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诗词提供发展空间
第二届“雅韵山河”当代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观点摘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近日,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央电视台以“中华诗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共同举办第二届“雅韵山河”当代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华诗词研究院和央视科教频道承办。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副馆长冯远,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诗家学者罗辉、程毅中、白少帆、赵仁珪、王玉明、孙霄兵、朱国清、刘跃进、陈友康、屠岸、刘征、郑伯农、梁东、林岫、施议对、钟振振、黄仁生等50多位诗家学者出席。
与时代同行 为梦想放歌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 陈进玉
把中华诗词的繁荣与传播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两者联系起来,并且从学术、创作和传播方面加以研讨,大家来出主意、想办法,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做,不仅符合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有关指示精神,也是中华诗词界乃至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所关注的。这件事,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华诗词研究院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来牵头承办,也是适当的。
中华诗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是相通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用24个字概括,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集中概括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是当今13亿中国人普遍认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也是同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几千年来,中华诗词生动地记录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内心情感,折射出不同的时代风貌,滋养了民族的审美情趣,提升了民族的精神品质。
弘扬中华诗词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中华诗词短小精悍、脍炙人口,它是从汉语言文字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体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美”字,具有一字一音、节奏明快、音韵铿锵、朗朗上口的特点,它饱含深情、富有诗意、寓意哲理,又言简意丰,深得国人的喜爱。中华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融入民族的血液,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凝聚力,始终青春常在,诗词这种滋养民族心灵的功效是不可忽略的。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诗词仍然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能为中华诗词的研究、创作、普及和传播提供无限广阔的空间。古今中外,凡是真正有杰出成就的作者,真正有历史影响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与其所处的时代同行,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本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美好梦想而放歌的。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不会妨碍人们的创作自由和题材的多样化,恰恰还会为那些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当代中华诗词创作者们提供无限广阔的艺术空间。
中华诗词要表现时代风云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郑欣淼
诗词创作是否要关注当下、反映现实生活,亦即与时代风云的关系问题,是当下诗词界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深入思考的一个话题。
诗歌是感情不可遏止的抒发。引发诗人感情触发的重要方面,就是社会现实,就是时代风云。从根本上来说,诗歌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生活现实的反映,人们通过诗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状态抒发表现出来。缘事而发,缘情而作,诗言志,歌永言,正是我们诗骚传统中最珍贵的核心理念。个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离不开时政,也离不开世运。诗歌总会反映现实,关键是如何反映,或者说反映得如何。中华诗词有着多种体式,为反映现实提供了充分的天地。
时代风云是激发诗人创作的重要条件,是当代诗词的主要内容,反映现实的创作更需要诗词家的努力,不断提高质量。目前诗词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时代风云上,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简单化、公式化,缺乏真情实感,缺少形象思维,思想深度不够。另一种不好的倾向是刻意追摹古人,脱离当代生活,缺乏时代感。有些人喜欢“克隆”古人的作品,刻意追摹古人,袭用前人的语言、意境。
宏伟壮阔的中国梦,激动人心的时代风云,召唤着千万诗人词家直面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感情。
诗词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仁珪
当代诗词创作如何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意义在于它能把纯意识形态的、纯政治伦理的概念转化提升为心灵的感应,精神的修养,情感的共鸣,审美的欣赏,从而将一种说教式的教育,转化为一种艺术的感染;将一种外在的要求,转化为一种本能的修持;从一种是非的判断,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思想。
作为诗词工作者,我们只要抓住一条铁定的原则,就是用正确的观点,饱满的感情,敏锐的观察,紧紧抓住现实生活的主旋律,反映出当今社会的重大事件,为社会的前进,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展提供出正能量。
今年是甲午战争双甲子纪念年,而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不仅中国要隆重纪念,而且全世界都要隆重纪念。在那“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前辈诗人学者曾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抗战诗篇。须知,作者都是抗战的亲历者,作品具有高度的写实性。
诗性文化与当代诗词的国家职责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城市学院院长 刘士林
最近一段时间,和中华诗词在当代的命运关系最密切的话题,无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尖锐指出的“去中国化”问题。我个人以为,未必是教材编写者一定有什么政治目的,但同时也因此感到更深刻的悲哀和无奈。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坚船利炮”为代表的物质文明为先导,以20世纪初期西方“德先生”“赛先生”为代表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为中坚,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文化”为代表的理论与文化思潮为殿军,一种“以西方之标准为标准,以西方之是非为是非”的殖民心态由表及里,由外而内,成为百年痼疾。一些人像这样“去中国化”已经习以为常,麻木不仁,甚至是无意识化了。但最令人惊奇的却是,这个问题很大的“冰山一角”,竟然是从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被掀开的。这正说明了美轮美奂的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所特有的内在密切关系。
以“诗性智慧”为核心,不仅可以梳理出中国文化的清晰肌理,也可以建构出与西方文化的结构性差异。源远流长的中华古典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学技艺或审美对象,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承载体系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最真实的生活方式。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是诗性文化,这个文化既是我们民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内部自我认同的身份证明。所以说中国最根本的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文化的安全就是诗性文化的安全。从诗性文化出发我们才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真善美,这和某些媒体上教给年轻人的完全不一样。
诗词的价值观念及其重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黄仁生
从作者主体角度,古代诗歌主要以抒情言志为价值追求,以真、善、美的融合为价值取向,以创造意境为价值目标;从批评主体角度,主要以认识、教育作用为诗歌内容评价的价值尺度,以“六观”为诗歌形式评价的价值尺度,以格调雅正为价值目标,以令人感动(最高级别是“感天地泣鬼神”)为价值导向。但是,论及古代文学价值观念,往往难免有简单化甚至片面化的倾向,如以“经世致用”或“文以载道”来指称古代文学的核心价值观,前者混淆了学术与文学的区别,后者混淆了诗歌与散文的区别。
当下旧体诗词价值观念的重建,首先要破除以新诗为正宗的观念;其次,应理直气壮地重申文学“通变”的观念,不必囿于近百年的诗歌得失,而宜拓展视野。
从作者主体角度说,一是在价值追求上虽有多元趋势,但仍应以抒情言志为主,应该重构的只是情志的内涵,即应表现时代精神;此外,也可叙事说理,但应坚持形象思维的原则。二是在价值取向上仍应坚持真美的融合,我们今天讨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诗词作品时,首先应内化为作者的情志,然后再转化为“真”的内涵;美是形式的要求,包括语言、格律和表现技巧诸方面的运用;“真”的内涵只有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才有诗词的品格可言。三是价值目标也呈多元趋向,其中创造意境仍应成为短篇抒情言志类作品的第一目标,而叙事诗即使仍有意境描写,也应以塑造形象为价值目标;至于有些作品或为表现哲理,或为表现幽默意趣,或为寄托理想,只要是以形象思维进行的,仍然是诗词可以承载的价值目标。
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家 蔡世平
从汉语言文字里直接生长出来的中华诗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但同时作为精神文明的一种方法和工具,她又涵养了中华民族的诗性思维、人生智慧和人格操守。梳理并总结中华诗词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激活诗性思维,拓展民族的精神空间;二是可以启迪人生智慧,凸显民族的生命哲学。中华诗词蕴含的生命智慧,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是对民族“和文化”的认识,是人与天地为朋为友;三是可以培养人格操守,提升民族的精神品质。中华诗词中有以天地为经纬的大胸怀、大格局,有润泽人心大地的中华情,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洁精神,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而中华诗词在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传统文化
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 梁东
最近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文化、关于五千年文明有很多重要的论述,我看了以后有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原来我脑子里想的、我在呼吁的、我希望实现的、我觉得应该这样子转变的,习近平同志的话比我所想的更深刻、更到位。
我们走过来的路跟中国的文化的关系到底怎么评价?以前一说到中国建设道路时总觉得那就是现代,更不用说有些人唯恐跟过去的东西沾上边。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认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从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当中走过来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要弘扬、要践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的繁荣为条件,是从传统文化的繁荣开始。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了传统中国人的情感和意志,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重要范畴。我们要大力提倡诗词教育,它对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一高一低”现象看传统诗词的当代价值
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湖北省人大原副主任 罗辉
传统诗词的价值表现是方方面面的,从“一高一低”现象来看传统诗词的当代价值,是我多年观察后得出的看法。所谓“一高”,是指在长寿的人群中,诗人所占的比重特别高,也就是说“诗者寿”;所谓“一低”,是指在出经济问题的干部中,诗人所占的比重特别低,也就是说“诗者廉”。
传统诗词的“大我”与“小我”,是中华诗坛对诗人自我与时代关系的形象表述。显然,“大我”代表时代、代表社会,“小我”代表自我。传统诗词是最富有个性、人性与时代性的文学体裁,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无论是读诗、写诗还是用诗,都与“小我”——作者或读者相关,又必然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离不开“大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著名学者王国维关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论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读诗与用诗范例。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传统诗词对领导干部学习理论提出明确要求,他许多精彩的用诗范例,都是对诗化人生的鼓励和鞭策。
中华诗词的发展史表明,诗人与诗词都是具体时代的产物。诗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呵护方式,有利于诗人在“美”的体验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志”的激励下,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在“情”的感召下,促进淡泊明志与宁静致远。
诗词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王维真
云南是一块民族文化富集、民族风情浓厚、古典诗词成果丰富、民间文学创作受到中原文明影响较早的热土,老百姓特别是云南的少数民族,歌舞之乡、诗词之乡、文学之乡的美誉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老百姓常说,云南的少数民族生下来会走路就会跳舞,会喝水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现当代25个少数民族和大量的汉族诗人在诗创作方面久盛不衰,诗歌作品在倡导公平正义,形成和谐、友善、平等、自由的社会人文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各诗团组织运用各种形式,充分发挥诗词教化育人,引领风尚的作用。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楹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传承民族血脉,构筑精神家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凡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众多诗人踊跃投入救灾、抗灾,反映灾情,歌颂抗灾英模事迹。
诗词表现时代和自我,力求精美精致
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 林岫
关于诗词,我认为首先是要表现时代,但表现“小我”也未必不可。自古以来中国有许多可爱可亲的表现小我的诗,像“床前明月光”之类,也是中华诗词传统宝库当中可贵的财富。所以一个健康的、能够在这样好形势下发展的当代诗词,在大是大非面前,诗人要站出来,这是担当。另外,诗词也可以歌颂我们平常的生活,写一些不乏小我的健康情调的东西。
其次,要放开眼界。日本现在保留了很多我们传统中的优秀的东西,我们自己却已经很淡化了。比如老师教孩子汉诗,日本小学是一定要学汉诗的。日本有六个专家委员会,在学习内容方面,这六个委员会的意见比政府都管用:如果政府想在教育上来点什么动作,必须六个专家委员会全部都投赞成票。韩国的汉诗也很发达,最近出了一套诗话,有17卷105种。当然,跟我们宋代的明清的诗话来比是小巫见大巫,里边有很多很珍贵的东西是我们所丢失了的。他们研究什么?他们研究诗法,但我们的教学却不讲这些,如果再不谈诗法,这诗词人才怎么培养?没有好的诗歌人才怎么会有中华好诗词?我们当前的诗词内容空洞贫乏,既不精致,也不精美,怎么能精彩呢?怎么能算好诗词呢?那我们就喊口号好了。所以我们要放开眼界学习。
中华诗词要表现时代精神
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 郑伯农
诗词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也是有显著成绩的。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诗词界老同志比较多,老同志大多亲身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对历史有亲身的体验,许多人很爱国、很爱人民。再一点,我觉得我们诗词界的一些组织,比如说中华诗词研究院,还有我们的兄弟单位像中华楹联学会,还有各地的诗词学会,在提倡主旋律,提倡社会主义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是比较一致的。
当代中华诗词反映新时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成绩的,我们的诗词事业在稳步前进。说到缺点,我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觉、主动、积极地运用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反映新时代的人还不够多。二是反映的深度、力度还不够,缺乏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作品,能够在全社会引起强烈震撼的力作。现在社会风气有几分浮躁。我们应当力戒浮躁,潜心创作,千锤百炼,厚积薄发,以“发愤忘食”的精神提高创作水平。反映新时代不是靠说大话、唱高调,要写出历史的真正内涵,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人心、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