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蒙曼谈中华诗词之美——诗词是直抵人心的力量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
发表时间:2017-03-07
字号:/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杨海龙 摄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前段时间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仿佛唤醒了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激发出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诗词为何会有这样一股力量?记者就此对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进行了专访。

    1 诗词是语言、情感的提纯,更是精神的提纯

    记者:您是学历史的,研究领域又是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为何对诗词如此了解和喜爱?

    蒙曼:中国历代强调史诗不分家,唐史尤其是这样。因为唐朝史料少,需要“以诗证史”,这是唐朝传统。“以诗证史”也是陈寅恪先生所著《元白诗笺证稿》里的观点,在学术史研究上具有典范意义。诗词是古代女性参与文学程度最高的方式,经书和儒家经典没有女性写,史书只有一位班昭续写《汉书》。文学、长篇小说就更不适合女性了,从时间上来讲,因为中国传统女性没有整块的时间,她的时间多用来做家务,空闲时才培养点自己的小爱好,正好诗词的形式短且情绪化,即景生情,马上能写出一首小令来,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从情感上来讲,古诗词非常贴近年轻女性的心理和感情需要。另外,从女性史研究角度,女性诗词创作也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它是女性文字才华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所以,从工作上讲这也是我的研究范畴。从个人角度,中国人谁不喜欢诗?我们从小都是听“锄禾日当午”“床前明月光”长大的。在想问题时,自然就会用这些文字来对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类似这些诗词会让人产生很自然很贴切的情感。我从小受古诗词熏陶长大,当然喜欢,所以即使不做这个工作,我仍然喜欢它。

    记者:最近网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看完《中国诗词大会》后,当你开心的时候可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而不是只会说“哈哈,我好开心”,看见大漠戈壁的时候可以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只会说“哎呀,全都是沙子”……这种自我调侃,更凸显出诗词的美丽与意境,为什么诗词有这样的魅力?

    蒙曼:古诗词是中国语言的提纯,是中国情感的提纯,这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学古诗词?因为它是最美的。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一桶牛奶,打成酥油后,最精华的部分就是诗词。

    诗词都是精炼过的。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最早是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是讲骑在飞马上看杨柳在飘,旗帜也在飘,落花与芝盖齐飞是这样的境界。而王勃却放大到“落霞与孤鹜齐飞”,他的境界比原诗就更加豁达,且更美了。所以,古诗词是一代一代文人炼出来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同时它表达的境界也就炼出来了。同理,古诗词的情感也是炼出来的。比如“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一个小场景——结婚三天要下厨了,洗手做汤,但是不知道婆婆的喜好。怎么办呢?先请小姑尝。为啥不给丈夫尝?因为丈夫也是十六七岁,这个年龄的男孩还不知道妈妈喜欢什么,这是之一。之二,丈夫已是结盟关系,顺势再拉一个盟友小姑子。小姑子与婆婆关系自然亲密,把和小姑子的关系维护好后,婆婆也就喜欢了。看似简单的二十个字,却是在讲人生——一个新娘子嫁入一个新的家庭,怎么样融合到夫家。这是高情商、是智慧,也是情感,当然还是精炼的语言。白描的表述,让人们自然感觉到背后有一位威严的婆婆,同时有一位心思灵巧的新媳妇,还有一位天真懵懂的小姑子,实际上也是一位见习新娘,她看嫂子怎么做,她以后也会怎么做。这三人出来了,背后的丈夫,一位憨厚的青年也出来了,整个家庭的原生状态就呈现在读诗人眼里了。这是个很温馨的场景,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万千家庭的一个缩影。现在说家庭建设,每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去维护家庭的和睦。

    诗词更是精神的提纯。比如杜甫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把被子都踹没形、裂了的时候,杜甫表露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大情怀。如果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很对,但这话让人感觉比较生硬。如果用诗的语言、用读诗的心情,就会觉得更柔软更贴切。因为杜甫悟到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因为他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自己的孩子和他受苦了,所以才想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感情是能够直接打动人心深处的,也是一种精神的提纯。

    古代有“诗教”一说,诗自然而然能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因为,诗词里大都是美的东西,多是讴歌生命的美好、友情的美好,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教”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让心灵受到洗礼的过程,让人变得温良敦厚。所以,诗里面有意义的非常多,需要我们去挖掘。由于诗的短小性和模糊性,让读诗人更容易把自身的感情投射进去。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愿意往自己喜欢的或是熟悉的意境去理解。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在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里,说这是君子在讽刺小人,离离原上草是一个个小人,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打击了一批又生出一批;可是年轻人,或者大众的理解,这句诗是说生命的力量,一种新的战胜旧的,春天战胜寒冬的力量。当然,白居易写的时候,他要表达什么,没有人知道。就像莎士比亚名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意思是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异。同理,对于一首诗,也是没有标准和完全一致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不一样的观点、看法。诗有这样的模糊性,就更容易感化每个人的心。

    其实,诗就是一种诱导剂,读诗人心里有什么,它就诱导出什么。它把人变得更敏感,把人内心深处很模糊的东西,给一下激发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力量。《诗经》的三百多首是孔子选出来,希望对人生真正有价值、有教化意义的。“诗教”并不是说所有的诗都是好的,但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精心选择的结果。所以,诗更倾向于是好的、能够激发人内心的善念。比如《春夜喜雨》,绝大多数的理解是说雨,但它也有教化意义。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人,他听见雨就会开心,会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浇了一场雨,万物就会尽显勃勃生机。但如果是对老百姓不感兴趣的人,仍然是下雨场景,他会“犹恐春阴咽管弦”了。正如“不雨悯农夫,既雨愁客子。不惜行路难,为汝老农喜”就是这样的情怀。

    2 诗词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心灵滋养,它形成的美好意象和情感会一直流传

    记者:从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到《中国诗词大会》全民热追,仿佛中国人的诗心又复活了。您觉得为什么一档传统文化节目能战胜众多娱乐节目,获得高收视率,您如何看待今天的古诗词热现象?

    蒙曼:关键在于人并不仅仅是追求耳目享受的,娱乐节目顶多是感观刺激,但人都是有精神追求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此。人不仅追求物质享受和耳目娱乐,更需要心灵滋养,而诗词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心灵滋养。为什么古诗词能够复活?因为现代人恰恰最缺少这些。缺什么,人们就需要填补什么,比如现在如果出门是雾霾,你想到古代的山明水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是多好的意境呀。念这句诗时,你会感觉眼睛就亮了起来,会去脑补一些看不到的景象。在与朋友打交道方面,诗里讲究的真诚友情,“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我家里不是很有钱,但是我诚心款待你,不问房子、票子、位子,很纯朴地相处在一起,这场景多美好。李白讲“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样放松自在的感情多好。现代人都在快节奏地工作生活,诗歌就是在弥补人们缺失的精神生活,去滋润人的心灵,让人的心灵更丰盈,情感升华,让人耳聪目明,能够看到更美好的东西。所以,诗词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另外,《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就是把人的诗心点亮了。它不是在考知识,而是在打情怀牌,唤醒中国人内心美好的记忆。一下子,当年的赤子之心,当年曾经美好的生活、青春都回来了。

    每个时代都有承载那个时代审美情趣的文学体裁。比如先秦散文,汉朝的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无论哪个时代都应有一种属于自己的时代表达。所以,现在从上到下倡导文艺回归、文学回归,其实是帮助社会去催生一种新时代的表达方式。不一定是诗、词、小说,但是无论如何,时代需要一种方式,也需要之前的东西去哺乳它。我们以后可能写古诗词少了,但是古诗词创作出来的意象一定会流传下来。比如伤春悲秋,对中国人来讲落花就是一种意象,看见落花会想到春天远去。又如鸥鹭忘机,中国人在提到海鸥、白鹭时,指看淡了世事,不再争名逐利了,这也是一种意象。所以,不管以后用什么形式来创作,中国人已经形成很多很多的美好诗词、成语、语言会传承下去,这些美好的意象会传承下去,形成的美好的情感会传承下去。

    记者:中国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今天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呢?

    蒙曼:优秀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通力合作来实现。首先是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成长场所,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家里不能缺失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既然有“诗教”传统,我们随便回忆都能记起小时候读“春眠不觉晓”的场景,这样的传统要维持下去。其次是学校教育。一要改进教育,二要培训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浸入传统优秀古诗词的教育,把它纳入到教材体系当中,让它更多更好地影响下一代。第三,从社会的角度。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讲诗词大会,那就需要媒体界的社会担当、文化担当,在全社会营造出好的氛围,让大家能随时随地触摸到美好的东西,而不是随时随地触摸到一些不应该接收的东西。比如,某些广告词随便篡改成语,包括一些粗俗的网络语言。我们可以允许语言不断地创新,但是不允许粗糙的语言霸屏。

    另外,我们让小孩学习古诗词,应该循序渐进,从五言绝句开始,到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再到五古、七古、长篇排律,等等。绝句不仅简单,还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它的意思也是明白如话,更贴近小孩子当前的情感。

    3 诗词会内化成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让每个读它的人,从中悟道,这也是古人的智慧

    记者:“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生动描述了古代官员的清廉正气的形象,请您谈谈历代诗词所蕴含的清廉情怀。

    蒙曼:分三个体系来说吧。第一个体系是讽刺类。讽刺那些不廉政和贪赃枉法的人。比如诗经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很多讽刺诗。第二个体系是官员的自我勉励类。比如白居易的“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这首诗里“慎微”的律己态度,令人起敬。《石灰吟》是于谦自我激励的诗,全诗表达他要做一位清白有节操的人。第三个体系是官员对社会的整体评判。比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李商隐的《咏史》,针对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体悟,从而提出的一些关于廉政的见解。一个社会必须有正气,官员要清正廉洁,全社会才会往好的方面走。上述三大体系其实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诗词的主体。这三类诗各有用处,比如自我砥砺类,是当今官员最应该学习的,看古代官员怎样磨练意志,让自己抵住各方诱惑。同时,讽刺诗不仅要看,还要容。因为这是民之心声,是社会的声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对官员的警示,假使出问题了,老百姓是会这样评判你的。另外,《咏史》其实是一种理性升华,让人纵观历史,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从更广远的社会背景里,做出理性判断,如果官员奢侈糜烂,国家就走不好。

    记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不仅给人视觉上享受,把人带进无限开阔的意境,读着一首首古诗就如同在与历史上最有表达力、最富情怀的古人对话。那么现代人该如何从古诗词中寻找那一脉相承的东方智慧?

    蒙曼:从智慧角度来谈,古诗词说理比比皆是。例如说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说人观察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样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还有抒情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等,这诗词如同警句,让人生有更多的体悟。所以,抒情诗一方面激发人的情感,同时也可启发人的智慧。因为抒情诗,通过打动人心的方式,让人潜移默化去接受美、呵护美。而说理诗是直接告诉人一个道理,促使人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判断,受到启迪。所以,从这两方面来看,都可以传递东方情怀和东方智慧。抒情诗是感化你,而说理诗是教育你。一个是情,一个是智。诗词不仅有文字的律动之美,又因短小易记,还蕴含着深层的内容,诗词里美好的东西,值得现代人去追味、去继承。诗词会内化成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让每个读它的人,从中悟道,这也是古人的智慧。

    蒙曼简介:河北廊坊人,著名历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并出版《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书籍。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杨海龙 张 欢)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