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积极倡导文学的教育价值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31日 14 版)作者:高闰青
发表时间:2012-07-31
字号:/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对人自身的关注与思考,是人文精神的精髓和灵魂教育的根本,更是教育的最终要义。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文学的存在不仅要塑造人的性格、滋养人的精神,带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饱满的心灵,更要承载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教育中发挥润泽人心的功能。特别是在当前教育越发趋向功利性与实用性的时候,文学在整个文化生态中遭遇尴尬与挫败的时候,有必要重新梳理和倡导文学的教育价值。

 

    文学的教育功能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所注重的。高尔基曾指出:“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卑俗作斗争,并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的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文学的教育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以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塑造着人的性格,滋养着人的精神,影响着人的生活。

 

    另外,文学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古往今来,人们凭借着文字和文学作品记录美,欣赏美,讴歌美,陶醉于美。即使时代不同、地域各异,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体验却能跨越时空,亘古相传。或风景如歌丽日阳春,或闲情逸趣真情挚爱,或心境澄澈穹宇空明,古今中外的各种美好情怀,蕴藉在浩淼的文学宝库里,又通过文学的河流汩汩地滋润着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田。文学里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色彩斑斓,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美,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安然闲适,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深切眷念,有少年维特之焦灼烦恼,有黛玉葬花之感伤唯美,有挪威森林的平缓舒雅,有灞桥折柳的依依惜别……是文学作品能让人懂得如何去欣赏美。如何看花开花落,潮来潮往?什么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什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教我们如何用诗人的眼光去看大千世界。通过文学作品,我们感受着人类共有的心跳和呼吸,沉浸于千古不变的美景和情怀。在潜移默化里获得了美的愉悦,培养起敏锐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铸造丰富完善的个性,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发现生活的魅力,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个人的素质,珍爱生活,尊重生命,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标和理想。

 

    文学在启迪人心智、引导人善思、帮助人明理等方面可谓功不可没。汉代王充提出,文学创作“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指出,文学创作者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的认知、对生活真理的感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贯穿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无疑都带给接受者深刻的思索和不同的人生体验。古今中外的灵魂思索、生活感言或者人生哲学,这些极富教育意义又充满理性的思想,都附着在生动的文学形象上或者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里,它们乘着文学的舟楫而来,郁郁葱葱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涵养着人的心灵。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曾说:“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如果没有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精神文化就缺了一个大角;英国若少了莎士比亚,简直不可思议。”文学作品传播着其中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学里,弘扬优秀品质、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通过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界定,我们知道大丈夫应有的崇高气节;通过关汉卿“我是一个煮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宣言,我们看到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通过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表白,我们感受到浓烈深沉的报国之情……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陆游、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于谦、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来者,这样的人格魅力更是教育希望塑造的典范和高标。

 

    作为人类思索的一个重要载体,文学能帮助人感知醇美至情,体悟真理哲思,激发高尚情怀。所以,在当前的影像时代和读图时代,有必要继续倡导文学阅读,也有必要呼吁当代作家进行健康的书写,充分传播人文精神,启迪、激励、鼓舞青年学子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以人文的目光善待世界,以艺术的情怀看待人生。

 

    (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