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关于《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的几点说明
进玉同志在全国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工作会议开幕式上已经着重讲了编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的意义,并就全书的编撰进度做了安排,我完全同意。现在结合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作两点补充说明:
一、 组织工作是关键
像《
今年上半年应把各卷的章节目录一一经过论证,确定下来,接着就要开始撰写了。今后,组织工作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我所说的组织工作包括四个方面:
(一)既要充分发挥馆员的作用,也要广泛吸收馆外专家参加。馆员都是德才望兼备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参与,保证了这部书的水平。我们也注意到馆员们大都年事已高,他们的学科覆盖面也许还不够全面;有的只能参加讨论,或者审稿,不一定能够动笔撰写了,因此需要邀请馆外的专家参加进来,承担一部分撰写工作。无论是馆内专家还是馆外专家,最好物色到有关方面的第一流学者,必要时应当三顾茅庐,把他们恭恭敬敬地请将出来。要把我们的编撰宗旨和总体设计原原本本地向所有撰稿人交代清楚,并提出质量的要求,规定字数和交稿时间。撰写人的学术水平和认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部书水平的高低。我相信馆内专家是愿意参加这项工作的,他们原来就有在文史馆内发挥作用的强烈愿望,这个项目的提出不过是顺应了他们多年来的愿望而已。邀请馆外专家,既可以保证编撰的质量,也可以加强跟学术界的联系,使文史馆起到桥梁作用和渠道作用。各章的撰写人确定以后,请及时告知我们。
(二)既要考虑各地的特殊性,也要服从全书的整体设计。关于此书的时代下限,有的馆希望延伸到1949年。我们经过充分考虑,认为还是维持在1911年为妥,确有必要可以部分地延伸到1919年。再往后,1919年到1949年这三十年,涉及许多重大的政治敏感问题和敏感人物,我们这个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没有能力作出圆满的回答。何况许多档案还没有解密,我们所能掌握的资料很有限,如果勉强写了,难以得到认可,反而会延误整个工作的进程,甚至影响全书的出版。文史研究馆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我们的长处在传统文化方面,还是用我之长,避我之短为好。至于个别卷,确有必要向下延伸,而又不涉及敏感问题,请向中央馆正式提出来,说明理由,我们征求组委会和编委会的意见,再作决定。在决定之前,先按照原先规定的下限,开始撰写,千万不要等待,以致陷于被动。
(三)既要尊重撰稿人的学术个性,也要尊重主编的统稿权。初稿完成后经过集体讨论和分卷主编审阅,需要修改的必须修改,或者请撰稿人本人修改,或者由分卷主编亲自修改。没有修改基础的赶快另请别人撰写。
(四)请各馆安排好工作进程,告知中央馆,我们汇总起来通报各馆,以便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希望各馆切实按照制定的进程,一步一步地落实。每一阶段都有其重点,抓住重点就可以带动全局了。各馆在报送进度表时,请同时报送《通览》编撰办公室人员及联系方式(电话、传真、电邮、地址、邮编等)。
二、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这部书是集全国文史馆之力编撰的,参加撰稿的又都是一流的专家,绝对不能容忍抄袭剽窃的恶劣做法,不仅如此,还应当成为遵守学术规范的典范,这才对得起我们所享有的荣誉。请各位馆长和主编严格把关,切实负起责任来。学术氛围也很重要,领导学术工作,要符合学术的特点和规律,要让大家充分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对参加工作的馆员和馆外专家,第一要尊重,第二要尊重,第三还是要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一切问题都好商量,他们的稿子即使不用也没有关系。我希望通过这项工作,在全国文史馆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和传统。
到2012年国庆节,我们既出版了一部好书,又形成了一种好的传统,那时我们要聚在一起好好地庆祝一下。
衷心感谢各位对中央馆的支持!感谢各位对我个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