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
世界代表性国家实现 可持续发展时间表
典型国家人类发展指数 达到0.8目标的实现时间
进入21世纪的地球,面临着人口增长、能源和资源需求、生态和环境胁迫、社会问题等带来的多重压力,也面临着土地利用改变巨大、城市化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强度非线性增大、气候变暖、网络化带来的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21世纪开始之年,“应对变化中地球的挑战2001”世界大会首倡并发布了“可持续发展科学”诞生宣言,并正式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是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学术方向。
2015年被称为可持续发展年,9月在纽约世界首脑特别峰会上将批准“2015后发展议程”。为配合这一时间节点,本课题组发布世界首份《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本报告在世界上首次计算了主要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间表,获得了全球192个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还特别提出了在“后发展议程”中全球目标设计的新思路。
本报告既从经济增长、结构治理和环境安全的实用性要求出发,也从哲学观念、人类进化、文明形态的理性化总结出发,力求全方位涵盖“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巨系统的行为规则,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从而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庞大的交叉科学体系中,彰显中国学派的学术见解。
1.深入认识可持续发展概念
自1983年联合国启动可持续发展的奠基性研究以来,“可持续发展科学”已经凝练出以下三项共识: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克服增长停滞和边际效益递减(提供动力);必须保持财富的增加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维系质量);必须保持代际与区际的共建共享,促进社会理性有序(实现公平),从而在可持续发展内涵中提取出了“动力、质量、公平”三大元素。只有上述三大元素及其组合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不同阶段获得最佳映射时,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内涵才具有统一可比的基础,才能制定可观控和可测度的共同标准。
1999年,中国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发布,明确提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贯穿于整个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主线,为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建立提出了可公度性要求。
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建立与完善大致分为四个主要方向——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生态学方向以及系统学方向,其中,系统学方向为中国学者所独立开创。
由于各类局限性约束,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公理破缺也正逐渐显现出来:在强调代际公平的同时比较忽略区际公平;在强调环境效应的同时比较忽略社会效应;过分强调自然变化,比较忽略文化变化。
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与千年发展目标实施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进入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科学,我们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拉格朗日点”作为制定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时间表的定量指南,并据此作出对各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时间的基本预测。我们将进入可持续发展门槛的前提设定为:“无世界大战发生、无全球性经济危机发生、无全球性国际治理结构失控发生、无全球性网络灾难发生、无全球性不可控事件发生。”
2.世界2015年后发展议程
2015年后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
挑战之一,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表现为: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阈值之内面临巨大挑战;世界资源短缺风险日益凸显,实现资源消耗“零增长”目标任重道远;全球环境污染程度持续加重,仍处于环境与发展的“两难”境地;全球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赤字”加速上升。
挑战之二,人与人关系不和谐,表现为:人口总量呈加速增殖,人口结构失衡日益严重;全球“财富鸿沟”越来越大,陷入发展与公平的“两难”悖论;全球失业和贫困人口居高不下;全球社会风险持续增加,社会认同感降低。
挑战之三,人类身心关系不和谐,表现为:“财富增长”与“幸福流失”悖论;“致富至上”“唯GDP论”泛滥;“消费异化”与“可持续消费”冲突。
有鉴于此,本报告设计了一套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的定量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从威胁空间范围、时间尺度、应对难度三个维度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威胁进行评价。其中,空间范围分为全球尺度、洲际尺度和区域尺度三类。时间尺度分为长期(大于100年)、中期(50~100年)和短期(小于50年)三类。应对难度分为高(无解决方案)、中(有解决方案难实施)和低(有解决方案易实施)三类。
评估结果显示,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前十大威胁依次为——气候变暖、恐怖活动、资源短缺、自然生态退化、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腐败行为、人口膨胀、地区冲突和传染病。
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也正迎来历史性的新机遇。首先,从发展动力引擎的升级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潮方兴未艾,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动力升级,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撑;其次,从全球治理体系调整来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群体性崛起,与传统发达国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构建的良性互动和共建共享之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新活力和领导力;最后,从发展理念变革来看,全球绿色新政方兴未艾,从追求“资本红利”向追求“生态红利”转变,推动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孕育着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3.世界的社会难题与人文响应
本报告基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维度,构建了社会和谐指数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对全球社会和谐指数的研究发现各国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社会和谐指数研究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社会治理、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三大子系统及其分属的七大要素。其中,社会治理是对世界各国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度量,由治理能力、社会清廉及和平指数三项组成。社会稳定是对世界各国政府应对国内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能力的综合度量,由幸福体验和基尼系数两项组成。社会发展是对世界各国政府促进本国人民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综合度量,由教育投入和创新能力两项组成。该体系还对三级指标进行说明与界定,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方法与权威的资料来源。
通过计算,我们得出全球典型国家2013年社会和谐指数。测算结果显示,社会和谐指数与国家类型基本一致。
人类发展指数(HDI)由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三个指标构成,分别反映人的长寿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然后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当年世界各国的综合指数,据此衡量当年各国的人类发展水平。根据人类发展指数的高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世界各国依次分为极高人类发展水平、高人类发展水平、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和低人类发展水平四个组别。
本报告认为,世界各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以上将是社会问题减少、人类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因此,本报告根据现有不同组别人类发展水平的年均增长率估算出世界平均HDI值发展趋势和不同类型的典型国家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的时间。就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发展指数大约将在2040年前后达到0.8,之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预计将在21世纪末达到0.95。
4.未来15年后发展目标的重整
本报告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作组建议的17项目标为基础,对不同类型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选择进行计算、分析和总结,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可在如下几个方面对“17项目标”进行改进。
一、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报告充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两大可持续发展主题,并由此提出发展动力、质量和公平等三大元素的逻辑自洽理论。
二、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报告将全球各国的发展阶段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并对各种类型发展阶段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质量和公平优先级进行评价。
三、本报告以“17项目标”为基础,对五种类型国家,特别是小岛国家,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四、本报告在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国家中,分别选取五个代表性国家,对其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优先级进行排序。
五、明确可持续发展“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本报告不仅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强调目标背后的责任。
未来15年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选择中,本报告以美国、德国、挪威、澳大利亚、日本为例,虽然他们在各维度上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其中也存在短板,假设以0.618(标准化数据的黄金分割点)作为各项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值,距离标准值越远,越应该优先发展该项目标。基于这样的假设,未来15年发达国家应依次优先在能源配置、用水安全、生产消费、气候变化、劳动就业等目标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未来15年新兴经济体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选择中,按同一研究方法,本报告以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为例,未来15年新兴经济体国家应依次优先在结束饥饿、能源配置、确保健康、用水安全、生产消费、劳动就业、社会平等、城市发展、海洋利用、全球合作等目标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以印度尼西亚、不丹、埃及、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为例,未来15年应依次优先在确保健康、结束饥饿、能源配置、生产消费、用水安全、劳动就业、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全球合作、社会平等、海洋利用、优质教育、性别平等等目标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最不发达国家以阿富汗、孟加拉国、苏丹、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为例,未来15年应依次优先在基础设施、确保健康、城市发展、用水安全、消除贫困、优质教育、全球合作、结束饥饿、生产消费、社会进步、社会平等、能源配置、海洋利用等目标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小岛国家以马尔代夫、斐济、所罗门群岛、汤加、毛里求斯为例,未来15年应依次优先在确保健康、海洋利用、用水安全、劳动就业、生产消费、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城市发展、社会进步、性别平等、社会平等等目标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世界192个国家(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是正确引导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关键。指标体系应具有三大重要特征:是反映系统本质和行为规矩的“量化特征组合”;是衡量系统变化和质量优劣的“比较尺度标准”;是调控系统结构和优化功能的“实际操作手柄”。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四个等级。其中,总体层表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代表着战略实施的总体态势和总体效果;系统层由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函数关系表达为五大系统;状态层在每一个划分的系统内能够代表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要素层采用可测、可比、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度量。
综上,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原则下,综合考虑指标的可获取性和连续性,构建了共包括五大系统和26项要素组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其中五大系统包括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26项要素中既包括单一要素指标,也包括综合要素指标。
依照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用“世界银行”和《人类发展报告》(2014)发布的全球各国家(地区)最新年度统计数据,在统计规则的统一比较下,本报告完成了世界各国家(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五大分项的计算。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共选取全球192个国家(地区)。据测算结果,前十名为挪威、瑞士、瑞典、加拿大、冰岛、芬兰、奥地利、德国、斯洛文尼亚、澳大利益,末十名为格林纳达、基里巴斯、索马里、密克罗尼西亚、尼基茨和尼维斯、毛里塔尼亚、圣马力诺、马绍尔群岛、图瓦卢、南苏丹。
6.首推可持续发展“资产负债表”
在对世界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学解析的基础上,《报告》首次从全球视角介绍了世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负债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负债表”基本思想是从本质上强调对发展质量的评判。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构筑在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析之中,寻求不同国家之间及同一国家不同支持系统内部支撑要素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定量化、规范化,然后置于统一基础上加以对比,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比较优势)和“负债”(比较劣势)。
应用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对全球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相应的定量判别,即应用相对资产和相对负债相互抵消的净结果,作为各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质”的表征。
所统计的192个国家(地区)中,可持续能力相对资产最优的5个国家(地区)是:挪威、德国、冰岛、瑞典、新西兰。可持续能力相对负债最大的5个国家(地区)为:南苏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乌干达、也门、冈比亚。依据国家类型划分,可持续能力相对资产最优的为发达国家(66.07%),其次为新兴经济体国家(61.50%),最后是最不发达国家(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