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我的诗词家国
摘自《荷花五讲》,叶嘉莹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9月出版,有删节
推荐理由:以荷为线,以诗词为伴,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在新作《荷花五讲》中自述与荷花、佛法相伴的人生。叶老在书中坦言自己生于荷月、小名荷花,此生与中国古典诗词为伴,与佛法有不可思议的缘分。全书文字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叶老更在书中围绕自己经历的家国大事,披露在时代背景下寄情于诗,抒发内心感慨的经历。
我实际年龄是87岁半,虚岁是88岁,我从小的时候大概3岁左右就开始背诗了,我当时当然完全是浑然的、盲目的,什么也不能了解,什么也不能体会,但是我是怎样走到诗里去的,诗又是怎么样走到我心里来的呢?
我是1924年出生的,而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我就不仅要说诗词怎么样跑到我心里,我怎么样跑到诗词里,而且要说到家国。我不是一个懂政治的人,可是没有办法,一个人生在世界上,你不能脱离周围环境,你一定会与你的家庭,会与你的国家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国古代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以我要说一说我出生的时代,我出生是在1924年,那正是我们的国家在民国成立以后政局还没有完全安定的时候,是各地军阀混战的一个时代。1920年,发生直皖战争,各地军阀彼此争战。1921年,粤桂战争、湘鄂战争。我出生的1924年前后,发生了两次直奉战争。
在讲我自己的诗词故事之前,我先带大家看一首词,是晚清词人朱祖谋先生所写的一首词,牌调是《小重山》:
小重山·晚过黄渡
过客能言隔岁兵。连村遮戍垒,断人行。飞轮冲暝试春程。回风起,犹带战尘腥。
日落野烟生。荒萤三四点,淡于星。叫群创雁不成声。无人管,收汝泪纵横。
我们在座的都知道,诗有一个题目。杜甫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题目。可是词的“小重山”这是牌调,不是题目。有时候一首词只有牌调,没有题目。可是朱祖谋先生这首词不止是有牌调,还有一个短的题目“晚过黄渡”。黄渡是上海的嘉定,在这个地方发生过直奉战争,很多人死去了。唐朝的李华写过一篇《吊古战场文》,就写经过一个曾发生过惨烈战争的战场时的一种感觉,一种感受。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他是曾经参加过战争的,是解放战争的时候从军的。他说有一天他到了一个地方,就有一种非常阴惨的感觉。但是他当时的所在眼前并没有血腥的战争,战争已经过去了,像李华所写的古战场,可他还是有一种感觉,何况朱祖谋先生所经过的这个地方黄渡刚刚经过战争不久。
他说“过客能言隔岁兵”,大家听我念起来声音有点奇怪,我们中国的诗词是有一个平仄声格律的,但是有很多古代的入声字应该是仄声,可是现在我们的普通话把它念成平声了,这样我们读起来就失去了一种音乐的美。而音乐性的声音节奏的美是诗歌的美感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你现在说普通话,用普通话写诗词,按普通话的平仄格律,我尊重你。可是你要读古人的诗词,他是按照古人的诗词声调的音乐性写下来的,我们要尊重他。
我们知道雁是一种软弱的动物,它不像狮子、老虎,雁随时可能受到侵袭,所以雁一定要结成一个群,它们飞到天上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所以断雁、孤雁是最软弱的雁,现在朱祖谋先生说“叫群创雁不成声”,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话,经过战争以后是哀鸿遍野啊,那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失去家人亲友的就像失群的雁,像受伤的雁,都是在那里哭叫,失去了家人亲友。“无人管”,在那个军阀混战的时候,什么人能给老百姓真正的彻底的救援?他说“收汝泪纵横”,你不用哭泣,你哭泣是没有用的,收起你的眼泪吧。不过我现在的重点不是要讲朱祖谋先生的词,我只是借这个词说明我所生的那个时代是军阀混战的时代,我一个88岁的老人是怎么样走过了我们家国的过去的那一段历史的。下面是我写的一首《咏莲》:
咏 莲
1940年夏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这是1940年的夏天,我(当时)应该是16岁。我还要说一点,一个人,你所生的时代当然对你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每一个人你的天性是不同的,同一家父母生下的儿女,脸形、身体外表也许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他们真正的思想、他们的感情、他们的人格品质很可能有很大差别。李商隐有一首《锦瑟》诗,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现在也是在追忆我的华年。在写这首《咏莲》的小诗时,我已经16岁了,我小时候和诗词有过怎样的接触呢?
我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是家里大人就像现在父母一样让小孩子背诗。我一直清楚地记得我的长辈常常跟我说一个故事,他们说我三四岁时候学会背了一首诗,是李白的《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我当时背到“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时候,他们大人就笑我说,你才几岁啊,就“坐愁红颜老”了,我现在老了反而不“坐愁”了。我从小就背,背到12岁左右,我上高小的时候,家里就让我自己作一首咏天上月亮的诗。那因为我背的很多也很熟,没有人教我平仄,但是他们教我的时候曾特别强调北京人是不会读入声字,但入声一定要读成仄声,我就编出了一首诗来。而我写这一首《咏莲》的时候,已经写了好几年的诗了,我从12岁写起,写到16岁。我为什么“咏莲”呢?因为我和莲有不解之缘。我出生在夏天阴历六月,我的父母认为六月是荷花的月,所以我的小名是小荷,所以我自己本能地对于荷花、莲花,对于古代诗人词人吟咏荷花、莲花的诗句词句特别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