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王湛:教育家成长的环境建设与政策推动
时代呼唤教育家,因为“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教育工作的篇幅之长是空前的,在人民大会堂里激起代表的掌声之多、掌声之热烈也是空前的。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教育工作的新举措,“坚持教育家办学”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教育家办学”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温总理又在多个场合重申“教育家办学”的主张。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纲要》明确提出“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倡导教育家办学,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真正懂得教育的人来办教育。”
“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在国家层面,对“教育家办学”呼唤之强烈,前所未有。
“教育家办学”上升为国家意志,高层呼唤如此强烈,对营造社会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产生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一些地方开始推出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有影响的教育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进行总结研究和宣传,举办有关教育家成长的研讨会、论坛也渐渐多了起来。但是,这些工作还只能说是“开始推进”,“略有推进”。与党和政府对“教育家办学”的热切倡导、强烈期待相比,差距还很大,相关工作推进难孚人意。
倡导和推动教育家办学,这项工作的现状是,高层旗帜飘扬,中层工作飘忽,基层感觉飘渺。高层热情倡导,热切呼唤,但是,缺乏顶层设计。中层虽然也接过了相关的口号,但没有贯彻落实的全面部署,缺乏系统有力的工作措施。在基层,虽然听到了高层领导的黄钟大吕般的倡导声,但是,如何让一线的教育家在办学中大显身手,如何让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实至名归,确认他们的教育家身份,让他们在办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如何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中培养造就更多的教育家,这些都还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和工作推动,让基层的有志者及有心人感到高层的倡导声在空中激荡飘扬之后,又渐渐远去。
这种倡导热切而推进乏力的现状亟待改进。我们亟需加强环境建设和政策建设,让教育家办学的热切倡导成为中国教育的生动实践,让新时代的教育家们茁壮成长,大显身手。
环境建设
教育家的成长和教育家办学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宏大的,既有教育内部的环境,又有教育外部的环境,包括整个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是综合的,既有硬环境,又有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物质设施,经济条件,技术保障;软环境是指精神环境、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教育家的成长和教育家办学创造了有利条件,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不利于教育家成长的环境因素仍然存在,这主要是在软环境方面。
教育软环境中有几个倾向是引起社会诟病并令人忧虑的。一是急功近利的倾向。教育是有功利的。为了国家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追求教育功利的实现无可厚非;但仅仅着眼于短期的政绩、学校经济收益和子女就业的薪酬,则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功能。二是浅薄浮躁的倾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的全面培养,持之以恒的教化与陶冶。以应试、考高分、上名校作为教育主要目标,揠苗助长,期望一蹴而就,在起跑线上一搏输赢,这些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三是话语分化的倾向。近年来,教育始终是舆论的热点之一,说明了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社会各种意见充分发表,话语多元,并非坏事。但是,在一些必须形成共识、本来完全可以形成共识的问题上却难以形成共识,意见分化。当今社会利益主体多元,教育话语反映不同利益诉求,无可厚非;但被利益左右,全社会促进教育。发展的共识和合力难以形成,则是社会缺乏理性的表现。
软环境的核心是文化,是社会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是社会对精神家园的认识和态度。社会大多数人崇奉什么样的教育文化,如何对待先进的教育文化,怎样建设教育的精神家园,对教育软环境起着决定作用。当前教育软环境滋生的不良倾向,与社会大的文化环境有关。在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我们的社会出现了鲁迅一百多年前就批评过的“文化偏至”现象。
1907年,青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研究了欧洲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变化,写下了他早期著名论文《文化偏至论》,尖锐地指出:“递夫十九世纪后叶,而其弊果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十九世纪文明一面之通弊,盖如此矣。”鲁迅对这种扼杀文明之光的文化偏至现象的批评仿佛是针对今天中国令人痛心疾首的社会弊端的针砭。
社会的这种“文化偏至”,涣散和窒息了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教育家的成长和教育家办学,必须要有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对先进教育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加强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的环境建设,重要的任务是要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对先进教育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建设富有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先进教育文化的精神家园。
建设先进教育文化的精神家园,首先必须增强对坚持科学发展的教育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六十余年特别是近三十年余年以来,我国人民、广大教育工作者胸怀民族振兴大业,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和探索,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积累了坚持教育科学发展、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发展教育是政府、社会和全体国民的共同责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改革,推动教育发展,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这些坚持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丰富经验的结晶,也是我国人民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规律不断探求、深入认识的结果。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文化的核心。对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文化建立了高度与自信,我们必定能建设富有凝聚力的教育文化的精神家园。
建设先进教育文化的精神家园,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历代伟大的教育家传承给后人的主要是教育文化。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教育大师们教育学生的具体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已经被时间湮没,但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殷殷劝学,大师与学子不亦乐乎地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精神、教育文化却历久弥新,永放光彩。近代教育大师们让我们感动难忘的是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执着追求。他们的这种精神与追求正是足以光耀千古的教育文化。真诚地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灿烂的教育文化,就是对教育文化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坚守。
建设先进教育文化的精神家园,必须着力培育和锻造教育的创新品格。创新,应成为我们时代文化的特征,更应成为教育的基本品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自身必须具有丰沛的创新精神。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家,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办学风格,他们的教育实践充满着新的探索和创造。在推进素质教育面临重重阻力的时候,我们大声疾呼教育家要敢于“我行我素”,既希望教育家们敢于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更期望教育家们勇于创造性地突围。创新教育文化的培育,需要宽容,需要对教育家们不拘一格办学思想和实践的理解与支持。没有创新教育之树,哪能有创新人才之果?
今天我们树立教育文化的高度自觉,建设教育文化的精神家园,为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建设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倡导厚德载教。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育人以德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对教育文化建设的强烈期望。这既是教育文化的专业性,又体现了教育文化的公共性。教育家不仅要在教育专业方面有令人钦佩的建树,更要在修身明德方面为学生和社会作表率。在“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文化偏至”,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普遍忧虑的今天,教育必须格外重视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建设。教育家的成长既要重视专业成长,更要重视道德修养。两千多年前《尚书》就提出“树德务滋”,道德建设必须花大气力,今天我们建设先进教育文化的精神家园,必须大力倡导并努力践行“厚德载教”。
政策建设
政府意志从愿望、号召转化为实际工作,需要加强政策建设,制订相关政策并保证切实执行。良好环境的营造,也需要将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加强政策建设以促进教育家成长,推动教育家办学,有以下几个主要着力点。
一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千校一面,学校教育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教育管理高度行政化的必然结果。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在提出和制订保障高等教育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自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的有关政策的同时,亟需制订对面广量大的基础教育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政策。赋于广大中小学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合作办学以及课程的设置开发、教材选用编写、人员聘用、教师职务评聘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让基层一线的教育家大显身手,让更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成长为具有独特办学和育人风格的教育家。
二是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政策。教育民主的扩大与提升对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至关重要。扩大和提升教育民主,涉及多个层面。既要在政府与学校之间扩大民主,也要在学校与教职工,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学校与家长和社会之间扩大民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推进教育民主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也要坚持推进教育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当前广大中小学推进民主管理并制订相关政策,应在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绝大多数是在本校、本地的教育工作者中遴选出来的。对什么人能当校长,什么人能当好校长,最有发言权的是本校的教职工和学校所在社区的群众。要扩大学校教职工在选拔任用校长工作中的民主权利,扩大社区群众在这项工作中的参与权。由政府制订校长选拔任用的标准,让广大教职工或教职工代表民主推选校长,对更好地选贤任能,推动教育家办学,建设更多与教育家凝心聚力的教育团队,必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家长委员会发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是与学校推进民主管理的一部分。要让家长委员会在学校决策特别是涉及学生利益的工作决策时,能有效参与进来;要让家长委员会在校长的选拔任用中发挥影响,家长委员会的代表能参与民主推选校长;要发挥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管理的监督作用,委员会的评价意见能在考核评价教师、校长和学校时发挥应有的影响。这些政策的制订和落实,有利于学校民主管理,有利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有利于把学校办成让周边群众满意的学校,有利于教育家办学。
三是支持和保障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政策。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政策在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方面,教育工作者不及科技工作者;中小学教师不及高等学校的教师;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不及教师。形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他们的职业和岗位的专业属性认识存在偏颇。要高度重视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校长和学校管理团队的专业培养,制订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开展教育科学重点和研究特别是实践性课题的实验和研究。重视研究成果的发布与应用,对高水平的成果要有组织的加以推广,并给予奖励。广泛开展校际、地区间的专业交流。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支持和保障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也正是促进教育家成长的有力举措。
四是建立教育家荣誉制度。中国教育规模之大,居全球之首。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大国里倡导和践行教育家办学,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的教育家必定是一大批。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不但大学应由教育家来办,中小学也应由教育家来办”,“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可是,环顾四周、举目四望,泱泱中华被称作教育家的有几人?并非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特别是基层一线没有教育家,而是我们没有建立教育家的荣誉制度。教育家不可能自封自诩,而应由国家和社会承认并通过必要的方式加冕命名。何谓“家”?辞书里的解释是“从事某种专门工作或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人”。在实际生活中被称为“家”的人,应该是从事某种专门工作,具有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有一定造诣、成就和影响的人。即便是这样理解,对不同的职业领域,冠以“家”名,宽严也很不一致。有的领域比较宽,戴着“家”的桂冠者比比皆是;而有的领域则很严,譬如教育领域。如此庞大的职业群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英才俊彦云集,但被世人称为教育家者廖廖。教育家是指敬畏遵循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书育人、教育研究工作中有较高造诣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教育家既包括教育思想家,也包括教育实践家,或者集两者于一身。以此衡量,我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确有一批教育家,他们是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因为有了他们兢兢业业地办学,中国的教育事业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加冕,没有得到教育家的命名。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荣誉制度,缺乏相应的政策。建立教育家荣誉制度和给教育家加冕命名的政策,需要整体设计。有两件事可以先做起来。第一,将现行的对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奖励制度与授予教育家名衔结合起来,在现有的政府表彰奖励中增加对人民教育家,优秀教育家,青年教育家的表彰命名,给对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堪为教育工作者楷模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授予教育家的荣誉。第二,在国家和省级教育学会增设教育家协会,按照一定条件,经过遴选吸收个人会员。加入教育家协会的会员的教育家身份自然会得到业内和社会的公认,如同其他行业的专门家协会一样。受到政府表彰和得到社会公认的教育家多了,教育家成长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教育家大显身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宽广。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教育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