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之声

媒体之声

于丹:生态文明在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开花结果

信息来源:贵阳日报(2014年7月11日)作者:
发表时间:2014-07-17
字号:/
    “这两年的每个盛夏,我都会来‘爽爽的贵阳’赴一个‘爽爽之约’。”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脸轻松的于丹教授如是开头。
    于丹说,她两次在“青年先锋论坛”讨论的主题虽然不同,但都是出于对“青年内心成长”的关注。“生态文明是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青年内心的价值取向则决定了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那用什么去滋养青年的内心、促进青年内心的成长呢?于丹给出了她的“药方”,“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去吸纳、分享世界范围内所有的优秀文明,不分古今、中西。人的内心会因此丰富和慈悲,生态文明会自然而然地开花结果。”
    “从心门和家门走出的文明才能走出国门”
    “善的种子,只有经由一个人内心的发动和唤醒,才能长成一种善行和善德。始于内心的真善变成全民的价值共识,称之为文明。这样的文明是能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的。换句话说,能走出国门的文明,都是从自己的心门走出来的。生态文明也不例外。”问及青年人在生态文明面前应扮演何种角色时,于丹重置了因果,认为“求诸内心的善在先,生态文明这颗善的种子会随后发芽、生长。”
    但于丹也注意到,现在的世俗文化是“用脑的太多,观心的很少”、“向外求索的太多,忽略了求诸内心问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句话,忘了内心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样的一颗迷失的心,能找准前行的正确方向吗?”于丹在总结的同时,也表明了她的担忧。
    更让她担忧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的心,不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虚拟世界里。他们习惯在网络游戏里交朋友、当英雄,犯错了失败了可以游戏结束、再来一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在犯错了失败了说‘游戏结束,再来一次’吗?没有责任担当与自我反省的意识,这样的心是不正的,也是融入不进社会秩序中去的。”
    由此,于丹特别看重“家教门风”的重要性。她说,“在传统中,教育子女‘正心、诚意’的家教门风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家风文化,家风文化教育出来的小孩,在洒扫庭除、进退应对中知礼仪,家也因此成了一个人步入社会秩序的起点。”接着于丹话头一转,“在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家风文化偃旗息鼓,我们缺了一门叫‘正心’的课,很多人的心因此乱了甚至不正了。”她郑重地呼吁:要用家风文化给当今青少年“补课”,文明会跟着他们内心的善走出心门,走出家门,走出国门……
    “内心的成长需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内心的善’需要家风的培育,‘内心的成长’需要优秀文化的化育与滋养。”于丹说,这需要用一颗开放的心,在人类整体文明的视野下去吸纳所有的优秀文明,不分古今、中西,这样有利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构建。
    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人的“内心的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呢?于丹的回答就一个词——土壤。她的解释是,“我们的内心扎根我们文化的土壤。”随后,于丹通过回应两个常见的质疑,以论证观点——
    “有人会说我们脚下的‘土壤’营养成分不全。这首先是偏见。比如,许多人会认为,我们提倡生态文明是在赶西方人的时髦。从表面上看,‘绿色’、‘环保’等等时髦的词汇是西方人提出的。但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一次次用自己的语言对生态文明做了表达,天人合一、尊天亲地的理念,就是生态文明的最初概念。
    于丹说起了她去年的黔东南之行,小黄的侗族大歌、岜沙的“人树合一”、苗寨的药浴……“贵州的这些艺术化的、有信仰的生活背后,是可以推到国际上的文化传统。”
    于丹最后说,各种文明之间本身是需要以开放的姿态,保持沟通和交流的,这样才能糅合不同的文明形态,发展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比如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恰好搭建起了一座世界视野的桥梁,各种文明可以在桥上相遇,碰撞。‘开放’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