 

政府应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挖掘、整理编纂、撰写一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有关春节习俗的通俗读物和音像宣传制品,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派发。让更多的民众了解、认识春节文化的丰厚内涵与各地的风俗习惯。与此同时,加强以文化娱乐为主题,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文化大观园与娱乐中心的建设,将春节文化活动的内容纳入日常文化生活之中,经常开展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图片展览,影视展演、动漫音像播放屏(墙)、木偶皮影等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来宣传、引导春节习俗,让人们于娱乐欢愉之际感受春节文化的恒久魅力。 

春节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无论其形式如何繁复多样,不外感恩天地,祭祀祖先神灵,娱乐休闲(观赏百戏),消费购物和饮食佳肴。只要把握住基本特征,于慎终追远、娱乐享受、购物消费、丰美饮食之中,才能将春节文化习俗传承下去。创新方式则必须借助丰富多样的现代科技,建设功能齐备,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文化大观园与文化活动中心,既能保证健康文化的传播,又能使广大民众乐于前来,愿意停留的娱乐场所。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四川省阆中市,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总之,跨入现代文明之后,简单沿袭传统春节内涵,让人们恪守历史传统既做不到,也不现实。春节文化习俗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并定格为人们乐于接受、遵循的生活方式与习俗好尚。然则必须看到,春节毕竟是农耕社会的文明习俗,时至今日,一些传统过节方式发生变化或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春节气氛趋于淡化也是难以避免的。存在决定意识,现代社会的客观现象必然影响着古老文明的春节模式,我们应尽可能的多保留为人们乐于遵循的传统春节习俗,将春节古老而传统的过节习俗传承延续下去,并将其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春节文化的转换与新生。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