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李学军: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在群众中寻找办法
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在群众中寻找办法
——读《这边风景》一书有感
伊犁州党委书记 李学军
景仰王蒙老先生久矣。作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最具有活力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相见时难》等诸多享誉国内外的作品,对整个中国文坛的影响非常大,我与很多同龄人的成长历程,都有研读、传诵、交流王蒙老先生作品的经历。今年5月,筹建一年多的王蒙书屋在伊宁市巴彦岱镇正式落成,恰逢第六届天山读书节开幕,王蒙老先生欣然应约来伊,参加了书屋落成仪式,并举行了《这边风景》发行仪式。在伊犁期间,我有幸陪同王蒙老先生重回他40年前下乡的地方,与他当年下乡时的维吾尔族邻居、朋友见面,并获赠王蒙老先生亲笔签名的《这边风景》一书。
近两个月来,我专门利用一定的时间通读了全书,被书中浓郁的生活气息、逼真的场景再现、鲜活的人物刻画所再次吸引、再次打动。这部三十多年前创作完成、未出版就引发热议的作品,图景式地展示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跃进公社爱国大队七生产队里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描写当地居民的思维理念、衣食住行,描写他们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描写他们的喜怒哀乐、情感诉求,真实再现了一段特殊的历史。熟悉王蒙老先生经历的人都知道,这部书就来源于当年他在伊宁市巴彦岱工作生活的经历。
当前,按照中央的部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全面启动。读《这边风景》,感受四十年前伊犁农村,体会当时的党群干群关系,联想到王蒙老先生与巴彦岱村民亲如一家的场景,使我对王蒙老先生本人及其当年对农村生活的感悟肃然起敬,也让我深深感受到王蒙老先生当年在伊犁的工作生活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更使我对贯彻党的群众工作方针、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王蒙老先生当年来到西北农村,他并没有以来自北京的知识分子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主动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到百姓当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同室而眠、同桌而餐,朝夕相处、亲如一家。正是这种经历才有了《这边风景》深厚的创作源泉。书中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刻画、维吾尔老乡生活场景的细致描写,比如书中对伊犁与南疆维吾尔族群众在戴帽子、系围巾、吃面食以及夫妻同骑一匹马当中的种种区别的展示,对当地群众集体夏收、吃大锅饭、日常打馕、粉刷房屋、抖毡子去尘等活动的描述,都非常传神、非常到位。这其中,没有深入下去、与群众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与观察是根本做不到的,这也正是这篇巨作在尘封三十多年之后才出版却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也是把党员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拉近、把隔阂与缝隙弥补。在这方面,应当说王蒙老先生四十年前就给我们作出了榜样。我们就是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真正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解决好向下看、沉下去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各级干部深入到村镇农家、田间地头、厂矿车间,面对面、心贴心地与基层群众拉家常、讲政策、谋发展;就是要带着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王蒙老先生作为一个在巴彦岱工作生活了8年的外地人,能够在书中如此生动地反映当地维吾尔村民的思想和语言,能够如此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和行动,除了他作为作家的敏锐眼光和善于观察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他与老百姓用心在交流,用心在体会,真正地融入到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王蒙老先生当年与维吾尔老乡交朋友、学习维吾尔语言和文字、原汁原味地接触各族群众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与当地老百姓关系十分融洽,成为民汉一家亲的典范。在《这边风景》中,王蒙老先生也生动描述了四清工作队队长和一名队员同时进驻跃进公社、同时开展工作,但在全面深入了解情况、对待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态度、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向上反映情况等工作中不同的做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对我们当前在驻村、蹲点过程中如何开展工作提供了生动的正反面教材。特别是作为曾经的文化部长,王蒙老先生今年来到伊犁后仍然可以用流利的维吾尔语讲话,并与当年的邻居、老乡热情相拥、亲切交谈,这让我深受感动,也给我们现在如何做群众工作很大启发。由此联想到我们也应当把能不能听到群众的真心话、能不能与基层干部群众敞开心扉交流、能不能与各族群众交朋友、能不能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作为衡量群众工作开展好不好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我们也应当向王蒙老先生学习,像他那样走进群众的生活,听群众的真心话、为群众办实心事、做群众的知心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同志,还要像他那样了解和熟悉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了解和熟悉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善于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运用群众接受的方式去开展和推动工作,让基层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新作风和新变化,使老百姓打心眼里拥护我们的党、信任我们的干部、支持我们的事业。
《这边风景》反映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伊犁农村的生活状况,大多都是王蒙老先生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当时的新疆、伊犁都处在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各种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这在小说中都有充分体现。比如,边民外逃、粮食被盗、民汉纠纷、坏分子挑拨等等,小说中还描述了因汉族居民养猪引发的事端、四清工作组个别队员掌握政策偏差被人利用、对部分干部的错误批判等许多矛盾纠纷的起因、形成和平息,对于我们如何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特别是与小说当时的情形对照,现在国家和自治区对基层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机构、编制、经费等各个方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非常好的民生政策,但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得并不是很好,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深入研究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研究和探索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开展工作,自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认真负责地帮助他们解决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要在具体工作中多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多办群众受益、又能理解接受的实事,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形成百姓真心拥护、心齐气顺劲足的氛围。
王蒙老先生是在特殊的年代、以一种被动的身份来到边疆,从个人境遇来讲,落差很大。但他心中充满阳光、对生活充满激情、对边疆维吾尔族和各族人民有着真挚的感情,并且以乐观、向上、积极、审美的眼光看待他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这种心态贯穿了《这边风景》一书的始终。比如,他开篇即用采购员米吉提的话讲出了对伊犁美景美食、对伊犁河的赞美;书中多次用人物自白的写法体现基层老百姓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生动的语言表现了农作物丰收、民汉之间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与潜藏在村里坏分子斗争胜利后的喜悦场景;特别是对被裹挟到边境线、最后一刻决定留在祖国、“四清”运行中彻悟自首、从且末回到伊犁的伊萨木冬的描写,真实、生动、感人。这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全面地反映出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优秀品质,反映出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反映出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这种情感和追求与我们倡导的新疆精神高度吻合,与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遥相呼应。对照我们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强国家观念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共同为国家富强、家乡变化而勤奋努力;就是要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凝聚起同心同向同调同力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就是要坚持“两个努力”,充分发挥各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倡导自力更生,号召全民创业,早日实现富民强州的目标。
王蒙老先生当年在巴彦岱曾经担任过副队长,对当时的基层干部有过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在《这边风景》当中,他塑造了公社、大队、生产队等一系列基层干部形象,比如公道正派、可亲可敬的跃进公社赵志恒书记,正直坦荡、心地善良的伊力哈穆队长等等,他们在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化解矛盾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在特殊的年代里蒙受不白之冤、遭到错误的批判甚至亲人的不理解之后,仍然保持了饱满的工作热情,仍然想着老百姓的利益,想着教育感化受蒙蔽的村民。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与我们倡导的党员干部要“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要求一脉相承,也在当今一大批激情干事业、忠诚为人民的基层干部身上有所体现。今后,我们就是要着力提高基层干部在加快科学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要对基层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并及时发现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办法、群众中有威信的基层干部,大胆提拔使用那些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基层干部;就是要对基层干部在工作、生活上多帮助、多照顾,对他们的工作多一些鼓励和支持,少一些指责、埋怨和批评,使他们安心基层、服务群众。
王蒙老先生曾说过“伊犁是好地方中的好地方”。他的这一评价,不单单是指自然环境、地理区位、气候条件,更重要的是说伊犁的人好,是对伊犁人难以割舍的真挚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他对热情好客、开放包容的伊犁人的感受,来源于与当地维吾尔群众亲如兄弟、无障碍的友谊。正因为如此,他也说“伊犁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文明程度较高的地方”,“伊犁各民族相融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是有上千年的历史”,并用性情中人比喻说“伊犁是性情之地”。在《这边风景》一书中,文中人说出了“如果他们用不着你,你就回来吧,我们这里有要你做的事”,对这种似曾相识的包容和大度,王蒙老先生评价为“金石之声、黄钟大吕”,“此生此世、更复何求”;文中人“即使我被判处死刑、即使把我枪决,我的灵魂依恋着的仍然是咱们这边”的表白,在伊塔事件的大背景下更显得铿锵有力;书中还讲到主人公在受到一小撮人不公正的批判时,一个维吾尔小男孩偷偷塞给他一块烤南瓜的感人片断。这些,都是伊犁人热爱祖国、心地善良、宽厚大度等优秀品质的真实反映,也充分印证了伊犁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民族团结的好地方。在书中,王蒙老先生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生活在远离沿海大城市的地域的貌似不怎么开化的人民啊,你们是我的老师和亲人”,籍以表达对伊犁人民的赞誉。有这样可亲可敬、可以依靠的人民群众,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我也坚信,只要我们深入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身心地做好群众工作,保持和群众一条心的信念、学会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的本领、养成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习惯,就一定能够像王蒙老先生那样,在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群众工作中得到尊敬和爱戴,我们也才能够真正得到人民的信赖、拥护和支持,才能与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步调一致地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伊犁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任务才能早日实现。
作为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若干年后又回到这里工作的一名伊犁人,我感叹于王蒙老先生这部细致而又深刻的书,这部让他重读一次大哭一次的书,也让我对家乡更加眷恋。与所有的伊犁人一样,我深深地热爱这片厚重的土地:这里有着抵御外侮、反对分裂的悠久历史,有着民族相融、紧密团结的优良传统,有着倡导和谐、崇尚文明的现实基础;我也热爱这里热情、开放、包容的各族人民:他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他们比任何人更明白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的道理,他们比任何人更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我也更愿意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这里的人民贡献我的全部精力和才智,一如书中所有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盼望改变家乡面貌、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们。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