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纪念《四世同堂》问世七十周年研讨会在渝举行
7月25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中国老舍研究会发起的纪念《四世同堂》问世七十周年研讨会在北碚举行。1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回顾老舍在重庆创作《四世同堂》的点滴,并深入探讨老舍其人其作的文化意义。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出席研讨会。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老舍的长子、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与老舍的长女舒济、三女舒雨参加研讨会。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何事忠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关纪新主持研讨会。
“重庆是老舍先生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地方,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舒乙满怀着对重庆的深情为本报题词。他说,今年既是《四世同堂》问世70周年,也是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暨从事创作90周年,意义重大。
舒乙至今仍记得,老舍先生在北碚创作《四世同堂》时,正逢日军空袭重庆,每当防空警报响起,老舍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四世同堂》的手稿用布仔细包好,抱着跑进防空洞。“在老舍先生心里,这部手稿就和身家性命一样重要!”
在舒济的记忆中,创作《四世同堂》时,老舍患有贫血和疟疾,收入也十分微薄——当时每1000字的稿费,仅相当于现在的28元。但老舍仍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完成了这部抗战巨著。
“国难之时,百姓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四世同堂》记录了这一切。”舒雨说。回忆起在沦陷后的北平生活的日子,舒雨不禁哽咽落泪。
冯远认为,《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重庆见证了抗战的悲欢历程,而《四世同堂》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生命的书写。此时举办《四世同堂》问世七十周年研讨会,是对老舍先生的最好纪念。
何事忠表示,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传世名著《四世同堂》的深入研究,更是对老舍先生的重要纪念。重庆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培育巴渝文化,切实提升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