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之声

媒体之声

王立平:好作品应求得社会最大公约数

信息来源:新华网作者:
发表时间:2014-11-15
字号:/

    新华网10月24日电(记者 李晓云)10月23日,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参加新华网思客“大方谈”对话活动。在活动现场,王立平老师跟“大方谈”的观众和网友们分享多年来文艺创作的感受,特别是创作电视剧《红楼梦》、电影《少林寺》等经典影剧音乐的经历。王立平还从文艺市场化面临的问题,文艺创作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很多精辟而又幽默的观点。现将王立平的现场对话摘录如下。

 

(图为王立平在思客 “大方谈”现场 摄影:董博越)


 

    一首歌坏不了人,每天一首坏歌就要出大事
 

    [主持人]:王老师是我们作曲界非常受敬仰的老艺术家,对前几天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想听听王老师的观点。
 

    [王立平]:习总书记这次讲话非常有力,发出的是党中央的声音,是对于整个社会,对文艺界,对普通老百姓发出的一种呼唤。中国这些年来有很大的进步,科技、国防、经济等方面,其中经济成就更是举世公认,老百姓有亲身的感受,我们国家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究其原由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法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执行不得力,这都是理由,还有很重要的理由是多年来我们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受到了挑战、抵制,甚至是舍弃,使得很多国人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已经逐渐跟传统文化疏离了。另一方面是世界上有一些对中国的崛起恐惧、敌视的势力,还有一些利益集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
 

    习总书记的话应该说既有理论高度又有详细的分析,而且明晰地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具有可操作性,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引起文艺界甚至社会各界的热议一点不奇怪。现在到了该理理思路、想想办法的时候,因为这是一件大事,它不仅决定了我们的社会能不能更好更和谐地发展,甚至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党能不能够领导人民继续往前走。
 

    谈到文化的本质和重要性,就应当了解:文化不仅仅是吃喝玩乐。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把文化艺术跟娱乐混为一谈。文化艺术是要触及灵魂的,它不但给人们愉悦的感受,而且要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人们的精神面貌。我不赞成夸大娱乐在政治上的作用,说听了一首坏歌就会从生活上堕落、从思想上腐化,不至于如此,但如果每天都是咿咿呀呀甚至不健康的声音熏陶着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长此以往也是要出大事的。


    当下主要矛盾,是演技跟不上百姓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
 

    [主持人]:虽然《红楼梦》的电影和电视剧已几经改版,但王立平老师创作的87版《红楼梦》歌曲却最经典。关于当时的创作状态,我记得王老师曾经用“一朝入梦,终身不醒”来形容,旷世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您全身心投入的热情。王老师您觉得,要具备怎样的精神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呢?
 

    [王立平]:首先,音乐工作者应该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其次,艺术创作不是光有热情就行。我因为作《驼铃》这首歌和部队结缘,很多部队的朋友给我讲了很多故事,讲故事的他们带着多少真心实意的眼泪讲,听故事的我为此又付出了多少动心动魄的感情。
 

    [王立平]:再比如写《红楼梦》歌曲,光有热情没有灵感怎么行?有人问我灵感是怎么来的,我反问:什么叫灵感?吃五个火烧,吃一个没饱,吃两个还没饱,一直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那就叫灵感来了。可是你不吃前四个火烧哪有第五个灵感?所以,作为一个搞艺术的,还是得下死功夫。
 

    [王立平]:搞艺术的过程并非充满金钱、掌声、鲜花、荣耀、快乐,不是这样。搞艺术更多的是受苦。如果有人问我为艺术付出的多还是获得的多,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王立平]:现在存在一个“剪刀差”,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老百姓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文艺创作水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欣赏水平不相符合。过去的我们还曾到社会和生活中去向老百姓学习,向传统学习,因为那个时候觉得不学就没有出路;但现在的文艺工作者都被惯坏了,路都不走了,车也懒得坐,就觉得自己大概什么都行。我从前最喜欢诗,现在都不读诗了,为什么?因为好多诗人的诗不是写给我们看的,而是给自个儿写诗,再找几个人你夸我我夸你,圈子里有十个人就印上十本,你读我的我读你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文化真的是要越来越倒退,更不可能满足老百姓日益提高的要求。
 

    [王立平]:我一直到现在还是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的名誉会长,曾专门研究电影音乐,有人就问我:过去有那么多好的电影歌曲,现在好歌都哪儿去了?我竟无言以对。的确如此,现在的很多电影没有歌,有的有了歌大家不听,听了也不再唱。
 

    好作品应求得社会最大公约数
 

    [主持人]:您认为好的作品,其共通的特点是什么?
 

     [王立平]:好的作品,就是要求得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具体说来就是,你的命题、风格、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都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广大老百姓。艺术不是唱口号,今天要搞计划生育,明天要搞爱国卫生,难道唱唱就能实现吗?不是这样的。艺术创作要触动人的灵魂,以情感人,如果只是喊个口号,大家凭什么听你的?驳杂的声音太多,人们就要听爱听的,听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和内容,听审美趣味和自己一致的,才会心甘情愿地欣赏和追随,这才是好的作品。好作品不是强迫人听,据说东北某地曾经规定不来唱被推荐的几首歌就扣奖金,人们下了班都不敢直接回家吃饭,得先唱完歌再走,唱完了只有一肚子气,绝对不会爱那些歌。
 

    [王立平]:好的艺术品是不胫而走,是绕梁三日、三月、三年,甚至是几十年。《红楼梦》是我们老百姓心头上的宝贝,它的歌曲我也写得何其惶恐,气短神伤。多少回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作曲,因为老百姓的要求一定特别高,我没有把握去达到要求,所以只能一遍一遍地推敲,慎之又慎。最后,《红楼梦》的曲作落到纸上后没有动过一个音,这种情况在我的所有作品中也是唯一一次。对于《红楼梦》,我是敬畏的,战战兢兢,不但有敬还有畏。
 

    [王立平];而现在的有些孩子,不知道是因为真大胆还是艺高人胆大,什么都是“那我知道、那我会”,也不用出门,就古今中外什么都敢写。写是写出来了,但能不能跟老百姓的想法,跟广大群众的爱好合拍呢?不一定。作为艺术工作者,还是要多多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传统学习。
 

    [王立平]:《红楼梦》没有用一句现成的民歌,但它的每一段旋律都很“中国”。所以,我们向传统学习要下死功夫,向群众学习更要下死功夫,如果不知道不同的人们需要什么,只是闭着眼睛自顾自地唱,谁听你的?
 

    [王立平]:同时,我们还要向外来文化学习,无论是科学技术、乐队、手法还是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为我所用。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社会、时代和老百姓对我们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如果我们懒惰了,跟老百姓越来越高的要求就会产生更大的剪刀差。所以,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向传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外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学习,同时要下死功夫,要更专业。
 

    [王立平]:我写《红楼梦》写了四年半,光一首《葬花》就写了一年九个月。不知道在今天,还有谁能耐着性子写上几年?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机会,但也有人没有把握好,丧失了大好机会,浪费了大好青春。我到了这个阶段,还总是不甘心,总觉得应该再给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