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袁行霈在《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第一次编撰工作会上的讲话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6
字号:/

    听了各位馆长的发言很受启发,鹤良副主任概括的十条非常准确,办公室、机关服务中心的负责同志也发了言,表示对这项工作给与支持,大家讲的都很好。下面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通览的定位
    这套书是一部雅俗共赏、具有学术性的著作。读者对象大致为初中以上文化水

平,包括高中生、大学生、政府部门的干部等等。希望这部书能够供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做参考。 也希望供学生作为参考性的乡土教材来使用。热爱祖国不是空的,要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都不知道,热爱祖国就会落空了。
    另外,书名取为“通览”,是为了避免和其他的一些书雷同。可以理解为:通是横通,涵盖了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域。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的文化,既有统一的特点,又有地域的特点,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发源地也不止一个,这些特点,许多小的国家是谈不到的,只有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才可以提出地域文化,才能写地域文化通览。
    这套书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览不是私家的著作,也不是民间团体写的书,是由国务院直属的文史研究馆系统编写的书,带有某种国家修史的意味。因此,应该凸显此书的严肃性和学术性。
此书的定位,要强调学术性。所谓学术性似乎可以这样理解:
   (一)理论性和史料性的结合。通览要体现我们的文化观。不是把一堆文化现象罗列出来,不分好坏,没有分析。许多理论问题,在写作过程中要进行探讨,而且将探讨的成果体现在书里,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的融合以及居民的状况有什么关系,地域文化和整个中国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地域文化有什么独特的发展的规律,等等。这部书要写一个总绪论。其中写什么呢?就应该写这类带有理论色彩的内容,将来我们可以专门开这样的会来讨论。要有资料,要有史料。理论不能是空的,不能以论代史。最好能够发掘一些新的史料,别人没有用过的。我们现在衡量一部学术著作或衡量一篇学术论文的水平高低,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有没有新材料。如果材料都是东拼西凑,别人用过的,价值就低了。我们这套书,要有新资料,或者虽不是新的但别人没有充分注意的资料,或者是对已有的资料进行了新的诠释,把其意义充分挖掘出来,这才算体现了我们的学术水平。
    (二)学术性还体现在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献的相互补充上。我们可以把当地的出土资料充分运用起来,跟书面文献资料互相引证,这是史学界公认的王国维先生提出来的二重证据法。
    (三)力求创新。最怕出现那种东拼西凑的局面,把人家已经编了的书,这拿一点,那拿一点,重新编排一下,就算是我们的了。这样的书不需要文史研究馆来编写。我们总得在学术上往前推进一步。现在科学技术讲自主创新,文化也要自主创新,没有创新不行。我们编一部书,如果人家看不到一点新东西,那就毫无价值,不如不编。通览里有10%的新东西还不够,怎么也得有30%新的观点和新的资料,让人家能够耳目一新。
    (四)注意学术规范。目前,很多书引用了别人的说法不注出处,引用了文献不认真核对。这不符合学术规范,通览不能这样做。我们引用了别人提出的新说法,要注出来。书里所有的引文,都要认真核对,注明出处、卷数、页码,表示我们真的是看过了,不是转引。 
    此书的定位,要具有乡土性。要成为带有总结性的乡邦文献,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或者是  一百年以后,还有阅读的价值。十七大以后,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在迎接文化高潮的时候,编撰的一套代表了当今学者观点和所能掌握的最新资料的一种乡邦文献。要突出本地文化的特色,写那些具有标志性的亮点,以及地域文化对整个中国文化特殊的贡献,要把地域文化放到整个中国文化的大格局中来考察,要凸显民族融合和民族和谐,这是我们的重点。
    此书的定位,要注意综合性,要反映标志性的文化成果。要把文化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要简单地罗列情况,不要写成大杂烩式的书,要用观点来贯穿,要概括出某些特点来。
    此书的定位,要强调可读性。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要带着热爱中国文化,热爱家乡的激情来从事写作,来讴歌我们的中华文化,讴歌各地的地域文化。而且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现实感是很重要的。
    至于史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如中国历史的分期之类,我们就不必涉及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的,或者敏感的问题,我们可以回避。
二、关于体例
    体例要大致统一,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允许有差异性,既大致统一又保持各地的差异。有的馆的目录,是按历史来编排的,我觉得不成熟。可不可以分成上下编,上编是历史的叙述,下编讲文化的各个方面,前边还有一个概括性较强的绪论。
三、关于时限
    从上古开始,能追多远就追多远,下限到辛亥革命。但是,上海、香港、澳门的情况特殊一点,我们以后再商量。从全书看,我们写到辛亥革命为宜。现在所谓古籍,就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出版物。下限到辛亥革命比较好操作,可以躲开现当代的很多敏感问题。我们讲地域文化,主要是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根据本地的情况,重点写某一个时期,避免平均分配篇幅,看不到重点。
四、与地方志的区别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地方志的写法,是描述。我们的通览是有论的,有文化史观在里面,跟客观的反映情况不一样,这个要特别注意。在地方志中,当前的情况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地域文化通览是写传统的、古代的。
五、关于组织工作
    应建立编委会,编委会是决策机构。书怎么编,书稿可不可以通过,可不可以出版,都由编委会来决定,是集体负责的。每一卷的主编都要参加编委会。各卷也要成立编委会,各卷编委会下边还可以再有编写小组,最后分工落实到个人,从事写作。
六、加强合作
    各馆之间要合作。有些问题是交叉的,需要协调。可以考虑分成几大片,例如华东、东北、西南等等,可分片交流讨论,轮流召集。请各位在座的馆长,先负起责任来。你们参加了这个会,回去后就牵头组织,进行联络,轮流召集。
    要与馆外专家合作。温家宝同志到中央馆视察时讲到:中央馆要起桥梁作用和渠道作用。我们要充分吸收馆外的专家和馆员们一起来编这套书,集思广益。馆员水平很高,但不一定哪一方面的专家都有,总有一些空白,要吸收馆外的人来补充。吸收馆外的人参加工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物色新的馆员。
    最后,希望通过编撰这部书,各地文史研究馆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或者资料室。可以申请经费,买一些书,或者一些重要的文物、文献资料,既有助于编书,也进行了基本建设,一举两得。

                                                           2007年10月16日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