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第三次编撰工作会议纪要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6
字号:/

    2008年9月2日至4日,《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以下简称《通览》)编委会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出席会议并作动员报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陈鹤良,以及中央文史研究馆《通览》编委参加了会议。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立志

、馆员郭因应邀列席会议。
  会上,陈进玉主任宣布成立《通览》组委会、编委会,和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参加两个委员会的名单,并作了重要讲话(详见附件)。
  陈鹤良副主任介绍了《通览》编撰工作两年来的基本情况和今后的进度安排,并宣布了组委会、编委会职责。
  会议充分肯定了安徽文史研究馆为率先提交《通览》安徽分卷的章节目录所作的努力。与会编委结合安徽分卷,就《通览》编撰体例、进度安排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大家尤其关注人物的籍贯与主要活动地点不同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如何区别于地方志和旅游介绍的问题。对知识的准确性和理论的深度,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袁行霈馆长对安徽馆表示衷心感谢,称赞安徽馆经过多次讨论数易其稿,率先拿出章节目录,推动了整个编撰工作。他对安徽卷的章节目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安徽馆参考。他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览》要讴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要增强学术性和理论性,各章节的标题要能表达出观点。注意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影响。立足现实,回顾历史,着眼未来。结构上,可分为绪论、上编、下编、结语。上编分若干时期,史论结合,从物质、精神、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文化发展的脉络。分期可以与朝代的更替相吻合,但不一定按朝代来划分,要从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为文化史断代。下编写亮点,结合现实,一一深入地加以论述,如治水、徽商、清代朴学、桐城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算学、徽班徽戏、民居、儒林外史、绘画、黄山(可以重点从美学方面阐述其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熏陶和影响)等等,不仅讲现象,还要讲其文化内涵、兴盛原因,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不要写成旅游介绍。这样,上编是纵向地写,下编是横向地写。上下编一目了然。
  袁行霈馆长希望,在编撰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各种不同意见都可以充分发表,又要使大家和谐愉快地共同完成这项工作。中央文史研究馆还将召开多次论证会,讨论各地文史馆提交的章节目录。
  编委会结束后,陈鹤良副主任主持召开了主编、副主编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尽快下发通知,印发《通览》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请各馆报送参加《通览》组委会、编委会的名单;进一步修改补充《通览》撰写体例,待再次征求编委意见后下发;希望安徽馆根据编委会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章节目录。会议还研究确定了副主编重点联系相关分卷等事项。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九日

附件:陈进玉主任在《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编委会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  陈进玉
(2008年9月3日)

各位编委:   

    今天,召开《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以下简称《通览》)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宣布成立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通览》组委会和编委会,并确定了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参加两个委员会的名单,各地参加两委会的名单待日后补充确定。这标志着《通览》编撰工作由近两年来的论证、试点阶段转入了着手编撰的实质性启动阶段。
    编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的设想是袁行霈馆长在2006年提出的。两年多来,袁馆长、陈鹤良副主任以及中央和地方文史馆的有关同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从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框架到组织实施,已形成了一套工作方案。袁馆长和鹤良同志讲的意见很好,我都赞成。下面,我从编撰组织工作角度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地域文化通览的编撰
    中央文史研究馆确定组织全国各地文史研究馆编撰大型丛书——《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这是富有创意的一项重点工程。这不单是从发挥文史馆存史资政作用,拓展业务的需要出发,更重要的是基于当前国家、社会和公众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马凯国务委员7月16日对这套丛书的立项请示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赞成。希望精心组织,通力合作,成为立意高远、内容殷实、史论结合、特色鲜明的传世精品。”马凯同志这批示明确了这套丛书的编撰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方针,编一部“传世精品”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我们应认真领会、贯彻落实,务必不要辜负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期望。
    我认为,编撰《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决策部署的一个实际行动。最近,家宝总理在谈到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时,指出要重视教育、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言献策工作和文史工作,希望参事室、文史馆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现在来看,编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的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宗旨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满足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通览》作为分省的文化地图,有助于传承、普及中华文化,展示地域文化特色;有助于政府清点文化遗产,检阅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民众了解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增强文化认同感和爱国爱乡情怀。同时《通览》也是一碗“文化参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各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但人们越来越觉得文化建设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同实际需求有不少差距。《通览》的编撰出版,就是要帮助广大读者从过去中认识自己,并且为现在和未来的创造、创新指明方向。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立足现实、突出特色、追求精品,真正把《通览》编撰成一部让普通读者看了长知识、专家看了有收获、各级领导看了受启发的传世精品。
    二、精心做好地域文化通览编撰的组织工作
    (一)要加强学术研究,搞好顶层设计。地域文化是一个新概念,从学理上说是站得住的,但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如何展开和深化,都有待认真探讨。要重视和加强对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的研究。通览应体现我们的文化观,体现学术价值,而不是材料的简单罗列。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力量,在挖掘整理史料、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讨,举办国学论坛,力求在地域文化的研究方向取得一批新成果。
    (二)要充分发挥中央馆和地方馆两个积极性。中央文史馆负责编撰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终审及全书统稿、出版等事宜及相关费用,争取对中西部财政困难的省区能提供一些支持。地方文史馆负责本地卷的编审和相关经费申请。地方文史馆的工作是基础,只有上下配合、通力协作才能确保编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要发挥组委会和编委会的作用。组委会和编委会各有各的作用,要各司其职。组委会主要负责统筹规划《通览》编撰工作;研究确定《通览》编撰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为《通览》编撰工作提供资金等服务保障。编委会负责全书的编辑和审定,包括分工负责审定各分卷,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具体指导和督促各分卷的编撰工作;研究和解决各分卷撰写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等。国务院参事室党组研究确定,《通览》编撰工作由袁行霈馆长挂帅,鹤良副主任协助,举全馆、全室之力办好这件大事。
    (四)要抓点带面和突出重点。在编撰过程中,可考虑选择一、两个积极性高、工作基础较好的省份,先行试点,取得实践经验后再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全书34个分卷都要编好,但要加强对重点省份、重点分卷编写的指导工作。
    (五)要开馆编书,切实提高丛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普及性。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整整影响了一代人。《通览》编好了,就有条件进教材、上电视、上网络,如果能到海外,其影响会更大。一定要开馆编书,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发挥丛书出版部门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发挥馆外专家、海外学者的作用,认真借鉴国际上同类书籍的编撰经验。
    三、要为《通览》的编撰出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地域文化通览的编撰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一项重点工程,要举全室、全馆之力支持编撰工作。(一)要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首先要确保编撰经费的足额及时拨付。(二)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区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要推动地方政府重视并抓好这项工作。(三)要尽可能为编撰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照顾好袁馆长和各位专家的生活,让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地工作。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