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叶嘉莹:吟诵的正宗在中国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去读书的方法。近代以来,吟诵日渐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来,吟诵传统逐渐得以恢复,近来得到发展,但有些杂乱,有些学者将吟诵与歌唱、戏剧甚至西乐糅合在一起,还有一些所谓的自度新曲,都自称为吟诵,模糊了传统吟诵的内涵。所以,我将叶嘉莹先生的吟诵调称为传统吟诵调,将其他的吟诵称为新吟唱,以作区别。
叶嘉莹先生所接受的吟诵教育是最为完整、最为全面的传统吟诵教育。我们知道,现在70岁以上懂得吟诵的老人,一般是幼年时跟自己的长辈学习的,也有受过私塾教育、跟着老师学的,都是不自觉的学习;还有在高等学校学习的,例如学习唐调的,基本上是唐文治先生的后学,有了基本的自觉性。家庭私塾与学院教育都是近代原生态的吟诵教育渠道。但这两个原生的渠道,今天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吟诵体系。前者实践性强,基本上是不自觉的;后者在自然实践的同时,亦有了自觉的研究。
叶嘉莹先生幼承庭训接受了严格完整的吟诵教育,这为她的吟诵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大学学习期间,又师从名家,通过吟诵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叶先生的吟诵既有传统吟诵之美,又有学院派吟诵的深度自觉性。
叶先生接受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对吟诵自然认识深透,每每评点吟诵,寥寥数语,都能针针见血,弥足珍贵。
她认为吟诵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的传统文化。在《谈中国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一文中,她说:“我从理性上越来越觉得吟诵关系到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它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很微妙而且很重要的,不应该让它从我们这一代断绝。”“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吟诵,只有中国才有。”在2009年北京中华吟诵周活动中,叶先生就呼吁在中小学开设吟诵课,甚至在幼儿园就教孩子们学习吟诵。这些观念的提出,显然是有其自己深刻体会的,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叶先生看到了吟诵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且微妙的重要关系。尤其是她认为吟诵的传统“只有中国才有”的观点,极为精辟。老一代的外籍学人,尚能正宗地吟诵,如日本的吉川幸次郎先生就能用正宗的调式吟诵杜甫的《登高》。但许多现代外籍学人的吟诵,已经逐渐本土化了,与我国的传统吟诵相距甚远。叶先生的意思十分明确:吟诵的正宗在中国!
叶先生把吟诵视为一种读书方法,丝毫没有将其复杂化、神秘化。她认为:“吟得对不对、好不好,首先在于声音的节奏,在于节拍的快慢高低。而对这些要素的掌握,其实也并不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只要多听,自然就会对音调节奏熟悉起来。”古人没有把吟诵看成是什么学问,就是古人自然的读书方式而已。
音调与节奏关系到吟诵的本质问题。事实上,我们今天学习吟诵、推广吟诵,非常重要的就是三点:音调、节奏及吟诵与内容的结合。在音调上要把每一个字的四声读准确。节奏是诗歌的生命线,也是吟诵的生命线,只有通过合理的节奏变化,才能把诗文中的情思表现出来。叶先生特别强调,学习吟诵要先教学生简单的曲调,而且要让他们听各种变化了的曲调,这是非常合理的安排。“我们在吟诵时虽可以有方言等种种不同,但在吟诵时却一定要掌握好其间节奏的顿挫和声调的抑扬顿挫以及前后的呼应,这才是吟诵的正统。”这是告诫初学吟诵者,入门要正,不要动不动就别开蹊径,自度新曲,这样才能准确地继承我国的文脉,弘扬传统文化。
古典长诗吟诵时基本上应该遵守每四句一个循回的原则。叶先生非常重视吟诵时节奏的回环问题。她说:“凡是长篇的作品,基本上每四句有一个循回,偶然有六个句子的,或者两个句子的,都是双数的句子有一个循回,所以长诗的吟诵,常常有一个节奏的循回。”懂得吟诵的人都知道,吟诵绝句,基本上是一句一个调,律诗后四句再重复一次,而长诗更应是有重复曲调的。如果没有重复的曲调,像《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就无法吟诵。长诗“每四句有一个循回,偶然有六个句子的”的说法,符合正典传统吟诵的实际情况。《离骚》长达300多句,这300多句不可能每句有一个不同的曲调。事实上《离骚》就是四句一节的,只有三处例外,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乱曰,已矣哉”。其他都可以按照四句一循环的调式吟诵。这样一来,像《木兰辞》、《陌上桑》等古典长诗,都可以自然如法吟诵。那些所谓追求唯美主义或时代潮流的做法,实际上背离了吟诵作为读书方式的本质。
叶先生非常重视吟诵时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以吟诵的方法去读书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这是她的一个很重要的吟诵理念。无论是吟诵《上邪》还是吟诵《赠卫八处士》,她总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之后,再进行吟诵。对于广大的受众,只有让他们对所听到的吟诵作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欣赏吟诵、接受吟诵,进而学习吟诵。可以说叶先生的吟诵是对诗歌内容的诠释,她对诗歌的解释是帮助受众对吟诵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有机地融为一体。这种吟诵的方法,前辈总结为声情并茂。叶先生一般在吟诵之前,对作品进行声情并茂的分析,然后进行声情并茂的吟诵,使吟诵的效果更好,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叶先生是古典文学研究家、吟诵大师,更是著名的诗人。她把吟诵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她认为:“近体诗之平仄声律的形成,其实是把吟诵时声吻之间的自然需求加以人工化了的结果,格律完成乃是为了配合吟咏诵读的需要。”“吟诵注重节奏、声律,也是到了近体诗形成以后才特别讲求的,它既配合了格律的形成,在格律完成以后,又成为体会、悟入中国格律诗之精美堂奥的最佳办法,因此吟诵的传统和中国旧诗之美感特质一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中国诗歌的形成,尤其是格律诗的形成,与吟诵有着密切的关系,格律诗的形成是为了配合吟诵的需求,吟诵自然也就促进了诗歌尤其是格律诗的发展。叶先生将二者的关系调理得非常顺畅。由此可见,吟诵与格律诗的形成,吟诵与格律诗的创作,吟诵与格律诗的体悟和理解都有密切关系,吟诵与我国古典诗歌的关系的确十分密切。
叶先生认为传统吟诵各种调式都是可以复制的。传统吟诵与新吟唱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从性质上看,前者是读书方法,后者是音乐表演艺术。从语言上看,传统吟诵与新吟唱的发音不相同。从实用上看,传统吟诵具有复制功能,可以举一反三。例如你学会吟诵李白的《赠汪伦》,自然就会吟诵《望庐山瀑布》以及所有的七言仄起绝句了。学会了《赠卫八处士》的吟诵,几乎所有的五言古诗都可以吟诵了。而唱诗基本上一诗一调,不可能套调或重复。
叶先生曾在2014年90华诞纪念活动的答谢晚宴上说,自己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继承弘扬了顾随先生的诗学思想,二是继承弘扬了戴君仁先生的传统吟诵。可能叶先生认为幼时学习吟诵时,长辈也好,个人也好,都没有把吟诵做为一门学问来教授学习,都是不自觉而已。而台湾大学戴君仁先生是把吟诵当作一种读书方法来传授的,是把吟诵当作一种文化来传承的,是当作学习国学的入门方法来学的。叶先生更看重的是学院传承的吟诵。她多年来坚持的吟诵,就是她在文章中所说的“吟诵的正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传统吟诵。因为只有这种传统的吟诵,才是真正的读书方法,才可以在读书时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推广吟诵,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才能以吟诵促进古典诗歌尤其是格律诗的创作,所以我们不看好那些无凭无据、随心所欲的自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