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宁夏文史研究馆调研组: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思考

信息来源:
发表时间:2011-07-18
字号:/
 

宁夏文史研究馆调研组 

  

中华春节,也叫中国年,华夏元旦。它的特别之处有三:13亿人过的节,是世界上所有节日中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中国春节传承了数千年,是流传历史最悠久的节日;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原原本本保留至今的华夏民族节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春节文化,意义深远。 

一、中华春节的内涵、地位和意义 

(一)阖家团圆,举国欢庆。 

中国年期间,表现最明显的首先是归心似箭,人人赶着奔回家,阖家团圆。这种心情和行为是地不分南北,家非个别而全体,人不分官民贫富和老幼的。以家庭为单位,汇成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团圆节日。家——国:国家,就这样自然而然融为了一体。 

(二)大拜年呈现出礼仪之邦、文明社会。 

通过向长辈拜年、亲友互拜过年好给您拜年了,广泛联络感情,增进了亲情关系。正月正,一片和谐。拜神仙、祭先祖,同样含有承继的意念。全国不少地方,春节期间家里供出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其意义深而远:天地即社稷,即生存环境;君者非专指某朝皇帝,而是象征着国家、中央;师包括学校先生和行当业师。将这五方偶像供起来,于古于今于将来,于国于民于世界,都将凝炼而哲理般地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吃、穿、玩、乐最爽的日子。 

春节期间,民众将久已积蓄的财物和文化涵养,集中的投入到吃喝玩乐上来,形成全国消费最高峰。吃:传统饭菜、地方风味,不追求山珍海味。穿:传统与时髦齐头并进。玩:社火、鞭炮、秧歌、戏曲,凡有一技之长,一时兴奋,都来参与,重在参与;而对专业演出、活动及电视节目,则刮目相看,认真欣赏并学习,同时,潜在的运行着审美功能。加上各种亲友同学发小的欢聚和嬉耍,玩得不亦乐乎。过去一年的劳苦愁闷全被驱散了,现在是一身轻松,浑身来劲,新的希望和奔头露尖了。 

(四)中华文化全面集中的大展示,文明博览会。  

春节期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内容、讲究、排场、礼仪以及逐日的称谓、秩序进程,全都是传统的、悠久的、有据可考的。各种社火、民间艺术、专业艺术和引进文艺等,包括了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曲艺、杂技魔术、体育、电影电视、风俗民情、官民关系……包罗万象,无一不及。这种全面性之广大,集中性于一短期内,在中外同类比上独一无二,除中华春节外,其它难以达标。 

(五)生动活泼的全民教育节及约定成俗的禁忌影响。  

春节期间的礼拜活动、说唱艺术、老辈讲古今、宗教及庙会活动,有着一条贯穿线:德善忠孝教育。另外,传统上对老师拜年送束修也在这个时期进行,有利于尊师敬业,促进教育。正面教育外,尚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禁忌和讳语,如:不吵嘴打架,不说凶狠咒语,不冒犯神仙祖宗,不记仇,不讨债,不偷窃犯科,不攀比,不巴结,不拒绝节日活动的凑份子,不拒避拜年……春节是安全的、祥和的、民风淳厚的等等,与这些正面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而禁忌和讳语,虽未成文,但却长久传递着,发挥着行之有效的监督条约和心理信念般的作用,保障了德善美的民风正气得以流播。 

(六)中华春节的标志。    

对联、门神、年画、窗花、红灯、字、万年结、唐装、饺子,喜、寿、兽而多型的大馒头,年糕、元宵、各种油炸食品,初九的人寿长面,拜年时的恭手揖拜年词,焰火……甘肃陇南山区60年以前曾流传松柏树灯(置庭院,类似圣诞树),其他各地、各族都有多彩的过年标志物。十二生肖的属相年,也是中国年的一大特色,一大标志。 

此外,由春节的内容和意义中反映出来的节日同义词:亲情节、团聚节、幸福节、平等节、人权节、和谐节、和平节、民族团结节、亲民节、中华春节、中国年…… 

二、怎样过好春节并把它世世代代传下去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年四季十二个月里,正月里正月正春节最正、最为大。大小节日无数,春节才算全民节,唯独人人参与的节日,因为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灵魂和精神的显现,而且如血液一般辈辈遗传不止。所以,只能引导它,过好它。为此,我们认为:对春节活动的调研和总结,必须把握四个区别: 

城乡区别:历史上,城市和农村的春节活动尽管在以家庭为单元等方面有其共性外,诸如文艺娱乐活动等方面各具特色,大不相同。在纯文化方面,城市以社会活动为主,农村则以乡里民俗为主。前几年,一些城市从农村调拨社火队,进城表演。结果农民市民两不讨好,原因是一平二调,把这两方面的情趣和审美界限抹煞了。 

专业和民间艺术的区别:专业文艺与民间业余文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所以,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个原则。不应以专业文艺、名人艺术为准则,审定和评判民间的业余的文艺。不应以专家眼光,对民间业余文艺万般挑剔,指手划脚。百花齐放绽异彩,万紫千红总是春。 

德善教育和封建迷信的区别:皇帝祭社稷,百姓敬土地神、灶神、财神;城市里的城隍庙会城隍出府活动表现与宗教活动、封建迷信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人们通过神像寄托希望,祈求安静、平安及幸福。既不拿它做职业,又不依靠它谋生,仅仅以此将生活理想化,而后又返回现实。况且,这些活动的功能恰恰与德善教育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大一统和百花齐放的区别:今天,我们为弘扬民族文化而研讨如何过好春节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解决好独尊罢黜的问题。我国文化多元化和多民族化,传统性和歉收并蓄性等基因,完整链条的克星是忌独尊式的断缺一环,而独尊的结局正是只取一环而丢去多环。所以,在选定春节标志,春节活动形式等优秀的、代表的节目时,切忌大一统,还是百花齐放好。 

增加春节活动的内容。春节活动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更是全民的。既含传统,又富创新,这样才能传承和发展。 

传统方面:灯笼、焰火、对联、福字;年饭、饺子、人日面、年糕、拜年词、礼揖;社火类各项,舞龙耍狮、板凳灯、游山灯、孔明灯、马驴排子、旱船、夫妻车、高跷、信子、秧歌、花鼓、社火曲子、高台大戏;专业大戏、皮影、木偶、线偶、曲艺相声、陕北说书、宁夏坐唱,曲子戏、眉户、数花、花儿、山歌、傩戏、天官赐福(跳加官);喷火、打铁花、杂技魔术;糖人、面人、绢人、玻璃玩具、拉洋片;武术表演、打擂台、摔跤、高幡…… 

应增加的内容:展览:新孝子图展览、道德模范展览、见义勇为英雄展、劳动模范展览、好法官和当代清官展览、重大贡献科学家展览、古今慈善家展览等;各种大赛:音乐、舞蹈、模特、红歌、地方戏曲、地方民歌等大赛;各类体育运动、游戏、旅游活动:祈福活动:庙会、城隍出城、妈祖巡游等;鼓励和引进好的洋文化参与中国春节活动。 

非物质遗产推广传承:中华春节的申遗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占重要地位和份量。13亿国度里全民承传的文化节载体,其内容和形式完全华人化,以及悠久的历史,充分具备了申办条件。申遗行动将会推动内外两方的文化经济增进效益。对内,增强国人信心、亲和力、凝聚力,畅开胸怀面向世界;对外,使国际更加了解中国和华夏文明,推动世界和谐与和平。 

发挥媒体的传播和影响作用:春节活动仅十几天的期限,要将这台巨型大联欢搞好。在诸多支点中媒体和宣传是重要的一环。春节的传承与光大需要媒体,媒体也需要春节将其与人民之心连结的更加紧密起来。多报道,增强国内外的关注度。多发现,迅速传播多方面春节项目信息,丰富缤彩纷呈的春节文化。春节活动是民间的,春节文化是民族的。民间性、民族性是春节文化的本质。 

三、政府应加强和引导春节文化活动内容题材的创作,用传统形式表现当代内容。比如用传统戏曲、说书、皮影、评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反映和谐社会建设。 

四、建议延长春节假期:建议将春节假期改为16天较为合适,即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