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学界研讨当代新儒家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5日 16版)作者:
发表时间:2016-04-26
字号:/

    由武汉大学国学院等主办的“当代新儒家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湖北黄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40余名学者围绕“当代新儒家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主题,以对熊十力、徐复观二位先生之思想的研究为中心,在当代新儒家思想研究及现代意义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郭齐勇教授介绍了近现代鄂东地区有代表性的十三位大家,即思想家熊十力、汤用彤、徐复观、殷海光、胡秋原,国学大师王葆心、黄侃,学者李四光、王亚南,文学家闻一多、冯文炳、胡风、叶君健诸先生,并对出现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作了分析。明清鄂东地区有重教兴学的深厚传统的根柢,进士几占全省一半,张之洞督鄂以后全省文教具有了开放性,这一地区在特殊的时代呈现出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碰撞交流的状态,促使当地一些有思想的文化人批判、离异传统,而后又从高层次回归传统,多数学者最终融会中西文化,坚持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创造性地弘扬、转化中国文化的优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
  王玉德教授关注湖北的儒学底蕴,他从《论语》《孟子》等典籍中发掘与楚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介绍了与湖北有关的历代儒学名家。孙劲松副教授则梳理了湖北国学馆的历史沿革以及徐复观先生与它的渊源,指出当今国学研究和教育的开展可从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与会者就当代新儒家思想开展了专题研究。潘朝阳教授论述了当代新儒家熊十力、徐复观二位先生的儒家政道观点,认为他们从学统上厘清了孔子的“公天下、大同世”之思想,从中可开出中国的民主政治,而不必移植西方思想来成就自身外王国体;之后论及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之治国蓝图,其中含有中国孔孟仁政王道的思想和精神。胡治洪教授针对有些学者说的现代新儒家可以被超越了的论断,特别指出:现代新儒家自有其不可超越和迄今未被超越之处,即现代新儒家护持传统的真诚而执着的信念,接续文化慧命的历史功绩,以及他们辉煌的学术成就。因此,对现代新儒家应学习其精刚自强的崇高人格,吸收其丰富的思想资源,扬弃其局限性,而不要轻言超越。王林伟高度肯定了现代新儒家通过会通思辨与人文,在融合中西思想方面所作出的极大努力。
  《熊十力全集》出版十五年来,又发现了一批新的书札。刘依平对这批书札进行了研究,并与旧材料合而观之,认为熊先生1949年留陆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民族文化前途的持守和对个人守先待后的文化生命价值的贞定。刘莉莎阐述了熊十力的教育思想,其大要为必先有志愿以立其本,加之以勤勉不懈的切近日用的功夫。熊十力决不忽视科技、知识、智能的探究,但更重视以生命智慧来体认、证解宇宙、社会、人生的问题。
  徐复观先生哲嗣徐武军教授以翔实的一手材料,讲述了徐复观的军政生涯以及此种经历对其学术思想和旨趣的影响。黄兆强教授细致地考证了徐复观的生平及其儒学性格,以“忧患意识宇宙中的巨人——感愤的新儒家”来“定位”徐先生,指出徐先生对国族关怀之情极为深邃,其程度恐或在其他当代新儒家之上。陈昭瑛教授阐释了徐复观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当代省思,指出徐复观并不接受西方自由主义,而是接受德治思想约束的自由主义,以及“既有自由,又有共同福利”的社会主义。
  廖璨璨从方法、文化、政治三个方面阐释了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的文化观。谢远笋探讨了徐复观的存在体验与学术旨趣。徐复观大力发掘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入世关怀。王晨光阐释了徐复观不同于熊十力的歧异所在,认为作为思想史家的徐复观跳出“传统的疏释”与本体论的建构,而提倡“现代的纾释”与思想史,是要在时势变迁中以经典之体开出史学之用。
  杨祖汉教授、徐波博士、金贞姬研究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牟宗三的圆教论。杨祖汉以解释牟宗三的“德福一致”为中心,认为牟宗三肯定圆顿化境的境界,人在此种反求诸己而修德的过程中,能呈现出改变现实世界的道德动力,以及人在天地间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徐波分析了牟宗三的双重圆教模型,指出牟宗三通过“纵贯”系统的展开,不仅为儒、佛圆教给予了各自恰当的定位,更凸显了儒家的道德创生义,彰显了儒家圆教系统在解决圆善问题上“十字打开”的恢宏气魄。金贞姬注重阐发牟宗三晚年对圆教问题的特别关注,并在义理上给予了说明。郭继民副教授以“五通一挺”概括牟宗三的哲学贡献:即触通“生命的学问”,疏通中国哲学文化的大动脉,贯通儒释道之义理,会通中西哲学,融通古今中外五大哲学资源;挺立道德主体,而归摄于儒。周博裕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与牟宗三和徐复观的教育理念的关系,阐述了新儒学对人类心灵的穿透力。
  黄敦兵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例,论述了梁漱溟文化哲学的几个层面,即东西文化之比较视野,强烈的时代关怀和笃实的心学特色;介江岭则比较了胡秋原与梁漱溟、熊十力、徐复观三位现代新儒家的交往与异见。
  新儒家思想研究的现代价值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张崑将教授指出当代新儒家通过“既融通又批判性”地回应佛教文化、民主科学等几大思潮,同时具有世界文化意义。林月惠教授论述中国崛起与儒学复兴的关系,从东亚儒学视角来观察大陆儒学的发展,论及港台新儒家与大陆儒家学者的多元互济、良性沟通的思想空间。朱建民教授指出传统儒家伦理需要应对当代中国的现实状况,进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与西方的对话,并在此过程中省思本身有待重新诠释与发展之处。陈有志认为,新儒家应该并且能够针对当代问题以及未来困境,作出新的转向,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另外,会议还对儒学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田文军教授论述了李觏的“礼”学思想,阐明儒家学说中“礼学”不同于“理学”的进路。张少恩阐发了梁启超的孟学研究,梁林军则关注了张謇的儒学思想,二者补充了民国时期不同面相的儒学状况。刘芝庆副教授拓展了儒学身体观的新视野,邱伟云副教授则用数码人文视野来检视宋明理学的形成和演变,并展示了经典传播和研究的新方法。
  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不仅在学术上有广泛的探讨和争鸣,同时也实地到上巴河地区祭扫了熊十力、徐复观两先生墓园,追怀并体认当代新儒家前辈学者之人格魅力、现实关怀,以及他们的精神力量。会议体现了两岸学者对当代新儒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与价值的深切思考、研究与求索。
  (刘莉莎)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