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第一次编委会议在京召开
2008年9月2至4日,《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以下简称《通览》)第一次编委会议在京召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出席座谈会并作动员报告。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陈鹤良,以及中央文史研究馆《通览》编委参加了会议。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张立志副馆长、郭因馆员应
会上,陈进玉主任宣布成立《通览》组委会、编委会,并宣布了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参加两个委员会的名单。他指出,成立《通览》组委会和编委会,标志着《通览》编撰工作由近两年来的论证、试点阶段转入了着手编撰的实质性启动阶段。
陈进玉主任强调,要高度重视《通览》编撰工作。《通览》是富有创意的一项重点工程,不仅是从发挥文史馆存史资政作用,拓展业务的需要出发,更重要的是基于当前国家、社会和公众的现实需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编撰《通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实际行动,其宗旨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陈进玉主任强调,要精心做好《通览》的编撰组织工作。一是要加强学术研究,搞好顶层设计;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央馆和地方馆两个积极性;三是要充分发挥组委会和编委会的作用;四是要抓点带面,突出重点;五是要开馆编书,切实提高丛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普及性。
陈进玉主任指出,各馆要为《通览》的编撰出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要推动地方政府重视并抓好这项工作。
陈鹤良副主任介绍了《通览》编撰工作两年来的基本情况和今后的进度安排,并宣布了组委会、编委会职责。
会议充分肯定了安徽文史研究馆为率先提交安徽卷的章节目录所作的努力。与会编委结合安徽卷,就编撰体例、进度安排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大家尤其关注人物的籍贯与主要活动地点不同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如何区别于地方志和旅游介绍的问题。对知识的准确性和理论的深度,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安徽文史馆向中央文史馆捐赠《潘立纲集印选》长卷
袁行霈馆长对安徽馆表示衷心感谢,安徽馆经过多次讨论数易其稿,率先拿出章节目录,带动了整个编撰工作。他对安徽卷的章节目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安徽馆参考。他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览》要讴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要增强学术性和理论性,各章节的标题要能表达出观点。注意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影响。立足现实,回顾历史,着眼未来。结构上,可分为绪论、上编、下编、结语。上编分若干时期,史论结合,从物质、精神、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文化发展的脉络。分期可以与朝代的更替相吻合,但不一定按朝代来划分,要从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为文化史断代。下编写亮点,结合现实,一一深入地加以论述,如治水、徽商、清代朴学、桐城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算学、徽班徽戏、民居、儒林外史、绘画、黄山(可以重点从美学方面阐述其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熏陶和影响)等等,不仅讲现象,还要讲其文化内涵、兴盛原因,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不要写成旅游介绍。这样,上编是纵向地写,下编是横向地写。上下编一目了然。
袁行霈馆长希望,在编撰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各种不同意见都可以充分发表,又要使大家和谐愉快地共同完成这项工作。中央文史研究馆还将召开多次论证会,讨论各地文史馆提交的章节目录。
编委会结束后,陈鹤良副主任主持召开了主编、副主编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尽快下发通知,印发《通览》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请各馆报送参加《通览》组委会、编委会的名单;希望安徽馆根据编委会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章节目录。会议还研究确定了副主编重点联系相关分卷等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