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光明吉祥之禽:鸡年话鸡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4日 12版)作者:侯仰军
发表时间:2017-01-25
字号:/

《雄鸡一唱天下白》(剪纸)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鸡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供图

 


牙质脱壳雏鸡(清)

 


粉彩花卉斗鸡纹盘(清)

 

抱着金鸡的瓷娃娃 贾树/藏

 

 
    【守望家园】

  “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唐朝人徐寅的这首诗精当地描述了鸡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的伙伴——鸡的深情。经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养鸡。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发现了家鸡的骨骼,长江流域的屈家岭遗址出土了陶鸡,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大地鸡的饲养已经普遍。

  有关鸡的成语很多,如闻鸡起舞、牝鸡司晨、鹤立鸡群、呆若木鸡、杀鸡取卵、金鸡独立、鸡犬相闻、鸡零狗碎、鸡飞蛋打、小肚鸡肠、鸡犬升天、手无缚鸡之力、鸡毛蒜皮;古人诗词歌赋中也有大量对鸡的描写;至于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已经把有无鸡叫作为有无人烟的代称,充分说明了鸡与人的亲密关系。

  早在先秦时期,鸡就以其形象和特点赢得世人尊重,成为有德之禽。《尔雅翼》《韩诗外传》都赞美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好的品德。雄鸡头戴高高的、火红的鸡冠,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是为文德;鸡脚后面有突出的足趾,是天生的进攻武器,是为武德;在强敌面前,鸡敢于一拼,是为勇敢;鸡找到食物后不独自占有,会呼唤同伴一同啄食,母鸡对子女更是关爱有加,是为仁爱;雄鸡每天准时报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即使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依然啼叫不止,所以《说文解字》说鸡是“知时畜也”,鸡是大自然的闹钟,是为守信。

  大圣鸣金辞旧岁,雄鸡唱晓庆新春。又一个鸡年来到了。在民间文化中,鸡有说不完的话题,是民俗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光明之禽

  在中国人的阴阳观中,公鸡是阳性。公鸡司晨报晓,黑夜随着它的啼鸣而离去,太阳随着它的啼鸣而来临,由此公鸡成为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光明之禽。在没有钟表的年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重要时间依据。先秦时代,各国的边界关隘闻鸡叫而打开,《史记》中就记载了孟尝君门客学鸡叫赚开城门的故事。秦昭王礼聘齐国贵族孟尝君为相,后听信谗言欲杀之,孟尝君仓皇逃走。到函谷关,还是半夜,关门紧闭。孟尝君担心天亮后秦王派兵追来,十分着急,幸好手下的门客学了几声鸡叫,引得远近村落的公鸡纷纷叫起来,关吏打开城门,孟尝君趁“鸡”逃走。

  “一唱雄鸡天下白”,是对自然现象的概括,也是隐喻,是对光明驱除黑暗的赞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首打油诗《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别出心裁,对公鸡赞美有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里看起来平淡的八个字,却生动地描述了无论天气如何恶劣,公鸡依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成为后世赞美坚贞之士、有识之士的常用语。

  在民间传说中,公鸡和太阳有着天生的姻缘关系。传说很久以前,太阳、月亮和公鸡是三兄弟,太阳是老大,月亮是老二,公鸡是三弟。大哥太阳性格阳光、豁达、包容,对二弟三弟都非常关爱。二哥月亮个性安静内向、不喜热闹,偏好独处。小弟弟公鸡个性活泼、闹腾、好动,终日都是活蹦乱跳,没有消停的时候。小弟弟公鸡最喜欢大哥太阳,因为太阳总是满足他的要求,带着他到处玩耍。弟兄三个个性虽然不同,但是一起在天上自由自在地生活,非常愉快。后来,公鸡被月亮失手推到了人间,再也回不到天上去了。他很想念太阳哥哥,每天天不亮就大声叫唤:“哥哥喽!哥哥喽!”太阳一听到公鸡的叫声,就赶快出来了。月亮由于内疚,羞于见到太阳和公鸡,从此只在晚上,公鸡和人们都睡觉的时候,才偷偷地出来,远远地注视着熟睡的小弟弟公鸡。而在浙江定海,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很久以前,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仙界有三姐妹,心地善良,很想为人类做点好事,玉皇大帝知道后,就把大姐封为太阳神,二姐封为月亮神,小妹妹因为太小,暂时没有封。受封后的两姐妹为了更好地帮助人类,一刻也不歇息,整天挂在天上。人们分不出白天和黑夜,生产和生活陷入混乱。小妹看了,很同情人类,就请求玉帝封自己为鸡神,每天五更定时为两个姐姐啼叫,太阳神和月亮神就按照鸡神的提醒,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吉祥之禽

  由于“鸡”与“吉”同音,寓意为吉祥,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创日神话中,鸡是上天最先创造的。《太平御览》记载,天地初开,以一日做鸡,七日做人。为什么人类的神话不把自己作为上天最先创造的物种,反而把一个小小的家禽编排为第一呢?神话学家认为,创日神话表达的实际是从混沌到有序、从黑暗到光明的主题,是以初民日常经验中的东方日出、白昼取代黑夜的自然现象为蓝本的。正因为此,古人从正月初一到初七都忌杀鸡、吃鸡。

  鸡及其图像在节日生活、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避恶驱邪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民间传说,鬼最怕听到鸡叫、看见亮光。小时候在农村,没有电,夜晚一片黑暗,大人们经常告诉孩子:晚上走夜路,最好带上火柴,如果遇见鬼,就划火柴或学鸡叫,就可以把鬼吓跑。

  过年用鸡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习俗。早在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就记载,除夕要将一只公鸡挂在门上,所谓“以雄鸡着门上,以和阴阳”。这种习俗后来演变为用鸡的图像来替代。晋人王嘉《拾遗记》中就提到当时的人们“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唐人也有“元日贴画鸡于朱户”的记载。直到今天,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张贴带有鸡图案的剪纸或年画。

  鸡除了用在门户上,还是过年期间的重要祭品。祭神祀祖是重要的年节习俗活动,人们用丰富的祭品表达对神灵、祖先的感恩之情,并希望在新的一年继续得到神灵祖先的佑护,鸡则是不可或缺的祭品。有些地方,人们上供的祭品,或五牲或四牲或三牲,都包括鸡,且往往使用全鸡。

  鸡不仅用于祭品,也是重要的食品。尤其是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更讲究一定要有全鸡。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曾有过二月初一吃太阳鸡糕的传统,而在河南淮阳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吃鸡蛋”的民谚,认为吃鸡蛋才能人丁兴旺。

勇武之禽

  平凡而不懦弱,在强敌面前敢于拼命一搏,这就是鸡的勇武之气。我国春秋时期已经发现了鸡勇武的特性,把鸡看成好斗的勇士。孔子的弟子子路勇猛无比,常常戴着一顶雄鸡冠,以显示自己勇力过人。人们还利用鸡勇武的特性,形成了斗鸡的习俗。战国时期,斗鸡已进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战国策》说齐国的都城临淄非常富足,老百姓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因为斗鸡,春秋时期还发生了一起改变鲁国历史的重大事件。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卿大夫季平子与郈昭伯斗鸡,季平子给鸡套上护甲,郈昭伯给鸡套上金属爪子,两家因此发生争斗。鲁昭公攻伐季氏,季氏和叔孙氏、孟氏三家共同攻打鲁昭公,鲁昭公出逃,后来死于外地。这个故事说明春秋时期贵族已经把斗鸡看得很重并有了作弊的手段。此后,斗鸡之风愈演愈烈,相应地也出现大量描写斗鸡勇武的诗句。如“丹鸡被华彩,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翅掠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备勾喙,电击复还翔。”把鸡的勇武描写得淋漓尽致。

  (侯仰军,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内联络部主任)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李韵摄/光明图片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