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刘晓春:2011,南粤大地年味浓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刘晓春
2011年,南粤大地依然年味浓烈。无论是珠三角、潮汕,还是梅州、粤西、粤北,传统的年俗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各级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为过年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一、传统年俗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广东地区虽然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广东人无论是广府、客家还是潮汕,过年期间的年俗活动,都与他们对神灵的信仰、对祖先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等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广府人过年,要“行花街”,于是有了各地的迎春花市,花市的年花如年桔、红桃、水仙等等,都有美好的“意头”,寄寓了广府人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盼;客家以及广府人,过年期间举行的“上灯”、“点灯”仪式,与他们崇拜祖先、期望祖先保佑后人、凝聚家族力量的观念有关;潮汕、粤西地区每年举行盛大的“拜老爷”以及“年例”,通过“游神”以及宴饮等仪式,维系了家族、地域的认同,密切了亲戚邻里之间的联系与感情。……所有这些都说明,习俗背后的信仰,是南粤大地传统年味依然浓烈的主要原因。
二、政府精心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春节期间,广东各级政府根据传统民俗文化,精心组织,做好传统民俗文化的支持者、维持者的角色,组织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为过年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在广州,每年过年期间的“迎春花市”,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每年“行花街”的人数都有突破,今年南沙区政府首次在南沙地区开办迎春花市,大大方便了南沙地区的市民;广东省精神文明办公室、佛山市委宣传部、禅城区委区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岭南年俗欢乐节”,是2011年春节期间重点组织开展的三项活动之一。“欢乐节”从
三、一点感想
过年是传统的民俗生活,年味的浓淡,与表面的热闹与奢华无关,而关乎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与情感。没有了鞭炮的轰鸣,是否意味着年味缺失?失去了对新衣服、团年大餐的渴望,是否意味着过年就不再有了期盼?物品符号虽然象征着年的意象,但这些物品不再由自己亲手制作,而是从市场购买,是否代表着其中蕴含的意义在人们的内心不再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几亿人在春节期间的流动,这些一定要赶回家的人们,他们的心中难道不都是急切地向往着与亲人的团聚?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而不变的,是人们内心的信仰与情感,这才是我们理解春节习俗的核心之所在。
尊重民俗传统,重视民俗传统,保护民俗传统,激活民俗传统,大概是政府需要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