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 谋划我国新能源的发展
今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制定好“十二五”规划,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目前,国家能源战略和“十二五”能源规划正在编制之中,研究会选择这样的时机举办论坛,其目的就是要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深入分析国内外能源发展环境,广开言路,集中民智,为国家能源战略和“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制定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并且努力使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更科学、更务实,更易于为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采纳。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谋划我国新能源的发展》,主要是针对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一孔之见,难免错误百出,欢迎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 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关注可再生能源,这棵能源家庭成员中脆弱小苗的成长和发展。但实际工作中,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刚才,柴松岳理事长致辞中也清楚地指出,当前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认识还不完全统一,工作还不够细致,措施还不够系统”。为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最近几年,总书记和总理曾多次亲临可再生能源项目现场视察,鼓励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干部和专家,希望他们努力把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搞上去,为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五年前,胡锦涛主席在给2005年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的致辞中就明确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能源和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可再生能源丰富、清洁,可永续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大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不久前,在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讲话中,胡锦涛同志综观国内外大势,结合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就当前应该重点推动的科技发展工作提出极为重要的8点意见。这8点意见指明了今后科技工作的战略、方向、目标和重点。8点意见中领头的第一点就是能源科技工作。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坚持系统谋划、节能优先、创新替代、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安全持续,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切实保障我国能源资源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胡锦涛同志还强调: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安全、清洁替代能源,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切实保障我国能源资源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使我国能源资源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2009年10月,胡锦涛专程前往渤海之滨,对风力发电项目进行了考察。总书记十分高兴地指出:大力发展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是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希望企业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有利时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着力降低运营成本,为做大做强风电产业、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发挥更大作用。
随后11月份,在庆祝中科院建院60周年时,温家宝总理发表了《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温总理指出: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在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中国在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并将继续作出积极努力。温总理强调: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温总理还进一步要求能源主管部门和能源行业:要加强宏观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同时,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突破关键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去年7月25日,温家宝同志考察吉林市时再一次强调,发展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世界的潮流;我国具备发展风能的自然条件;我们具备发展风能的工业基础和研发力量;要集中力量开展风电并入电网的技术攻关;风电发展的规模要合理,保证风电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我们一定要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因为能源革命是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科技革命的领头羊。我们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能源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科学技术将决定中华民族兴衰和我们国家命运。同样,能源科学技术将决定我国能源工业的兴衰的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命运。
二、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是世界最关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区。出于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欧盟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手段。2006年3月,欧盟首脑会议明确,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整个欧盟能源消费总量的20%,生物液体燃料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0%。瑞典和奥地利等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
美国早就瞄准了新能源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和潜在的广阔市场。所以今天,美国不但拥有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技术,而且也占领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他们提出了宏大的战略目标,2030年风电满足全美20%的电力供应,2012年生物液体燃料比2005年增长一倍,2030年生物液体燃料将占全美车用燃料30%以上。
印度为了解决能源不足问题,近年来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技术。2009年风电装机超过1000万KW,跃居世界第五位。
巴西利用丰富的甘蔗和木薯资源,大力发展生物液体燃料,2008年生物液体燃料达2133万吨。巴西的能源结构是世界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他们计划到2030年年产生物液体燃料750亿升,并将生物液体燃料作为巴西贸易的战略资源。
2009年,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资源估计贡献了1.7%的发电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0.7%。风能总装机量增长了31%(3.8万兆瓦),连续5年加速增长。太阳能总装机量增长了甚至比风能更为迅速,达到47%(7300兆瓦)。燃料乙醇生产量增长8%,达到每天770千桶油当量。以能源含量计,2009年燃料乙醇产量相当于全球石油产量的1%。
总的来讲,可再生能源正朝着投资多元化、项目规模化、设备大型化、建设快速化、技术集成化、装备模块化、维护便利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制定了法律、法规或行动计划,通过立法的强制性手段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概况
由于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随着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在加大,加上市场需求的推动,给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迈上了快车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2009年,水电装机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连续4年快速增长,达2268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达400万千瓦,为全球份额的40%。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45亿平方米,占全球使用量的60%以上。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约2.25亿吨标煤,占全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3%。
生物燃料也在有序发展,2009年燃料乙醇产量为171.2万吨,其中非粮燃料乙醇为16.2万吨。全国乙醇汽油消费量约占全年汽油消费总量的25%。
四、科学技术将决定可再生能源的未来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指标中,可再生能源比重大约要占其45%左右。完成目标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然而任务十分艰巨,这是对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一次严峻考验。15%指标是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只能完成,没有任何后退之路。
两年前,一位美国学者,约翰·R·麦克尼尔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在未来的20或40年里,世界能源图谱将发生变化,化石燃料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将会发生,或许是新技术,或许是新的燃料资源,或许是其他什么”,总的来看“世界能源将会更加多样化,将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燃料”。任何国家想要重演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那样,独享廉价的能源资源优势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他指出,“假定有个国家梦想成真,那么它很可能不是因为在能源供应上占有优势,而是在创建新的能源体的技术上取得了优势。控制新技术将比控制燃料本身更为重要”。约翰·R·麦克尼尔说:“未来的燃料可能是阳光和风力。没有人能够控制风和阳光,但有人能够首先发明新技术,能够用新技术把这些共有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
未来能源的发展和因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及气候变暖问题,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科技将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将创造未来的能源
人类看好的太阳能、风能发展势头强劲,可控核聚变世界主要国家正在联手攻关,非粮新一代生物质能源有望不久实现商业化,氢能开发利用的步伐也在加快。不难看出,这些能源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的特征,它们的资源来源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相比较更广泛、更普遍、更加便于采取,也就是说更少受到地域的制约,特别是国土面积的限制。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讲,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内陆国家还是沿海国家,谁拥有这类能源开发利用的先进科学技术,谁就能拥有这类能源开发利用的权利,谁就掌握并拥有了这类能源的资源。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很有可能使人类彻底摆脱煤炭、石油等受自然资源地理分布不均、禀赋差异带来的困扰和不平等。
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古人说:“天下物,应归天下用;天下财,应归天下得。”可再生能源既是天下之物,又是天下之财。怎么才能用,又怎么才能得呢?科技,只能是科技。
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所使用的能源是一个由高碳走向低碳,进而期待着走向无碳的发展方向;能源的使用从低效走向高效、从不清洁走向清洁;能源利用设备和装置将从小型走向大型进而形成大型和小型相结合的格局、从分散走向集中进而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人类将从一个高能耗型社会走向低能耗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同时,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正在预示着人类将从能源资源型社会走向能源科技型社会。总而言之,人类能源发展是从不可持续逐步走向可持续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发展过程。
后石油时代是一个新的主体能源的接替时期,所以它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至少需要20—30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后石油时代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也是石油替代产品的培育、成长和发育时期。在后石油时代,我们一方面,要从各个领域入手应对高油价和特高油价;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力鼓励和支持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从容地迎接新的主导能源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为此,我们应该把能源科技尤其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技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科技在能源中尤其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让科技为我们创造更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五、呼吁与建议
一是全社会要关注和重视农村能源问题
中央一再强调,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应当让人民共享。十天之前举办的节能周活动中,我认真阅读了“全民节能,实用手册”。手册关于室内环境污染栏目写到:全国农村生活用能源仍有一半依靠薪柴和秸秆,室内烟尘污染导致30万人早亡,呼吸类疾病是农村妇女疾病死亡的祸首。看到这样的描述,我的心在颤抖,在为农村妇女姐妹们哭泣,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能源工作者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在能源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绝对不能忘掉我们的农民兄弟和姐妹。
我们应该尽快将农村能源问题纳入国家现代能源体系,包括战略、规划、建设、供应、消费、统计、服务等。
农村能源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能源工作的组成部分。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我国农村能源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能源取得较快发展。目前,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中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的比重分别约为65%和35%,农村生产、农村生活用能比重分别为44%和56%。农村生产用能中煤炭占50%以上,农村生活用能中秸秆和薪柴占52%、煤炭34%。农村小水电建设步伐加快,沼气产业稳步发展,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农作物秸秆气化固化利用初见成效。
尽管我国农村能源利用条件得到改善,但农村能源供给能力不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在我国农村能源需求总量中,仍有相当数量的能源需要通过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来满足。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农村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减轻我国能源需求对供给的压力,还有利于增强城乡能源发展的互补关系。推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有助于大中型养殖场和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发展和能源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有助于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在我国农村能源需求总量中,分别将有50%和40%左右需要通过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来保障。
针对未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趋势,我国农村能源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经济可行、环境友好”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村能源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外部商品能源供应,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实现生态化、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商品化、优质化、安全化发展。
2010年3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山东省沂水县水土保持局高级工程师李松梧同志写的农村能源文章,题目是“农村“烧”什么?”。2010年3月22,《中国能源报》记者苏南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郑风田。我国农村能源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向什么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疾呼:农村能源“不能只对上负责”。当然,文章各抒己见,观点各一,但是还是值得我们能源工作者读一读的。
另外,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8点意见中的第六点意见是关于生态环境问题。总书记指出: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育发展体系。我们在研究我国农村能源问题时,必须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的精神,应该也能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育发展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全社会要关注和重视海洋能源问题
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8点意见中的第七点意见是关于海洋问题的。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要提高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支撑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保护和利用海洋。”
要“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不能不关注和重视海洋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今年3月15日,英国政府发布了《海洋能源行动计划》,提出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新兴的海洋能源发展,以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该计划的目的是帮助英国海洋能源产业设立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推动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源发展。具体举措是设立一个全国性的战略协调小组,为海洋能源发展制订详细的路线图;引导私有资金进入海洋能源领域;推动海洋能源技术研发;建立海洋能源产业链等。据这份计划说,如将海洋能源充分开发,预计可满足英国1500万个家庭的能源需求。与此同时,发展海洋能源可使英国在2050年前减少排放7000万吨二氧化碳,并提供1.6万个就业岗位。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6500多个岛屿、1万8千公里海岸线,这片蓝色国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是一个“蓝色聚宝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事业迅速发展,海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接近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000万个。一系列数据显示,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日益提高。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和其它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部分新兴海洋产业逐步形成规模。进入21世纪,面对工业化所带来的陆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陆地生命支撑系统衰退等巨大压力,人类将目光转向了海洋,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工业文明已经从战略目标上升为世界发达国家和主要沿海国家的规划目标。科学认识海洋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有利于我们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保护我国的海洋国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海洋工业文明是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随着海洋事业的日益发展,海洋能研究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开发利用海洋能已经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从战略角度还是从现实需要看,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海洋能属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具有无碳零排放的特性,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新型能源,是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加快开发利用的能源工业的一个新的领域。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能资源。据初步预测,我国海洋能总资源量达10亿KW。开发利用海洋能资源,我们应着眼长远,抓紧研究,统筹规划,积极示范,逐步推进,尤其是要在科研上加大力度,不能等国外海洋能开发技术成熟了、发展了我们再发展,而应乘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新一轮能源革命的东风,把我国的海洋能产业搞上去,为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为保卫和巩固祖国的海防,努力建设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能供应体系。
2008年12月5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将每年的6月8日定为“世界海洋日”。今年联合国将世界海洋日的主题确定为“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主题为“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向能源工作者敲起了警钟,让我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爱护海洋、保护海洋、发展海洋事业的行列中来,为实现海洋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宏伟目标,并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能源行业如何建设能源生态体系,促进能源生态文明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要站在历史发展的新的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朝着建设能源生态体系、促进能源生态文明的方向,为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经济、稳定、安全、生态的能源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低碳能源、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和生态能源,为创造21世纪人类生态文明努力奋斗。
文章为作者在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