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孙应琢:根植民间才会生机勃勃
——对“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点粗浅看法
山东齐鲁晚报 孙应琢
一、从“年味儿淡了”看百姓对对春节文化的需求
几天前,我们刚刚过了端午。今年的端午节,是我收到发出短信问候最多的一年。这或许可以说明,这些最具民族情结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春节,短信会你来我往到手机发爆。不言而喻,百节年为首,在诸多节日中,是老百姓最为看重的。不说别的,每年高达1亿人的春运数字,就足见民众对春节的重视程度。
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春节,我们也越来越多的听到这样的话: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过年,除了吃,除了送礼拜访,没啥意思……
年味儿是什么,是过年的味道。以前过年,从忙年开始,在我们山东有一套朗朗上口的俗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沥沥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杀鸡,杀了公鸡杀母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喝红酒;大年初一把秧歌扭……您听听,那时从祭灶王开始,到大扫除、备年货、剪窗花、贴对联、祭祖先、放鞭炮……有诸多的程序和讲究。年味儿,也就从这一道道程序的忙碌和讲究中浓浓的散发出来。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城打工,所以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过年的程序减少了很多,过年的习俗也减少了很多。于是,年味儿就在这减少的程序和习俗中淡化了。
但大家普遍意识到“年味淡了”,也等于从另一个侧面发出了对春节习俗、对春节文化的需求和呼唤。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很明确:在现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节奏下,如何让逐渐淡去的春节文化重新繁荣在人们的生活中?什么样的春节文化是现代民众的需求?什么样的春节活动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作为媒体文化工作者更具体的课题是,如何引导推动我们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春节更具吸引力,让民众更喜欢、更重视?
二、春节文化要根植民间,让这颗最能凝聚亲情的大树,深深的扎根咱老百姓,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要有具体的让民众喜欢、接受、能够去感受去参与去释情的载体。只有民众真的喜欢,愿意参与,愿意投入其中才能真的繁荣传统节日。
春节,起源于农耕文明,本身生成于民间,符合、适应农耕社会那时人们的生命活动和自然气候节律。传承至今,一直是我们最重视的民族节日,但年复一年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有些保留传承下来了,有些则逐渐淡去。比如,年的精髓承载了更宏大的主题,从最初的避邪的本义,到现在放大提升为代表着“欢乐、祥和、团圆、安福、顺遂”等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像备年货、拜年这些习俗,也因时代的变迁而大不同,年货已无需大储备,拜年则因科技发展到现在的短信、电话、网络祝福等形式。而像祭祖、守岁、贴春联等一些年俗则确实一年年地变淡了。因此这些新情况新变化,需要整个社会关注,特别是希望专家学者们对这些传统年俗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和引导,赋予其为当下民众所接受认可的新形式新载体。政府的开掘推动也只有和民间需求相呼应,使其植根肥厚的民间沃土,春节文化才不难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才会鲜活生动旺盛繁荣。
像山东从2010年开始推出的“好客山东贺年会”就是春节文化在传承中的一大创新。贺年会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形成互动,增强了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此为例,政府要挖掘推广的春节文化活动,都应不离开团圆、亲情、参与、渗透等等这些看上去顺其自然又潜移默化的元素和设计,要让这些年俗有新的仪式感,让普通的老百姓既能回味到传统节日的深意,在愉快的游玩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够凝聚亲情增进和睦。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引导推动春节等传统文化和节日
与节日本身要根植民间一样,媒体对传统节日、对春节文化的宣传和引导同样要来源于生活、根植于大众,不能曲高和寡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既要挖掘出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又要及时宣传报道民众欢度参与的情况和各种活动的反响,同时根据自身特点,策划打造与老百姓互动的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栏目和活动。传统节日本身是民族的记忆、情感和符号,能够亲身参加节日活动,无疑会有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不能参加的人,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传播,也会身临其境。这与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理念是一致的。
齐鲁晚报在这其中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实践,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同行给以指教。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们的报纸。齐鲁晚报是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山东省唯一的省级晚报,
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关注,齐鲁晚报从创刊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围绕传统文化,我们开辟了许多栏目,组织了许多大型报道,举办了许多大型文化活动,从新闻到副刊,全方位宣传我们的传统节日,策划读者能够参与的活动。比如每周固定开设了人文齐鲁、怀念、文化传统与当下等栏目,连续多年举办“孝行齐鲁”征文,最近又推出了新家书运动,近两年与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省旅游局共同组织了山东精神山东人、齐鲁文化新地标评选等活动。像春节我们每年都会推出百个版面左右的春节特刊,清明节会举办祭扫活动,元宵端午作也会进行专题报道,等等,这些栏目、报道、活动都是以弘扬传统文化、呼唤人性美好、回归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初衷。
对春节文化春节活动,我们尤为重视。每年春节前一两个月开始,我们就开始商议策划研究春节的宣传和报道。特别要说的是,从前年山东推出“好客山东贺年会”伊始,我们就与山东省旅游局开始了全面密切的合作,于冲局长亲自带人到我们报社座谈,与我们的总编辑为首的报道团队一起商议策划活动及宣传报道方案,拿出重要版面、大量版面全力推动这一崭新的春节活动。
2010年春节,齐鲁晚报开展了“贺年会之最”的评选及报道,从全省推荐参评的大量方案中,评选出88项“贺年会之最”,直到现在,贺年会“最大的馒头”“最大的花糕”“最长的香肠”“最大的锣鼓”“最长的武术表演”……大家依然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尤其是,我们发现,随着贺年会之最的举办,山东很多的民俗,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个在群众面前“露脸”“亮相”的良机,争着参加,积极创意,创办属于自己的“之最”。可以相信,随着贺年会年复一年的举办,山东民俗文化将迎来一个最大最亮丽的展示舞台。
2011年春节,我报承办了贺年会七项评选中的五项,一是“贺年会之最”,评选山东春节期间最大、最好玩……的项目;二是贺年会“美陈大赛”;三是贺年会“好玩的游戏”,向老百姓及游客推荐;还有贺年会的主题街区评选,打造春节期间的“不夜城”,推出打折、优惠、服务提质等具体切实的措施,全面拉动社会的消费;五是贺年会的“贺年礼”,将好客山东的旅游购物资源、工农业资源、滨海资源……全部打成精美的礼包,向来宾推荐。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贺年会,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为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新颖的时代传承,它在短暂的时间里很快为大众所接受,而且每年的内容既有传承又有新意,不是一味地简单地重复。在贺年会的推动下,山东过大年的年味儿越来越浓厚。
四、建议国家大力推广“贺年会”
作为媒体,我们由衷地希望贺年会一届又一届的成功举办下去,办成老百姓的狂欢节、时尚节、亲情乡情团聚节。山东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区域,但贺年会的推出,让人们看到了山东人创新时尚、敢为人先的基因没有弱去,我们也希望由山东“制造”、山东创造、土生土长的“贺年会”,能够在全国更多的省份推广,成为我们中国人过大年一项崭新的春节民俗文化。我愿如此建议,是基于“好客山东贺年会”在山东产生的良好效果和反响。各地可以根据全民族共有的春节习俗和自己的地域特色,打造推出推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们喜欢的贺年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