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应试不应成为我们远离阅读的理由
假期里,我带学校部分优秀学生访问欧洲姐妹学校。在布鲁塞尔法国学校,我们休息的地方就是学校图书馆。我们看到不断有学生前来看书,书包往旁边一放,一册在手,或沉思,或微笑,实在让人感叹,这才是真正学习的乐趣。而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人主动去翻阅外国书籍,要么在玩手机游戏,要么翻出考卷开始做题——假期作业也不少啊,做题也只能搬到国外了。
比利时学校各科教学都非常重视阅读
这些年来,不时有机会到国外访问,每到发达国家,都能看到地铁、公交上的读书景观。在布鲁塞尔、巴黎、东京的繁华地段,也不难发现书店的身影,尽管书籍价格不菲,但每次我都被人们或坐或立痴迷读书的情景感染,面对此情此景,不由感叹:这是一种完全的自觉,一种生活的习惯。而这又必然是他们做孩子时,家庭、学校所形成的氛围不断熏陶的结果。
这次,我让学生对他们住家的同龄孩子进行一个小调查,了解一下他们的母语课是如何开展的。很多学生发现,布鲁塞尔当地学生的课本很厚,一本要用上很久,里面分很多单元,每一单元会有一部作品,几个单元就是一个文学发展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课外读完作品,上课就是讨论。考试会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书的大致情节,当然也有深入的问题,需要谈谈对书内容的理解。另一项考核是读书思考后写作论文,以页来计数,难度不小,且不能以故事梗概来应付,非常锻炼表达与思维能力,这将作为学业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评价。
事实上,不仅语言类课程是这样,当地数学、物理等理科类学习也非常重视书籍的阅读,他们课堂上更重视数学家、科学家探究推导的历程,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学校每周还会安排一节讨论课:假设有一个事件发生在某种时代背景、地理空间下,让学生作为当事人去解决,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依据。学生若没有平时广阔的涉猎与阅读,这种课完全无法进行。
阅读的缺失让优秀学生在国外课堂哑了壳
访问期间我和学生一起参与过姐妹学校一节用英语上的历史课,探讨苏联解体的问题。外国学生发言的踊跃,思维的活跃令我们叹为观止。我们的学生尽管可以听懂大部分语言层面的意思,但国内历史教育的贫乏与偏差,书籍阅读的严重缺失,使这些在国内可以滔滔不绝的优秀学生在课堂上形同木偶,无以一言。
在凡尔赛宫后花园,正好风云滚滚,我抓住契机,对学生开展一次“凡尔赛历史风云与中国”的文化行走,可是问学生能否列举一下凡尔赛宫发生的历史事件,大家都面面相觑,更别说联系中国了,什么普法战争、《最后一课》、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等,都成了我的自言自语。
一个高一学生回国后写道:“在国外,大家每天都感叹法国是一个历史根基很厚重的国家,可我们明明是个历史更悠久的国度。当樊老师问我们凡尔赛宫意义时,我们竟茫然无措,我突然发现,我们学习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课堂上所学都是片段、零碎,难以连成一片。不知其所以然,更不会去探究思考。我这才明白老师在讲坛活动中每次都提醒我们坚持读书的意义,广泛的阅读自然会促使我们融会贯通,更会激发我们思考探究。”
住家女主人让我们感受到读书人特有的气质
我的住家是个在德国生活了几十年的法国人,在布鲁塞尔教法国人德语,和我们用英语沟通。作为一个外语教师,她和丈夫几个房间的藏书令我们惊叹,天文地理、历史政治、自然科学应有尽有,书架边是她心爱的大提琴,而电视机拔掉插头放在一边,已有些积灰。
女主人除了带不同年级的几个班的教学外,对于无法跟上课堂教学的学生还进行网上辅导。同时她还做一点书籍翻译工作。虽然工作异常繁忙,但每天读书仍是她生活的主体。好几次我们发现,她把厨房准备间的桌子改成工作平台,一台笔记本电脑外,桌上摊满书籍。看着她手脚麻利地为我们准备法国餐饮,我们为自己的到来给她增添麻烦而歉疚,她马上说:“不不不,我平时也这样,家务、读书、工作都不耽误。”每天早晚她都会通过智慧而又幽默的言语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活力与笑声,让我们感到读书人一种特有的活力与气质。
每次和我们谈起教学,她总是特别强调语言与文化的一体性,虽然她也抱怨现在大都市的孩子被电脑左右,但她说学校、教师对这些方面管教严格。每天晚饭后,她都会让我教她学一点中文,而她不断的提问都是关于语言与文化习俗的。有一次她看我叠被,说西方人一般就将被子平摊在床上,而她看到一本书上说中国人结婚时都会叠放很多被子,她问我这有什么文化内涵。这些问题让我这个自认为文化功底还行的教师也暗叹她的见识广博和探究精神。
可以想见,她的课堂一定是妙趣横生,知识丰富,充满活力。而回想国内的外语教学及语言教师的识见与追求,我也不由感到汗颜。尽管国外没有我们轰轰烈烈的公开课和研课磨课,更没有分数排队、备课笔记和教案的频繁检查,教师也没有什么坐班规定、进修要求,校长听课之类也偶尔为之,但教师自身的素养一定会不断提升,最重要的原因显然是读书的习惯。
浓重的应试氛围不应成为我们远离阅读的理由
近年来,纸媒、书籍阅读危机的问题牵人忧虑。传媒界朋友所言的纸媒危机自不待言,但在教育界,却少有同仁有更多的危机意识。
前些天我竟然听到一个理科高级教师公开对大家说:“我就不要读书,让人有思想,徒增烦恼……”虽然可能是不经意之语,但从当代教师应试下的生存状况和读书的现状可以推想,有这样想法的并非孤例。
教师如此,学生的阅读状况更是令人堪忧。当然,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可能有这样的感叹:读书是挺好,但太忙,太累,实在没有时间!
其实,家长、教师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的原因在于,应试的浓重氛围让我们对没有书的生活习以为常,教育行政化与功利化让教师失去读书的动力与闲暇。我们一些教师和家长慢慢变成应试的奴仆,我们的教育也在某方面变成令人痛苦而无奈的煎熬!
有什么样的家长、教师,就可能有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学生视学习为不得不拼死战胜的敌人,虽然我们可以美其名曰“书山有路勤为径”,可是真正读书学习应有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已丧失殆尽。而家长、教师也把教育当做一个险象环生的独木桥,被分数的起落弄得身心焦虑,面目可憎,疲惫不堪。甚至不少人甘心为应试奴役,完全失去教育的本质而麻木不知。
我们是该好好想想,面对被应试奴役的灵魂,我们是否真的只能无以作为?在大环境并不如意的境况下,读书绝对是带领我们走向教育的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