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冯骥才江北半浦谈古村落保护
著名作家、书画家冯骥才考察半浦古村建筑。(周建平 摄)
宁波日报记者 陈青
江北记者站 吴红波
“保护古村落不只是怎么修复的问题,关键是老百姓有没有自觉?我们要唤起民众对自己村落的热爱,对自己文化的热爱。没有这种文化自觉,谁保护也保护不好。”昨天,被称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走访江北半浦古村,细致察看了中书第、半浦小学等古建筑,并在村文化礼堂接受了记者专访。
古村落是乡愁的依托
怎样保护古村落?冯骥才认为,“还得回到原点提问为什么要保护古村落?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要重新体会一句话,就是经常说的‘记得住乡愁’。村落的意义跟人的关系在于土地的情怀、家乡的情怀,我们保护古村落关键还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根,我们乡愁的依托。”
冯骥才说:“从热爱自己的文化来说,我们应该向欧洲人学习。意大利人、法国人都喜欢自己的老房子,他们对历史有敬畏感。”他说,古村落是最传统的社区,里面传承着我们这块土地的历史和记忆,人们的家族、血缘、情感以及独特的文化创造。“保护这块土地里的精神情感,唤起老百姓热爱,唤醒老百姓的自觉,唤醒人们对世代相传的已经习惯了的村落的认识之后,才是对它物质性的保护。”冯骥才说,中国自然村落有200多万个,“国家评选的传统村落是2555个,2555个远远没有把中国有代表性的、各地方千姿万态的村落包括进来。如果都包括进来,我个人认为,最起码会超过5000个。要把那么多的村落保护起来是件非常难的事。”
半浦古村保留了一些精华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半浦古村干净整洁,给冯骥才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村落历史悠久,我们看的宅子说是清末的建筑,以我的经验来看最起码是清代中期的,里面的石刻非常细致,到清末已经没有这样的做工了。另外,上百年的变迁使原来的形态已经支离破碎,但是半浦还留下了一些我看起来很好的精华。村里很认真地请本地贤达人士研究,并且把最关键的建筑修复并保护下来。”
目前1200多位居民基本还生活在半浦古村里,“保持这样的状态很好,就是说村子的主人没有走。1200人一定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代代相传的习俗,文化灵魂没有变化。村里领导清楚自己的文化家底,这是最重要的。”冯骥才说,一个社会使一个人富裕起来是容易的,让一个人文明起来要有长时间文化的养育。“现在有志愿者要在半浦做国学中心,这个想法很好,村里也很支持,这都是养育文明的一种方式。”但是国学怎么做?冯骥才建议,国学先不要往太深奥的做,“国学太博大精深了,但是中国民间文化有大量的国学元素。仁义礼智信里面最精华的东西,老百姓在民间的戏剧、传说、故事、年画、剪纸、吉祥图案里面表现出来了,成语、歇后语、谚语里面都有国学。要善于从民间文化里找国学因素。”
村落建档就是把家底落在纸上
“我们现在给中国传统村落建档,其实村落名录之外的也要建档,特别是半浦古村这样的,各个村都应该有自己的档案。”冯骥才说,过去的地方历史叫方志,但是方志做到乡一级就没有了,“2000-2010年间,中国一共失去了90万个村落。如果我们连失去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对历史不负责!怎么办?我觉得应该抓紧建档,把我们知道的家底落在纸上,那些没有文字记载不确定的东西变成了有文字记载的确凿的依据,村落在历史上应该留下来。”在他看来,这个档案要非常详细,把村庄的形状、主要街道、人口、历史,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记录下来,既有文字也有图像。
谈到关于对宁波古村落的建议,冯骥才说:“我也是宁波人,自己夸自己家乡好也是应该的。做事情很认真、很低调是宁波人的特点,我们做了很多的事,像半浦这样的村落,我在北方看做得那么细致的还是很少。包括老家慈城,我也非常欣赏,古建修复完全没有我经常批评的那些粗鄙化,没有仿古,有的是对历史敬畏的感情,这点我觉得非常好,我也应该向家乡父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