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佛山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邻广州和港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五千年前,古百越族在此生息、劳动、繁衍。秦汉年间,已是颇具规模的农渔村落,归属南海郡番禺县辖。隋开皇十年,属广州南海县辖,称季华乡。唐贞观二年(628年),居民在塔坡岗下掘得铜佛三尊,遂改季华乡为佛山。宋代,中原人为避战乱,先后有霍、陈、李、梁等70多个姓氏南迁至佛山定居,与百越土著居民融洽共处、同建家园。明清时期,佛山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被誉为“四大名镇”,与北京、苏州、汉口并称为“天下四大聚”,不仅以工商业和贸易闻名全国,而且在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佛山拥有众多的文物遗存。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10处,还有一批待公布的文物单位和有较高价值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佛山文物单位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内涵之丰富,在广东省位列前茅,堪称广东文物大市。其中有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的佛山祖庙,位列岭南四大名园的梁园、清晖园,五百年窑火不断的南风古灶等著名文物景点。
佛山还保留了大量具有珠三角特色、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闻名遐迩的粤剧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武术之乡,佛山孕育了粤剧、醒狮、龙舟、十番、八音锣鼓、陶塑、秋色、剪纸、木版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项。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成为佛山建设岭南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源。
佛山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全国各地一样,佛山春节习俗是本地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而又历时最长的岁时民俗。佛山春节习俗,既沿袭着中原的汉民俗,同时又具有独特鲜明的岭南地方特色。2007年,佛山春节习俗入选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佛山春节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按习俗时间和表现形式的不同,佛山春节习俗大致可分为腊月迎春、新正贺岁、酬神祈福三个部分。从腊月下旬至年三十为腊月迎春,传统习俗有谢灶神、上挥春、开油镬、行花街、卖懒、责年等;
佛山春节习俗,比较系统、集中地反映了佛山民俗的特征。透过春节民间风俗,体现了岭南历史和时代风貌。整个春节期间,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情、亲情、友情,对于增强民众的爱乡爱国情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春节习俗简述如下:
(一)腊月迎春
佛山腊月迎春习俗主要包括:
贴门神、上挥春。门神一般是由具有岭南特色的佛山木版年
画制成,佛山木版年画目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上挥春,即贴对联,是佛山对贴对联的一种特有叫法。
责年。责,粤语意即“压”,责年即“压岁”。责年一般以年节食物或蔬果等放置家中或厨房,寓意丰年足食。如“责米缸”,用好意头的食品、物品在年前放在米缸里;年前开油锅炸食品,叫滚开富贵花。油炸的特色煎堆是必备的食品,俗语说,“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碌,意即“翻滚”)。广府文化的特点,是非常讲究食物的寓意,谓之“好意头”。
行花街。行花街即“逛花市”,是广府春节文化的一大特色。该习俗的形成与岭南地区春节期间气候暖和有关,与中国北方地区春节期间气候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民间流行一首童谣:“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开满街排。呢朵红花鲜(呢,这的意思),嗰朵黄花大(嗰,那的意思),千朵万朵睇唔晒(睇唔晒,看不完的意思)。阿爸笑,阿妈欢,人欢花靓乐开怀,呢朵兰花香,嗰朵桃花艳,千枝万枝拣唔晒(拣唔晒,挑不完的意思)”。佛山的“行花街”习俗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佛山开辟马路之后,花市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七、八开始,花期三天,到除夕夜达到高潮,热闹非凡,零点以后则全部收市。花市期间,街道两旁摆卖各种桃花、吊钟、菊花、鸡冠花、剑兰、大丽花(芍药)等,还有大年桔、四季桔、金橘、硃砂桔。佛山人不论店铺或家居,过年都要在厅堂摆一盘大桔或四季桔,取大吉大利之意。插一枝大桃花,寓意大展鸿图。还讲究有吊钟花,俗语:“金钟一簇簇,金银满地碌。”如今的鲜花市场更是引进不少名贵品种。陈村花会是行花街、逛花市不容忽略的地方。陈村在历史上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并有“岭南花卉第一镇”的称誉,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和“花卉之乡”。陈村花卉世界目前已成为国内花卉集散的重要中心之一,年成交额已突破了二十亿元。
(二)新正贺岁
佛山新春正月的贺岁习俗,大量采用了民间说唱、民间舞蹈、传统音乐等元素,形式十分丰富。这些习俗也流行于各种节庆活动,正如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
贺正龙舟。佛山本地的特色歌有“唱龙舟”,也称“龙舟说唱”,现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新春正月唱贺正龙舟或鲤鱼歌,是佛山地区非常有特色的贺岁习俗,从初一至初七,俗称新正头,龙舟艺人肩托木雕龙舟或鲤鱼,到各家和店铺唱贺正龙舟或鲤鱼歌。歌词内容多以平安、健康、长寿、发财、和睦为主,如“龙舟舟,出街游,封封利是责船头。姐妹行埋莫打斗,龙头龙尾多福寿,老少平安到白头……”。
醒狮。醒狮也是佛山重要的贺正习俗。佛山醒狮的狮头,一般都是以拟人化的三国刘关张脸谱为造型,彰显英雄气概。舞狮表演由舞狮头、舞狮尾二人合作,配以鼓点和锣、钹,由武术、舞蹈、敲击乐配合完成,表现某一特定情景的一套程式,是民俗色彩浓郁的民间娱乐活动。春节期间,街头巷尾和乡间村社处处皆见醒狮的表演。“采青”是舞狮的高潮,所谓“青”,是用红色的绳子绑住一封利是和一捆生菜。由主家(邀请方)设“青”,按民间风俗,“采青”应一次完成,狮子食青后要“吐青”,吐出的“青”抛向主家,主家顺利“接青”表示来年吉利。“采青”的舞法有地青、水青、蟹青、蛇青等。此外还有门类繁多的采高青,如“企膊”(站在肩膀上)采高青、叠罗汉采高青、爬杆采高青及高桩上采高青等。佛山醒狮已作为传统舞蹈项目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三)祈福酬神
此类活动大多是群体性的活动,代表性的习俗有:正月初一至十五祖庙拜北帝及万福台演戏,
祖庙万福台演戏习俗:祖庙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为华南地区最著名的古戏台,是专门进行粤剧演出和酬神活动的戏台。建国后,祖庙万福台在春节期间、三月三北帝诞、中秋等盛大节日,都少不了请粤、港、澳以及本地粤剧名伶登台表演,每次均吸引大批市民、游客驻足观看,成为佛山民间节庆的重要传统节目。
佛山灯市:灯市在佛山较为普遍,除城区外,周边的叠滘乡、乐安圩等都有较具规模的灯市。其中以南海乐安花灯会尤为著名。乐安花灯会起源于明代,这里的村民有
行通济:行通济是佛山独有的春节习俗,是珠三角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游玩祈福活动。行即走的意思,通济就是通济桥,是历史上佛山居民出入本镇、外出经商求财的主要通道之一。历史上,佛山民间有“行通济,无闭翳”之说(闭翳,意即霉运、不好的东西),每到
生菜会:生菜,与“生财”偕音,是民间喜用的吉祥物,有“生猛”、“生财”、“生仔”的含意,反映了生财求子、人丁两旺的美好愿望。南海官窑、大沥、松岗,以及广州花地、坑口一带农村,每年正月二十四至二十六举行生菜会,现已改为
二、佛山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春节这一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怎样创新,怎样让古老的传统节日融入时代的新内涵,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的光彩、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总体上来说,佛山的春节文化习俗保留得还比较好,有不少春节习俗经过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顺应民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弘扬。下面简要谈谈我市在探索与创新春节习俗方面的几点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吸纳现代元素和技术,赋予传统民俗活动新的内涵。
1.拜年。与全国其它地方一样,佛山的拜年习俗除传统的拜年方式外,手机短信、电子贺卡、微博等新形式不断涌现,祝词的新颖别致和娱乐情趣大大增强。现代科技和通讯技术拉近了人们的时空距离,改变的是拜年的方式、方法和形式,不变的是浓浓的亲情、乡情和友情。
2.行通济。行通济是佛山最具影响力的大型民俗活动,历史上,举镇居民广泛参与。如今,这一古老的习俗也逐渐被赋予了现代色彩。如2000年,结合行通济举行的“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2005年举行的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2006年,组织“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近两三年,佛山电视台还对行通济的全程进行现场直播和网上直播,使行通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大增强。现在,一年一度的行通济,每次都吸引五六十万以上的群众自发参与,除本地居民外,越来越多的来自周边地区的群众和来佛山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加入行通济,祈求“行通济,无闭翳”。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对于增强民众对佛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宣传佛山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利用传统文化活动平台,促进春节文化的产业化。
1.“行花街”活动促使花卉业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在传统姹紫嫣红的花街花市的基础上,行花街活动内容不断创新。已入选省级非遗项目的陈村花会,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市场,同时举办中国(陈村)艺术博览会暨迎春艺术品拍卖会,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展会之一。目前陈村的花卉品种多达5000多个,经营遍布全国各地,每年出口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全镇7万多常住人口中,从事花卉业的就占到了近2万人,年花卉销售总额超过20亿元。新春期间,陈村花卉世界还增加奇石展览和奇石销售,吸引数十万群众参与。
木版年画传承人已经连续三年在花市上经营木版年画,广受市民和年轻人喜爱,各类民间艺术通过花街花市的平台也得到了有效传播。
2.开辟贺岁吉祥生肖陶瓷艺术品市场。佛山有“南国陶都”之誉,石湾陶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粤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拥有众多的收藏群体。石湾陶瓷博物馆连续三年举办生肖陶瓷特展,逐步形成了市民买贺岁吉祥生肖过年的意识,增强了春节的乐趣,也开阔了艺术欣赏的视野,佛山艺术陶瓷产业更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佛山新美陶有限公司共销售生肖兔29万只,民营的大丰唐公司仅生肖陶瓷一项的收益就达到200多万元,不但推动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开发,也营造了极具佛山特色的新春氛围。
3.打造飞鸿天地“中国禅城·岭南年俗欢乐节”活动品牌。近年来,以佛山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市、区相关部门积极打造春节文化品牌,连续几年举办了“中国禅城·岭南年俗欢乐节”活动,各种春节习俗和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都在这里亮相、展示和销售,时间从腊月十九至元宵,涵盖整个春节前后。有传统的剪纸、彩灯、狮头、陶塑艺术以及传统酿酒、制酱、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等消费一条街,形成了既具传统文化氛围而又具现代健康休闲特点的新春文化消费市场。
(三)以民俗活动凝聚海内外佛山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1.乐安花灯会
每年正月初九的乐安花灯会,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随着一届届花灯会的成功举办,其影响力和规模越来越大。乐安花灯会除了保持传统的习俗外,当地镇政府还策划了“孝德文化节”,恢复了乐安花灯会尊老敬老的传统,吸引穗港澳乃至海外的华人华侨、乡亲和商人欢聚一堂,沟通信息,述说乡情,使灯会的内涵更加深厚,成为当地与海外华侨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
2.官窑生菜会
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官窑生菜会,源于
3.醒狮活动
佛山醒狮不仅是本地各类活动的首选项目,同时在国内的大型文化体育盛会和对外文化交流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都有邀请佛山醒狮参加相关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佛山醒狮多次赴泰国、新加坡、阿联酋、埃及等国家演出,今年新春期间,佛山龙狮团更是远赴意大利,参加“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意大利四个城市演出了佛山舞龙、醒狮等传统舞蹈艺术,受到意大利民众和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四)加强理论研究,提升传统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大众,随着时代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其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尤显重要,这也是当前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计划在已经出版《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的基础上,于近期推出《佛山记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对佛山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第一辑出版的书目就包括《佛山春节习俗》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