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别让“娱乐”代替“审美”
优秀作品,是一个民族文艺创造能力的标志,也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标志。回望2014年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无疑站到了年度电视剧的高处。首先,这不是一部“娱乐”剧,它很严肃,写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内部大面积的腐败,使其丧失了自我拯救的能力,大厦将倾,任何个人努力都独木难支,无力回天。曲终人散,余音绕梁,殷鉴不远,引人深思,成就了一部思想潜于艺术、艺术融于历史的优秀作品。现实题材剧《国家审计》则摒弃矫情,直面现实,不回避问题,从审计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艺术的方式呼应“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时代精神,令人警醒,令人振奋。《国家审计》打破了长期以来现实剧多在家庭里打转转的俗套,正面强攻现实主题,走向社会,关注时代,具有重要的突围意义。
2014年还有一些好作品,如《马向阳下乡记》《十送红军》等,从不同层面对电视剧艺术做出了贡献。但从整体来看,许多作品换汤不换药,简单复制过去一些作品的故事套路和人物模式。特别是有些现实剧避重就轻、绕着现实走,走到了轻浮媚俗境地,美其名曰“轻喜剧”,这些所谓“轻喜剧”,嬉皮笑脸,媚俗之态可掬。即使是抗战题材、革命题材,有些也向娱乐化靠拢,似乎任何题材都要作娱乐化处理,否则在市场上就行不通。影视界被称为“娱乐圈”,影视、文艺的功能似乎就是娱乐,娱乐几乎成了这些年文艺乃至文化的惟一功能。
文艺有娱乐功能,但娱乐是文艺功能的较低层次。“娱”,本义是女子的肢体动作,就是女子以肢体动作娱人,这是一种感性调动和感官刺激,它始于感性,终于感性,不及于理性。而文艺更重要的功能是审美。“审美”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其中伴随着情感活动、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审美活动是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对真善美的意义追求,是一个民族精神向上的升华过程。因此,娱乐不等于审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句话实际上讲的就是文艺功能的层次问题。欲望是生命的原始本能,而希望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思想、感情、愿望,两者高下差异甚大。单纯感官娱乐,是灵魂放逐后的官能放纵,它使生命涣散、精神懈怠,所以,感官娱乐过后常常伴生着精神的空虚和无聊。相反,审美活动则是精神的陶冶,或者说,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因而是通向精神快乐的途径。精神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人精神充实、心境澄明。
如果把文艺仅仅当作娱乐,那文艺就必然会丧失精神提升力量,不可避免地滑向低俗,仅仅通过感官刺激满足原始欲望的发泄需求。就人性而言,这是一种向下运动。一段时间以来,以娱乐代替审美似乎已经成为影视创作潮流,须知,这种方式赚取的收视率和票房,是以降低整个民族的审美能力为代价的,始于“娱乐”而终于“愚乐”。大量低俗文化产品的产生,看起来是一种繁荣,其实在损伤这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人需要娱乐,但娱乐是有度的。乐而不淫,就是不能过度。无限度的娱乐,必然导致乐极生悲、喜极气散。至于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早就被历史所验证。
可以肯定地说,泛娱乐化的观念,不可能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电视剧被评价为这个时代的长篇小说,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在表现丰富生活和内在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创作者需倍加珍视,而不应随意抛弃,或任由其被窄化和扁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