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袁行霈:在《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第六次编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6
字号:/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通览》主编袁行霈讲话

这两

天诸位很辛苦,就安徽、山东等馆提出的《通览》的章节目录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安徽、江西、福建、浙江四馆还通过协商,就朱熹的安排得到一致的结论,《通览》中其他省际交叉的人物可以照此办理。现在我就一些共同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诸位参考。
    一、既要展现各地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必须突出重点。重点要围绕着生动展示中国文化中“和谐”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个战略目标来安排。要生动展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民族精神,给读者以激励。没有面上的绚丽,就会失去多姿多彩的图景;没有浓墨重彩的重点描述,平均使用力量,就会流于平面化,不能凸现各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目前普遍的问题是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希望各馆吸收会上的意见,再作调整。
    二、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必须有可读性。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必须是雅俗共赏的学术著作。学术性体现在资料的丰富与准确上,观点的鲜明与可信上,以及符合学术规范上。但不要写成干巴巴的高头讲章式的读物,我们必须注意可读性,要吸引广大读者,让一般读者看了长知识,专家看了有收获,领导看了受启发。学术性和可读性这两方面如何相结合,是我们需要格外努力克服的一个难点。希望在写作样稿时多讨论多研究,力求对本地文化的发展历程做出总体性的描述,着重描述那些对本地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彰显那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力求写出本地文化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本地文化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以及本地文化对其他各地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三、既要用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事实本身,又要从事实的描述中提炼出观点,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观点体现在孰轻孰重的安排上,体现在遣词用语的分寸上,更体现在一些概括性很强的、带有理论色彩的、让人记得住的话语上。请注意章、节、目的标题的表述,让这些表述体现出观点来,一目了然,能引起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不要简单地列上“文学”、“艺术”、“科技”、“风俗”等等笼统的题目,要具体,要有深度。总之,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认真钻研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对历史事实做出准确的描述、考证与概括。概括就体现为理论,没有概括,只是罗列,就没有神。在文字表达上,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四、重视绪论和结语,这是我们的制高点,是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这是体现《通览》现实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极为重要的部分,务必高度重视,要有新突破。绪论和结语不能只是列出几节的题目,要有“细目”,究竟想说什么,要亮出来。现在各卷的绪论和结语,显得雷同,要具体化。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写出自己的特点。要用绪论和结语中的观点统领撰稿人的想法和全书的内容。明年的国学论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希望各馆把绪论或结语拿出来讨论交流。
    五、要格外注意民族和宗教的内容。这是政策性很强的部分,要努力宣扬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成就。既要防止大汉族主义的倾向,又要防止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涉及少数民族的各馆,请与当地的民族、宗教部门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有关内容要经过他们审阅。
    六、边疆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不可违背中国政府现行的外交政策,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划定的疆界为准,历史状况要尊重事实。有些问题十分敏感,必须慎之又慎,应请示有关部门,并经他们审阅。
    七、一般来说,《通览》可以不介绍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地方性变体,是由于地理、交通、居民的交往等原因,自然形成的差异。方言是某些地域文化门类(如地方戏)的载体,虽然跟地域文化有关,但不是自觉的文化创造,而是无意之间形成的,这跟文学、艺术、学术、科技、宗教等等文化门类不同。另外,方言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在介绍语音时需要使用专门的音标,在讲词汇时要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比较,在讲语法时要作句子分析,篇幅太少讲不清楚。何况有的省不止一种方言,例如福建、广东,如果笼统地讲,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果一种一种分别介绍,就更占篇幅了。《通览》还包括西藏、新疆、内蒙、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不可能把各少数民族的语言一一加以介绍。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通览》里有关方言的内容可以不写。台湾卷又当别论,因为涉及两岸统一的大局。
    八、紧紧把握文化通览的特点,同样的内容与文学史、艺术史、哲学史、政治史的写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如陶渊明、欧阳修、朱熹,不能完全同于文学史、哲学史中的写法,要写出他们在文化史上的贡献和意义。欧阳修是文化伟人,既是诗人、词人、古文家,又是诗话的开创者,金石学的开创者,史学家,经学家,政治家,还是宋儒注重修养自我人格的杰出代表。不能仅仅把他当成文学家来写。文化包括许多领域,要注意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过于偏重某一学科。
    九、《通览》各卷都有各自的组委会和编委会,而且都有省政府的领导担任组委会或编委会的主任。我要强调,定稿权在各地。交到中央馆的书稿,必须是经过各卷主编逐字逐句认真统改过的、组委会和编委会认可的定稿。因为真正的专家在各地,中央馆充分尊重各地方馆。这两天会上中央馆馆员个人的意见仅供参考。中央馆负责组织、协调,就全书的指导思想、宗旨、体例、规模和其他共同性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征求各馆意见后作出决定。中央馆协助各馆进行编撰工作,并安排出版事宜。尚未建馆的西藏、青海、海南三地,由中央馆直接负责。香港卷、澳门卷请广东馆负责,台湾卷请福建馆负责。分工已经很明确,请各自负起责任来。如果遇到十分重要的问题,确有必要时,全书组委会和编委会可以用通信或会议的形式讨论决定。   

    两天的会议很有成效。山东等八卷连同安徽卷共九卷的章节目录经过论证,会后还需要调整修改,再报中央馆。已经确定的章节可以先请有关专家写起来,写出一部分样稿,在馆内讨论修改,然后提交中央馆。先通过通信的形式,在各馆之间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中央馆将选出若干比较精彩的样稿,印发给各馆参考,有必要时我们再组织样稿的论证会。
    2009年是《通览》关键的一年。今年上半年必须确定各卷的章节目录,下半年必须完成全部书稿的一半,明年上半年全部完成,明年下半年经过认真修改,由各卷主编统稿后,经各卷组委会和编委会认可(特别要在政治上把关),将符合体例和质量要求的书稿,连同插图,完整地提交给中央馆。各馆编撰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重要问题,请及时向中央馆反映。
    插图的体例和要求,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先生已经起草了详细说明。他很有经验,考虑得很周到,我们就按照中华书局的要求来办。至于插图的数量,包括书前较大的图和随文的小图,每卷平均100幅为宜。
    原来计划各卷统一在2012年国庆前出版。我跟进玉同志、鹤良同志商量后,改为先定稿的先出版,到2012年再统一印刷一次,34卷一卷也不能少,否则会带来严重问题。在保证进度的同时,质量第一!请各位馆长和主编严格把关。
    现在各馆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到今天为止,又有将近十个馆经过反复讨论提交了章节目录。在这次会上,吉林馆提供了章节目录的第12稿,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令我敬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协作,有希望达到预定的“传世精品”的目标。   

    我谨代表中央馆向各兄弟馆、以及承担出版的中华书局、各位馆外专家、馆员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