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政策与行动
11月2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在京开幕。在主题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政策与行动”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实现共赢目标展开热烈讨论。现摘编主要观点如下:
曹文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智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智慧来源,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智库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强支持国际经济合作的政策研究。加强国内政策支撑和体制创新的研究,特别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加强国家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研究,促进金融政策协调合作,逐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要不断研究丰富“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着力打造“一带一路”行动型智库。通过创新“一带一路”智库合作模式、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等,深化各领域智库间的交流合作,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智力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增进各领域交流和互信。智库要勇于承担引导责任,正确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传播“一带一路”核心理念,不断增进各国了解互信,使各国人民真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良好愿望和切实行动。
韩景阳(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原副书记)
建设“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应该广结天下英才,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民族和文明体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吸纳多元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应组建国际性的“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将世界上致力于研究“一带一路”的研究机构、研究项目和研究人员整合起来,为智库搭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交流平台,共同对“一带一路”重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政策研究。“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智库的深入研究,而且需要培养一大批各行各业急需的建设人才。要尽快推进建设“一带一路”大学联盟,将沿线国家的大学资源整合在一起,为“一带一路”不断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张景安(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重大的颠覆性创新时有出现,科技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关键。在这个世界性的创新大潮和创新竞赛中,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芬兰、马来西亚、白俄罗斯6个国家将成立国际丝绸之路科学院,其非政府、非盈利的学术研究机构的民间性特征和性质,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切实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与交流合作意义重大。推动“一带一路”,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技术文化交流,构建科技战略咨询库,促进协同创新,并编制“一带一路”科技发展议程,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心、平台中心,促进“一带一路”科学发展合作和创新,引领未来发展,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
王辉耀(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一带一路”沿线几十个国家可以组建国际“一带一路”联盟,或者建立共同治理机制,甚至可以尝试在“一带一路”里面探讨自贸协定。如何在“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推动自由贸易,也非常重要。其中,与东盟合作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如开展贸易合作、旅游产业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此外,还可以与东盟合作建立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示范区,开展国际文化教育,更多吸引东盟国家学生来中国留学等。
刘建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面临六方面现实问题:来自现有国际秩序的阻碍;融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走出去”的企业质量参差不齐;理论支撑不足;存在政治、地区安全等风险;我国自身配套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优先对接对方国家的重大战略,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不贪多,不求大;把政策和人文沟通等“软”的政策放在“硬”的政策之前,引导广大沿线国家改善投资,大力发展科技、卫生、旅游合作;推进金融创新方面一系列的务实措施,加快研究成立国际发展署,依托专业化的国际开发机构和人才,提高对内协调和对外沟通的能力。
张燕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当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争议,更加凸显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价值。过去存在对创新、不公平和治理等问题的忽视,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们沿线各个经济体共同的事业,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重点;牢牢把握扩大内需和消费这个战略支点,通过本地的相互需求带动相互贸易、相互投资和相互融资,这是我们本地区发展的基础,也是合作的战略支点;牢牢把握“一带一路”蕴含的巨大商机。
(曲一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