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关于印发《〈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第一次编撰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馆,各有关省辖市文史研究馆:
2008年8月21日,中央文史研究馆召开《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第一次编撰工作座谈会。现将会议纪要发送你馆,请在编撰各自分卷时参阅。
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第一次编撰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2008年8月21日,《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以下简称《通览》)第一次编撰工作座谈会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召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会议。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陈鹤良,以及部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书局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首倡编撰这套丛书的袁行霈馆长说,编撰《通览》的设想始于两年前,今年在室党组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顺利启动,并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总体设想分34卷,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港澳台)各一卷,每卷平均50万字,全书约1700万字,计划五年之内完成。此前,我们选择了九个地方文史馆进行试点。安徽文史馆进展较快,召开了多次会议进行研究,并起草了章节目录,数易其稿,提交给我们,供我们讨论。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多加指导。今后,各卷的章节目录都要一一经过论证,中央馆的馆员可以分别参加各省的讨论。也可以几个省联合开会论证,互相比较、启发,研究一些共同性的问题。编撰工作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遵照进玉同志的意见,将顶端设计的时间安排得充分一些,设计好了再动笔,以免大的返工。
陈进玉主任在讲话中指出:编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全国各地文史研究馆通力合作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国务院领导同志对《通览》的编撰工作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这套丛书打造成“立意高远、内容殷实、史论结合、特色鲜明的传世精品”。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通览》的编撰工作,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与会专家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安徽省文史研究馆提交的章节目录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张传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第一,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从多方面说明中国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要,从多角度深度发掘中国文化精髓很有好处。看到这个计划后,心中非常激动。
第二:断代到辛亥革命很合适。安徽卷中的胡适是位大师,但在学术界有争议。是否将学术争论带到《通览》中去呢?我看没有必要。有的还与政治有关,不便处理。因此,以辛亥革命为下限很有必要。
李修生(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原所长):
1.这个项目是个大项目,重大项目,编撰意义很大。现在宏观的文化研究很多,但按省整理的文化丛书较少。
2.这套书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很有帮助,并可引起新的思考。
3.提纲讨论阶段可以适当延长一些,否则到时返工更费时费力。
4.
新出现的资料需要重视,资料是否科学也需要辨别。
5.中央馆要做好协调工作,这是很重的任务。
陈祖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通览》的编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对推进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对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定要花大力气做好。这套书由中央文史馆来牵头编撰是很合适的。袁行霈先生主持编撰过《中华文明史》,积累了深厚的经验,一定能把这套书编好。很赞成陈进玉主任的意见,要立足现实,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服务。
写地域文化不能忘掉大局,要表明中华文化如何影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如何为中华文化作贡献。如果写不好,特别是边疆地区就会游离于中华文化。这应予以高度重视。
栾成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徽学研究中心顾问):
这套书要编好,关键是各地要突出自己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方文化列举容易,但要抓住特色并不容易。编撰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几种现象:一是把中华文化普遍性的特点作为地方文化特色,或把其他省的作为自己的;二是交叉性的文化现象处理不当;三是缺少从理论上概括和提升地域文化特色;四是面面俱到,但没有特色。
章启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这套书会很有价值,因为现在中国这类书很少,中国缺乏真正的地域文化丛书。
2、本书的定位不是地方志,地方志容易面面俱到;也不是旅游指南,旅游指南简单而且有很多错误。在写法上,以地域文化为主,从历史地理与人文地理交叉入手。
3、本书要能普及,但必须由“大家”来编写,否则可能会错误频出,误导读者。
刘勇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当前地域文化正在形成热潮,出版了不少地域文化方面的书籍。但大都有表面化的缺点,仅仅是材料的罗列,有的标题无特色,适用于各地。我十分赞成袁行霈先生关于编撰这套丛书有国家修史含义的提法。要有文化史观,要突出自己的编撰特色,要把真正的特点概括出来。写地域文化,方言文化、方言文学要反映,民俗信仰亦应关注。
赵伯陶(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审):
(一)撰写方面:
1.字数:各卷限定在50万字,我希望配图另占三分之一,总字数可以达到70万字。图版目录,彩色胶印。
2.关注新的研究成果与出土文物,要有学术增长点,提供必要的学术信息,要有前瞻性。
3.要挤干水分,制定详细的撰写体例(如标注读音、年代,标点使用和引文必须规范)。
4.突出地域特色。
5.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相结合,避免出现硬伤。
7.古人籍贯与出生地问题,各馆间协调,可用互见法。
8.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9.另出一卷人名索引。
(二)组织方面:
1.各馆用电子邮件与中央馆建立汇报制度。
2.中央馆定期出《情况通报》。
3.各分卷主编制定撰写计划时可分配字数给每一章节。
4.中央馆与确定的出版社责编保持经常性联系。
李岩(中华书局总经理):
1.中华书局在文化丛书出版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与中央文史研究馆有过良好的合作,非常愿意参与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2.这套丛书量大、字数多,中华书局愿意联系地方古籍出版社协助工作。
3.这套丛书可定位为文化性、概括性、总结性。各地已出版的新编史志、旧志、地方专志方面的资料很多,对本丛书的编撰会有很大帮助。
4.这套丛书具有很大的附加价值,可作为地方政府馈赠的礼品。
5.应搞一个地域文化年表,纵向呈现文化历史的走向。
徐俊(中华书局副总编辑):
1.处理好结构的均衡与重点突出问题,注意避免面面俱到和内容的偏、生。
2.处理好大的地域文化圈与省域文化的关系。现在按行政区域的划分有很多交叉,人物有出生地与生活地的差异。建议在34卷之外设综论卷,包括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
3.可能有些人和事很难截止到辛亥革命。从编撰的现代性要求来看,建议写到1949年前。或者用模糊的时间划分,分为近代、现代等。
4.叙述方式上,目前线与面上的概括不够。要集中一起介绍,不要割裂,也不要重复介绍。另外,索引、附录应包括地图、文化名胜分布图,一开始就做具体要求。
5.组织工作方面,每个纲目的篇幅和进度要有明确要求,样稿要先看,否则,完成大量工作后再出现反复,会造成很大周折。
柴剑虹(中华书局编审):
(一)《通览》的写法:
1、一定要明确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2、处理好今天的行政区划与传统地域的关系。
3、体例与内容的设置需要创新。着重强调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尊重学术规范。对于新材料推导出来的新结论需要分析,要特别注意辨伪,注意运用学术界公认的材料。
4、要体现文史馆的优势和特色,如何体现还需要琢磨。
(二)《通览》编撰应注意几个问题:
1、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哪些材料对现实有帮助?
2、人文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体现各地文史馆的特色?
4、《通览》的各个撰写者如何保证丛书的可读性,样稿出来时需要强调这一点。
5、书稿中的配图不宜太多。一方面涉及到版权问题,一方面会与其他书籍重复。
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