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袁行霈在《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第二次编辑工作会上的讲话摘要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6
字号:/

    在去年10月召开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第一次编撰工作会上,我们讨论了编撰此书的指导思想、宗旨、体例、纲目、组织工作等等,大致确定了这部书的模样。今天,我们再次聚集在一起,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并为在各地文史研究馆全面铺开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我们的编撰工作已经

到了攻坚阶段。如何把大家的设想进一步细化,并且落实到可以操作的层面,形成一个大致统一的、清晰的框架,是这个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可以说,现在是开始动笔写之前最重要、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4月30日,我和进玉同志、鹤良同志就编撰工作讨论了两个多小时。进玉同志非常重视这套书,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做好。根据他的意见,以及我本人的理解,今后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立足现实。这部书的内容如何取舍?什么写,什么不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要有个标准。我以前从学术层面上考虑得比较多。进玉同志的一番话给我很大启发。他认为,这部书的编写要立足现实,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取舍。我想这跟注重学术性是统一的,书的好坏不仅要用学术标准衡量,还要根据现实的需要来衡量,从政府的角度考察和理解当地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二,要突出特色。这次会上各馆提供的章节目录都具有当地的特色,这符合此书的编撰要求。此外,我希望这部书还要有另外一种特色,就是和其它已经出版的同类书籍相区别的特色。如何突出此书的特色,使它在众多的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是当前需要着重思考、重点解决的问题。请各位馆长搜集同类书籍,加以研究。关于这一点进玉同志十分重视。
    第三,要树立精品意识。我们必须把《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编成一部高水平的著作。质量是生命线!如果粗制滥造,就不如不编,就对不起文史研究馆的称号,对不起读者。我们一定要在质量上下大功夫,千锤百炼,反复论证,反复修改,以提高质量。具体地说,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把组织工作做好。各馆要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及早确定主编、副主编、编委会等,请他们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二、除了馆员还要约请馆外著名专家参加撰稿。文史研究馆要与所有参加编撰的人签订协议,规定每人所担任的章节、完成的时间,以及对质量的要求。
    三、既要尊重撰稿人的学术观点和创新,又要给主编以定稿权。
    四、聘请若干审定委员,负责审稿。并请出版社及早确定责任编辑,请他们及早介入工作。从而使编委、审定委员和责任编辑组成三驾马车,从一开始就密切磋商,以免出现大的返工。
    五、要保证经费。一方面要付给撰稿人以高出于同类著作的稿酬,这是对馆员和馆外专家劳动的承认和尊重。付稿酬是《著作权法》的规定,我们不能违反。另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启动费用,用于馆员们搜集资料、外出调研、购买书籍和办公用品等。各馆可参照国家社科基金的管理办法,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各馆自己的启动费使用办法。为此,中央文史研究馆将努力向上级和有关机构争取经费。也希望大家积极向当地政府争取经费。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对编撰这部书提出意见和建议,感谢大家与中央文史研究馆积极配合。在这里,我想借用进玉同志的话,代表中央文史研究馆表个态:“这项工作不是做不做的问题,一定要做好,而且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做好。”     

    谢谢大家。

                                                       2008年5月7日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