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四川省阆中市人民政府:延伸春节文化 传承民族瑰宝
——四川省阆中市春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多年来我们就一直关心和关注健康文化和文化安全建设,寻找民族优秀文化的运行模式,使之既能传承又能创新,同时带来经济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反复摸索,我们的思路是“以春节文化为突破口,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以春节文化为典型代表。春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的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积极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从时空延伸了春节文化活动,进而有力地促进了春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做好春节文化的推广者。
中国古代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等创立的《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中华民族便有了过年的习俗,并影响了中国二千余年,至今仍然被我们所沿用。落下闳,四川阆中人,我们以这个历史人物为抓手,以春节文化为着力点,理出了一条“延伸、创新春节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工作思路。
首先,阆中市启动了“落下闳星”的命名工作。2004年国际天文台联合会小行星提名委员会将一颗国际永久性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同年,我们确定了以春节文化为载体,以2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2008年,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成立了阆中市春节文化研究会;
我们特别重视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并看到了春节文化在民俗文化中的代表作用,有意识的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先后出版了一批研究春节文化及地域文化的系列丛书《春节探源》、《春节文化研究》、《春节诗词歌谣》、《春节的传说》、《到阆中过年》及《春节溯源》、《春节民俗在阆中》的音像资料,这些书籍及音像作品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阆中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从这些资料中可以感受到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关系。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阆中本地的春节民俗文化,我们组建了10多支民俗演出队伍,队伍的组成人员大多来自农村、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他们演出的经费是“政府补贴+民间自筹”。“阆苑闹春”、“川北婚嫁”、“民歌对唱”等街头文化活动的常态演出,使春节民俗特色活动得以推广,在时空上得以延伸。
二、开发春节文化产品,锁定春节文化的经济价值
阆中地处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属国家级贫困县市,经济较为落后。近年来,阆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文化兴市、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工作上始终坚持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思路,以文化旅游为龙头,培育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艺术,移植和改造传统文化项目,进而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在阆中古城已经成为四川乃至全国旅游的重要城市,也是川东旅游的龙头城市。在推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了春节文化这根主线,坚持走由春节文化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
在阆中春节习俗中,新年购物的色彩极浓。就衣着而言,忙碌一年之后,添置新衣及个人生活用品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一年辛勤劳动,积攒的财力给全家老小置办新衣新裤及日常生活用品,取辞旧迎新的吉祥寓意,的确是件让全家人开心悦意的乐事。这时人们出手大方,年轻人都上时尚服装店去挑选,老年人则到老店或裁缝铺去寻找“一把伞”(本地语言即筒裙)。青年男女皆以黑长裤(裙),红上衣着装,服饰上绣有“蛇”图腾花样。女人头饰挽成发髻,插上银饰装扮,阆中服饰特色以它无限的神秘感和震撼力吸引着世人。据说这种服饰跟巴人有关。巴人筒裙,体现巴人图语,并从中找到许多和当时社会相关的文化元素。经过漫长的历史沧桑演变,阆中人的服饰妆扮依然有“一把伞”的影子。春节期间,老年人更是找到了怀旧的感觉。
阆中依托春节文化,开发文化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变成文化产业市场。阆中的银河手工丝毯、年绣、春眠牌丝棉被、年酒等关于春节文化的旅游文化产品相继萌生。
春节的消费,阆中人则推陈出新了“张飞牛肉”、“白糖蒸馍”、“保宁醋”等一系列与春节文化有关的旅游小商品,这些小商品不仅满足了本地市民的需求,更成为了来阆游客首选的地方特色商品,这些商品有力地拉动了旅游消费,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据统计,2010年慕名到阆中旅游的人数突破了250万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收入达到了14亿元。
近年来,我们依托古城,为本地人和外地人提供了一个物质与精神交融的平台,支持民间融资在古城建“落下闳故居”,政府投资则用来集中打造“年街”、“年院”等,人们走进古城,便能看到春联、红灯笼,喝上年酒、福酒,得到“春节老人”送的福气……
阆中春节文化活动依托节庆、庙会轮流进行的展演、展示。阆中春节文化活动,以大观园式的方式集成:吃腊八粥,扫扬尘、祭灶、贴春联、送财神、祭天地、祭年神、巴渝舞、送丝蚕、灯戏、舞草龙、鞭春牛、游百病等活动吸引游客。通过全民参与文化活动,消费文化产品,刺激地方经济增长。
我们一方面努力挖掘春节民间习俗在人们生活中日渐淡忘的记忆,整理、移植和改造民间习俗,以确保、延续具有优秀传统的春节习俗得以传承下去,浸润于世世代代的华人血脉之中;另一方面又要为春节传统习俗中注入活力,与世推移地重构价值体系,将传统精神与文化内涵,通过与时代合拍的方式予以转换和重构,让春节文化习俗在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中传承下去,永葆青春。
三、创新春节文化娱乐项目,让春节文化娱乐活动永葆青春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有意识的将现代元素与古代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创作出广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才是传承文化的目的。如,皮影戏各地都有,它的制作和演出相对说来是比较容易满足的。制作简便,对演出场地要求也不算太高,如果表演者技艺精湛,受欢迎的程度是惊人的。川北王皮影戏在政府的支持下,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现这种古老民间艺术的现代转型,由市文联、文化局等单位组织编排了“张飞审瓜”、“皮影迪斯科”中的张飞与美女跳舞让观众捧腹大笑,这些让人们感兴趣的现代节目内容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我们将悠久的春节文化活动与旅游文化演艺进行了有机结合,使春节文化活动成为了日常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活动,一般以
2011年春节,政府组织的《阆苑闹春》街头主题活动,由报春、接春、扎春、祭春、耕春、游春、闹春等八个环节组成的20多个方阵组成的街头活动,更是大抢眼球,大饱眼福。这些创新活动以“政府监管、企业介入、社会各界参加”的方式进行。我们在弘扬春节文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软硬件的建设,在尊重历史发展基础上,发掘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内容,探索为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新方式,使阆中春节民俗文化既深入人心,又符合大众审美情趣,更彰显地域特色。伏羲、落下闳等一个个阆中春节文化中的标志性人物的雕像相继建成,落下闳故居、春节文化主题公园、春节文化年街是人们对古城春节的记忆。走在古城的青石街上,秀才赶考、春节老人送福、张飞巡城、川北婚俗、舞草龙、亮花鞋等民俗表演令人眼花缭乱;坐拥江边,《阆苑仙乐》、《迎财神》、《大拜年》等民俗节目更是美不胜收。
四、延伸春节文化,全力打造“春节文化主题公园”
阆中市于2009年着手规划“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并于今年年初正式开工建设,预计春节前将正式对外开放。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建于锦屏山脚下,建设总面积12.
五、树立整体形象,服务绿色旅游食品市场
阆中市在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上下功夫,以发展古城旅游为经济核心,在旅游特产上做文章,成功推出“张飞牛肉”、“保宁醋”、“桑椹红酒”等“绿色”地方特色产品。为保证产品质量和确保食品安全,我们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把旅游食品安全检查常规化,并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特别是在旅游黄金周期间,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都会组织相关成员单位,紧紧围绕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区域进行严格检查,并坚持做到日常监管与联合执法、专项整治与重点整治、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两两结合”。2010年,市食安委就组织了此类大型专项检查10余次。同时,市食安委还设立了维权岗、维权站、投诉站,配备了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在全市形成了部门上下联动、社会共同监督的工作机制,我市旅游市场食品也未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六、动员全民参与,共创春节公众娱乐项目
每年进入“腊八节”之前,阆中市政府提前对春节文化娱乐项目提前安排,并发动企业介入,组织群众参与。“腊八节”这天,城里百姓自发到古城的大院、小院吃腊八粥。
“扫尘”前夕,由政府组织、企业实施、民间投资的大小花牌坊已经完成。古城提前进入了春节的喜庆氛围。
“击鼓飘香”、“迎銮出銮”、“提灯会”更是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像玩龙灯、亮花鞋、舞草龙、游花市、逛庙会、腰鼓队、秧歌队等节目,就是民间自发组成的。阆中市委市政府将春节文化活动的内容纳入日常文化生活之中,经常开展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图片展览,影视展演、木偶皮影等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来宣传、引导春节习俗,让人们于娱乐欢愉之际感受春节文化的恒久魅力。
春节是传统节庆文化中最吸引人参与的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候精神家园是中国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阆中市委市政府以春节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广泛地激发、调动民间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了消费市场,增加了就业机会,刺激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