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叶嘉莹先生:从读诗到理解诗

信息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作者:姚良正
发表时间:2015-04-09
字号:/

    如何读诗?见仁见智。

    死记硬背,只为炫耀自己的见多识广、记忆超群,这样读诗没有任何意义;随口吟诵,只为表达自己的心情、排遣自己的抑郁,这样读诗往往过于浅显;悠然独坐,焚香煮茶、展卷而读却只是装模作样,这样读诗太过虚伪。

    如何读诗?叶嘉莹先生告诉了我们。

    读诗时不仅要体会诗中的韵律格调,更要结合诗中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这样就不仅能领略到诗歌的优雅与隽美,更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境,感受到唐诗的独特魅力。

    有人说,等诗读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自己就成了诗。其实在这时,诗也成了每一个读者自己。

    叶嘉莹先生说,好的诗句要有境界。所谓境界,就是能够引起人感动和感发的这样一个作品中的世界。“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境界,日落时分,鸳鸯并肩而行,及至半夜,云彩飘散,月儿也悄悄露了出来。花朵儿在风中摆动,好像在舞弄自己的影子一样。“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也是境界,水面上绿色的蘋叶随着水波的流动而摇荡,阳光就在蘋叶上闪动,在水波中反射出美丽的光影。温和善美的“淑气”催促得“黄鸟”开始一声声的鸣叫,春日里的“晴光”在“绿蘋”上转动柔柔地转动。好像自己也身临其境,周身围绕着诗中的每一个物象,达到了某种境界,自己也进入了这一作品中的世界。

    叶嘉莹先生说,好的诗句也要有气象,所谓气象,就是一种精神,是精神上有一种开阔博大的规模、形式,所以叫“气象”。就个人而言,这与自己的胸襟、气度、怀抱、修养有关系,只有拥有开阔的胸襟、不凡的气度、兼济天下的怀抱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拥有开阔博大的气象;同时,就整个时代而言,只有泱泱大国的繁荣盛世才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开阔博大的规模、气势,也才能称得上是有一种的至高至上的气象。“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是气象,破晓之前,登山远眺,太阳从海上蒸腾而出。满天的云彩在朝阳的映照下,金色的、红色的、黄色的变幻着丰富的色彩。江南的梅花一朵朵开放、柳树一条条抽出绿芽儿,春天从这里开始一步一步的渡过长江,漫延开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是气象,在上古时代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的大湖叫梦,江北大湖的叫云,后来湖水越来越浅,两片大湖连成一片低洼潮湿的陆地,成了“云梦泽”。洞庭湖面广阔,常刮西南风,夏秋之际水涨,涛声喧如急鼓,昼夜不息,洞庭湖东北,是为“岳阳城”。站在岳阳楼上远望洞庭湖,水天交接之处常常可见一片烟霭迷蒙之气蒸腾而上,这就是云梦泽。洞庭湖的波浪打在岳阳城的城楼底下,好像使整座城楼都摇撼波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仅写得开阔博大,仿佛让人感受到了洞庭湖水、岳阳城楼的壮阔气势,让人觉得好像融进了这两句诗中,似乎一切都是浑然天成。

    读诗或许就应该像叶嘉莹先生这样,不仅是在读诗,而且是在理解诗,更是通过理解诗来理解自己。

    (作者为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办事处 姚良正)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