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关于印发《<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章节目录》的通知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6
字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馆,各有关省辖市文史研究馆: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章节目录》已经《中

国地域文化通览》编委会原则同意,现印发你馆,请在编撰本地分卷时酌情参阅。

二○○九年一月五日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总目录

绪  论

上 编  安徽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先秦秦汉时期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北宋时期
第四章   南宋金元时期
第五章   明清至五四运动时期(上)
         明清至五四运动时期(下)

下 编   安徽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化遗产

第一章   徽商和徽商文化
第二章   历代治水工程和方略
第三章   有安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章   有安徽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

结  语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安徽建置沿革
第二节    安徽自然概况
第三节    安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安徽文化的特点

上 编  安徽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
        繁昌人字洞、和县猿人、巢县智人、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等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淮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原始农业与原始制陶工艺,原始文字、艺术和原始宗教,皋陶“明五刑、弼五教”
第三节  夏商周时代
        淮夷与夏王朝
        江淮方国与商王朝
        方国、淮夷与周王朝
        古皖国与楚文化
        吴越文化与楚文化在古皖的碰撞与交融
第四节  学术思想
        管仲礼法兼用、德刑并举的治国思想
        淮河流域的道家学派李耳与《老子》、庄周与《庄子》,淮河西楚人与《黄老帛书》、淮夷后人与《鶡冠子》
        许行与农家学派
        刘安与综合百家的《淮南子》
        桓谭与反对谶纬神学的《新论》
第五节  教育
        文翁化蜀
        何武、李忠在皖重教兴学
        桓荣的重教兴学
第六节  宗教
        佛教传入安徽与中国第一僧人严佛调
        皖人张陵在四川创立道教
第七节  科技
       《管子》中的科学思想与技术知识
       《淮南子》中的科学思想与技术知识
        桓谭捍卫“浑天说”
        神医华佗
第八节  文学
        从“南音”到“楚辞”
       《管子》、《庄子》的文学价值
        刘安与汉初文学
        以安徽人的故事为题材的《孔雀东南飞》
第九节  艺术
        绘画与雕塑:日用品中显示的绘画与雕塑、汉墓中画像石与陶俑
        乐曲与戏曲:作为戏曲前奏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中的古皖乐曲、典籍中的汉代乐舞、“相和歌”与“筝笛浦”
        舞蹈与“百戏”:从出土文物与文化典籍看古皖舞蹈与“百戏”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学术思想
        桓范与讲求修身治国之道的《世要论》
        玄学在安徽:夏侯玄从名理派向玄论派过渡、嵇康倡“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二节  教育
        嵇康的《难自然好学论》
        杜夷、何尚之、刘瓛的兴办私学
        周兴嗣作《千字文》
第三节  史学
        薛莹编撰《吴书》与《后汉记》、何之元著《梁典》
        陶潜、谢朓等在安徽的文学活动
第四节  科技
        王蕃发展“浑天说”
        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与《八磨赋》
第五节  文学
        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学创作和曹丕的《典论?论文》
        嵇康、刘伶等的文学创作
        陶潜、谢朓等在安徽的文学活动
第六节  艺术
        绘画与雕塑:曹髦作画“独高魏代”、戴逵父子的绘画与雕塑
        音乐与乐舞:嵇康的《琴赋》与《声无哀乐论》,从出土文物看豪门宴乐、桓伊与《梅花三弄》、《白苎歌》《白苎舞》与《寿阳春》乐舞
        书法:曹操父子、桓温父子、嵇康、薄绍之等人的书法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北宋时期

第一节  学术思想
        陈抟的《易龙图》《先天图》《无极图》及其对宋儒的影响
第二节  史学
        吕希哲记北宋五朝事的《吕氏杂记》、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第三节  宗教
        金地藏来皖
        九华山佛教兴盛
第四节  文学
        关注现实“未尝著空文”的诗人张籍
        “诗旨未能忘救物”的诗人杜荀鹤
        吴少微、李绅、曹松、费冠卿、张乔、刘太真、吕公著、郭祥正等的诗歌创作
        传奇作家秦醇
        变一代诗风的梅尧臣
        姚铉与诗文革新运动
        阮阅与《诗话总龟》
        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欧阳修、苏轼等在安徽的文学活动
第五节  科技
        天文仪器制造家耿询
        医学著作:杨介《存真图》
        植物学著作:陈翥《桐谱》、邱浚《牡丹荣辱志》
        樊知古设计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浮桥
        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
        常伯熊与茶道
第六节  艺术
        绘画:曹霸“一洗万古凡马空”的画马艺术、“景色奇绝”的山水画家张志和、崔白兄弟的花鸟画创作 、“白描大师”李公麟
        音乐、舞蹈等表演活动:清商伎与乐舞俑、俳优活动与傀儡戏、与隋炀帝有关的民间舞蹈、《狮子舞》与《踏歌》、唐代代表性乐舞——《绿腰》
        书法:丁道护、李阳冰的书法

第四章  南宋金元时期

第一节  学术思想
        新安理学(上):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程大昌、吴儆光大“朱学”,许月卿、程若庸阐发“朱学”,郑玉“和会朱、陆”
        吕氏家族与浙东学派
第二节  教育
        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朱熹“明人伦”“为圣贤”的教育思想
        郑玉“学道行道、救世救民”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宗教
        大慧禅师宗杲创立“看话禅”与倡导入世禅学
        杜道坚《文子缵义》倡儒道互补
第四节  史学
        王铚《七朝国史》、程大昌《雍录》《程氏考古编》、王明清《挥麈録》、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吕祖谦《徽宗实录》《历代制度详说》等
        方志修纂普及、方志体例定型,罗愿的《新安志》等
第五节  刻书
        以徽州为中心的府县刻书带形成
        王祯始用木活字排印书籍
        雕版印刷黄金期出现
第六节  科技
        民间天文学家的涌现
        程大昌的光学著作《演繁露》与地理名著《禹贡山川地理图》
        医学著作:吴瑞《日用本草》、张杲《医说》、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等
        植物学著作:沈立《海棠记》、罗愿《尔雅翼》
        农桑学著作:孟祺《农桑辑要》,王祯、鲁明善在皖的农学成就(《王祯农书》与《农桑衣食撮要》)
第七节  文学
        诗文创作:“忠愤气填膺”的爱国诗人张孝祥、自谓传江西诗派衣钵的吕本中,其他诗人吴潜、方岳等人的诗歌创作
        诗文理论:吕本中的《紫微诗话》与《童蒙训》、周紫芝的《竹坡诗话》、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方回著标榜江西诗派的《瀛奎律髓》
        辛弃疾、陆游等在安徽的文学活动
第八节  艺术
        绘画:张渥、戴仲德等的绘画创作
        杂剧:孟汉卿与杂剧《魔合罗》,杂剧唱家杨景辉等
        书法:和州三张(孝祥、孝伯、即之)的书法

第五章  明清至五四运动时期(上)

第一节  学术思想
        新安理学(下):朱升“求其真知”,潘士藻倾向“王学”,赵汸继郑玉“和会朱、陆”
        吴廷翰批判理学与心学
        会通中西、独树一帜的思想家方以智
        皖派经学及汉宋之争:江永、程瑶田从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过渡、戴震完成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过渡、俞正燮以传统反传统、方东树以宋学反汉学
        开清代疑古之风的姚际恒
        经世思潮:包世臣的经世思想、王茂荫的金融理论
        李鸿章及其淮系洋务派的思想与实践
        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陈独秀早期的社会改革思想
        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的再造文明思想
        新文化运动在安徽
第二节  史学
        汪克宽、赵汸纂修《元史》,汪有典的《史外》,程敏政的《宋遗民录》,吴应箕的《东林始末》,戴名世的《扬州城守纪略》等
        张廷玉裁定《明史》、夏燮的《明通鉴》《中西纪事》《粤氛纪事》、张瑞墀著《两淮戡乱记》、姚莹著《东槎纪略》《康輶纪行》、马其昶总纂清史、程演生著《天启黄山大狱记》、胡朴安著《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吕碧城著《美利坚建国史纲》
        地方志编写出现持续高潮,《安徽省通志》等陆续问世
第三节  教育
        书院兴盛与讲会成风
        教育思想:桐城派(方以智、姚鼐等)的教育思想,梅文鼎的数学教育思想,戴震、程瑶田的教育思想,孙家鼐、吴汝纶的教育思想
        新式学堂创办:第一所小学——尚文小学,第一所中学——桐城中学,第一所大学——求是学堂
第四节  刻书业与近代新闻出版业
        官方刻书业与私家刻书业的发展
        清末民初私人出版业兴起
       《皖报》《白话报》《安徽俗话报》在清末先后印行
第五节  宗教
        朱元璋的三教互补思想与三教合一政策
        憨山德清的三教合一说
        嘉靖帝朱厚熜的崇道政策与行为
        周榖创立儒、道、释合一的“大成教”又称太谷学派
        杨文会开创中国佛学院的先河
        陈撄宁主办《仙学月刊》等道教杂志
第六节  物理、天文、数学
        物理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
        天文历算:凤阳观星台的建立、杨光先的天文历法成就与“康熙历狱”、方以智父子师徒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梅文鼎家族对于天文历法的巨大贡献、江永、戴震在天文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齐彦槐制作天文仪器
        数学:程大位与《直指算法统宗》、梅文鼎的数学成就与数学思想、江永、戴震、罗士琳、汪莱等的数学成就
第七节  医学、农学、工艺、印刷
        医学:汪机《医学原理》、徐文甫《古今医统大全》、孙一奎《医旨绪余》、江瓘《名医类案》、叶桂《温热论》、夏鼎《幼科铁镜》、 程国彭《医学心悟》、吴谦《医宗金鉴》等
        药物学与药剂学:朱橚《普济方》、吴昆《医方考》与《药纂》、汪昂《医方集解》与《汤头歌诀》等
        喻仁兄弟与兽医学著作《元亨疗马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学团休——宅仁医会
        人痘接种法在太平县发明
        农学著作:王宗沂《蚕桑辑要》、方观承《棉花图》
        植物学著述:朱橚《救荒本草》、汪灏的《广群芳谱》
        地理学与其他科技著作:洪亮士对舆地学的贡献、郑复光的《镜镜冷痴》与《费隐与知录》
        手工工艺:髹饰大师黄成与《髹饰录》
        印刷技术:起源于徽州的变色迭印的“饾版”印刷方法、胡正言改进彩色套版印刷术、木活字印刷的出现与泥活字印刷的改进

第五章  明清至五四运动时期(下)

第一节  文学
        桐城文派的三祖(钱澄之、戴名世、方以智)、三宗(方苞、刘大櫆、姚鼐)、姚门四杰(方东树、梅曾亮、管同、姚莹)与殿军(吴汝纶)
        诗文创作:汤允勣与“景泰十才子”、 程敏政《篁墩集》、吴应箕《楼山堂集》、程嘉燧《偈庵集》、施闰章《学余堂文集》与《学余堂诗集》
        传奇:陶辅、金兆燕与梅鼎祚的传奇作品
        张潮辑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吴敬梓与其《儒林外史》
        宣鼎的《夜雨秋灯录》、许奉恩的《里乘》
        汪静之等早期的文学活动
        诗文理论:戴震“以道为本”的文学思想、刘体仁论词的《七颂堂集》、王钟麒的小说理论研究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徐霞客、袁枚等在安徽的文学活动
第二节  绘画与版画
        绘画:徽州画家群与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以萧云从为首的姑熟画派、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家群、以石涛为主要代表的描绘黄山的画家
        桐城等地的重要画家方亨咸、方士庶、方畹仪、姚元之等
        黄宾虹早期的绘画成就
        朱同、石涛、黄宾虹等的绘画美学思想
        徽派版画的主要作者、刻工及代表性作品
第三节  戏剧
        杂剧与戏曲作家:朱权、朱有燉、汪道昆、郑之珍、汪廷讷、梅鼎祚、余翘、阮大铖、尤燮、李文瀚、吴震生、方成培等
        四大徽班进京
        著名演员:郝天秀、高朗亭、程长庚、何桂山、杨月楼、王鸿寿、汪桂芬、夏月珊、杨小楼等
        黄梅戏、庐剧、泗州戏、皖南花鼓戏等的兴起与发展
        潘之恒的戏曲理论
        曹心泉著《百年昆曲消长录》等
        陈独秀的《论戏剧》
        周剑云参与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
第四节  音乐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张野塘整理加工昆腔、凌廷堪的《燕乐考原》《梅边吹笛谱》、著名琵琶演奏家钟秀之、查八十
第五节  书法与篆刻
        书法:毕懋康、詹景凤的书法;程瑶田、姚鼐、梁巘的书法
        篆刻:主导全国印坛的何震、苏宣、朱简、汪关;徽派篆刻四大家:程邃、汪肇龙、巴慰祖、胡唐;黄士陵与“黟山派”
        邓石如的书法与篆刻
        包世臣的书法与篆刻
        徐上达、潘茂弘等的篆刻理论

下 编   安徽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化遗产

第一章   徽商和徽商文化

第一节   徽商的兴衰
         徽商的兴起、鼎盛、衰落
第二节   体现徽商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鲍漱芳、胡余德 、胡光墉、江春、马曰琯等
第三节   徽商的文化精神
         自强不息的徽骆驼精神、义利统一的价值观、薄利多销的经营观、细水长流的消费观、爱乡爱国、热心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等
第四节   徽商的文化活动
         兴建古建三绝(祠堂、石坊、宅第),兴办义学、书院,刻书、藏书,兴办戏班,收藏字画,兴办文房四宝的制作业

第二章   历代治水工程及其方略

第一节  历代治水工程
        大禹导淮、孙叔敖与芍陂、舒城七门堰、庐江楼船、歙县渔梁坝
        淮北地区的古代运河
第二节  历代的治淮方略
        黄、淮、运一体的治理方略、复淮与导淮
第三节  著名的水利著作
        沈立的《河防通义》、方观承的《直隶河渠书》、潘锡恩的《畿辅水利初案》、俞正燮主纂《续行水金鉴》、周馥的《治水述要》等
第四节  汪应蛟、左光斗等对北方农田水利建设的贡献

第三章  有安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传统戏剧与曲艺
        戏剧: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皖南花鼓戏与其他花鼓戏
        曲艺:凤阳花鼓、安徽大鼓
第二节  民间美术与传统工艺
        民间美术:徽州三雕、阜阳剪纸、灵璧钟馗画
        手工技艺:文房四宝、芜湖铁画、万安罗盘、界首彩陶
第三节  传统音乐舞蹈与体育杂技、游艺
        民歌:巢湖民歌、当涂民歌、五河民歌
        舞蹈:皖南、皖北(颖上、怀远、凤台)等地花鼓灯
        体育、杂技与游艺:亳州五禽戏、六洲棋
第四节  民俗
        皖北:界首苗湖书会、涂山禹王庙会等
        皖中:肥东洋蛇灯、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等
        皖南:九华山庙会、轩辕车会、徽州祠祭等

第四章   有安徽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黄山
第二节   佛教圣地九华山、道教圣地齐云山与其他名山
第三节   徽州古民居代表和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
第四节   国家级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文化名城:亳州、寿县、安庆、歙县、绩溪等
         文化名镇:肥西三河镇、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等
         文化名村(街区):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唐模村等
第五节   著名的单体建筑
         明中都皇城及皇陵石刻、歙县许国石牌坊等

结 语

第一节   安徽既往文化的当代意义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节   安徽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几点说明

一、在写作过程中,节目的标题将由具体作者作适当调整,节目的内容表述也会有所修改或润饰。
二、各章各节都要写长短不一的导语,但导语二字不写入篇章目录中。
三、明清至五四运动时期份量很重,在编写的过程中,将考虑是否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四、明清至五四运动时期,有的门类因内容丰富,节下的目较繁琐,拟在布置写作任务时与有关作者商议调整。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